![]() 由“安万现象”联想到的 张新印一 前段时间,在抖音、快手等诸多媒体平台上看到甘肃一民营剧团——甘肃安万秦腔剧院在会宁农村庙会上的演出场景:台上演员演出完毕谢幕时,观众迟迟不肯离开,于是台上台下数万人齐声合唱、安万领唱: “潼关以内白旗展, 老娘的尸身掩下面, 恸地捶胸把天怨, 老天爷啊, 你杀我吴汉为哪般,为哪般? 啊,啊,嗯,嗯…… 想老娘,念贤妻,肝肠裂断; 风卷残叶遍地寒, 三军忙把白旗卷, 不由叫人痛肝肠, 转面来我把幼主怨, 你不该只身上潼关……”。 特别的两个镜头分别是:台上最后边的一位演员用情专注,唱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唱出了家国情怀、忠孝难两全;唱出了满满的遗憾、无奈与不舍!台下一位戴蓝帽子的老者最投入,自得其乐,如同剧中人一般入戏如我。台上台下都共情地唱,没有嘻嘻哈哈,五味杂陈,不知是喜是悲,吼出来却轻松自在。 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高档的音响,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挥舞的荧光棒,有的是台上台下的和声,有的是老人、小孩朴实的乡亲面孔,有的是荡气回肠的唱腔,有的是十里八乡的百姓,有的是接地气的场景,有的是气势恢宏的演唱效果…… 油泼辣子就黄河水,75度烈酒漫天雪。唯有我大西北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才能沉淀下这粗狂、豪放、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大秦腔!这一嗓定乾坤,把多少的浊气、戾气都吼到九霄云外! 攒劲!过隐!我大西北自己的DNA! 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乃中国流传地域最广泛的一门艺术,以悲剧表现见长。苍劲刚烈,绵延凄楚,惊艳天地,泣切鬼神,呼天呛地,肝胆俱裂。西北人吼着秦腔,养着秦腔,使这门撼天动地、诉说人生的大美艺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抚慰苍生,记述历史。这场面撼山震岳,使人汪然出涕! 秦腔和京剧不一样,一声声秦腔有着大西北人特有的倔强,小时候带着小板凳口袋里装点瓜子、麻子,坐在戏台下看秦腔、听秦腔。《三娘教子》《铡美案》《周仁回府》等等经典曲目,看完了再咥顿油饼凉皮、糯米糕、羊肉泡,或者选择豆腐脑,肉夹馍之类的,美滴很! 二 安万在甘肃戏迷中,人气很旺,安万创办的秦剧团更是因同唱经典句“潼关以内白旗展”而火出圈。 最近(2024年12月份),安万率团100余人,挺进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献艺,线上线下若劲风骤起,席卷西北。的确勇气可嘉,毕竟这里有秦腔最高学府,一般演员还得谨慎再谨慎,可不管怎么说,安万确实来了。踏实做人,认真唱戏,执着精神,独异风格、真情演绎,感动三秦父老,得秦腔戏迷倾心。 一场戏结束后,台下观众几乎无一人退场,等待安万登场谢幕,台上台下同唱把气氛推向高潮!安万说:戏比天大,观众回:安万, 秦腔王! 以前只在甘肃见过这种场面,没想到西安也这么火爆,陕甘戏迷对秦腔是真爱! 安万大明宫万达广场《兴汉图》演出,结束后跪谢广大粉丝与戏迷:“唱了三十七年戏了,小半辈子,陕西西安一直都是我们民营剧团仰望的地方,一辈子到西安能唱一回戏,对我们民营剧团唱戏人来说,就算没白活。我们都是一帮读书少、没有啥文化,我们也没有任何背景,我们唯一的靠山,就是戏台下的父老乡亲和所有的广大戏迷。对你们感激之情无法表达,我谨代表我所有的难兄难弟们,跪谢你们了!” 安万的这一跪,跪出了安万作为一个秦腔艺人从艺37载一路走来的心酸、坎坷、无奈和不易;跪出了民营剧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背后的艰辛、艰难,跪出了男儿膝下有黄金。 安万,一个用生命传承秦腔的人,这朴实、掏心窝子的几句话,和那真诚、难忘的这一跪,让三秦儿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异国他乡所有线上线下热爱秦腔的人们泪流满面,为之动容!因为真实、真挚、真诚,有情有义有高度! 情在戏里、人在曲中,一生风雨、一世沉淀。寸寸入骨、淋漓尽致,台上一个赞,台下十年功。 安万秦腔剧院的演出在西安受到了热烈欢迎,万人空巷,绝无仅有,此说一点都不过分。尽管首场演出因为观众人数过多、场地有限而被迫中止,但这反而显示了安万秦腔剧院在西安的巨大影响力。观众的热情和剧院的受欢迎程度表明,安万秦腔剧院的演出能够引发强烈的共鸣,台上台下齐声高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安万秦腔剧院的成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安万秦腔剧院通过“秦腔大合唱”的方式,引导观众学习和欣赏秦腔,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拓宽了秦腔的传播渠道,还传递了秦腔的豪迈与震撼。此外,安万剧团还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秦腔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青春活力。 安万秦腔剧院的演出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万秦腔剧院不仅在甘肃本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他们的演出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和喜爱秦腔,还通过与现代媒体的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 曾经,我看过余秋雨先生著的《舞台哲理》中《昆曲探幽》一文中谈到:昆曲从十六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末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两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最后在一片宁静中由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清代李渔也用诗句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激扬得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所唱的曲子多为昆曲剧目中的段落,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侯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曲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是很难在昆曲界取得足够地位的。这样,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须围,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大圆剧场中万众向悲剧演员声声欢呼的场面。除此之外,世界戏剧史上很难再找到虎丘山曲会这样规模宏大而又历时久远的剧艺活动了,中国戏曲史上更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据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杭州余蕴叔戏班的一次演出曾出现过“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壮观景象,而苏州枫桥杨神庙一次职业戏班的演出竟然达到“四方来观者数十万人”。陆文衡在《蔷庵随笔》也说苏州一带看戏到了“通国惹狂”的地步。 社会性痴迷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一切艺术都在寻找着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者都在寻找着接受对象,当一种艺术与一个群落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的时候,当它们交融一体而几乎物我两忘的时候,便产生了社会的痴迷。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戏曲的发展,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否则,它不可能被继承发展。传承了千年的秦腔,不仅仅是陕西人的秦腔,还是甘肃人的秦腔,更是融汇在西北五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血脉之中。 余秋雨先生的《舞台哲理》中《昆曲探幽》一文中谈到昆曲的高光时刻,安万剧团演艺的秦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安万剧团在甘肃、在陕西的秦腔演出场面,达到甚至超越了余秋雨先生在《昆曲探幽》一文中张岱《陶庵梦忆》记载的“万余人齐声呐喊”,“四方来观者数十万人”的壮观景象。陆文衡在《蔷庵随笔》也说看戏到了“通国惹狂”的地步。 现在看来,余秋雨先生文中“除此之外,世界戏剧史上很难再找到虎丘山曲会这样规模宏大而又历时久远的剧艺活动了,中国戏曲史上更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这段文字似乎有些过于武断了。安万秦腔艺术剧院演出的社会性效应,也应该算作秦腔的“社会性痴迷”吧。 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在甘肃、陕西系列活动助兴演出中大放异彩,线上直播间每场演出观看人数平均在10万人次左右,现场更是数万人的人山人海。如潮的好评和高涨的热情,不断激励鼓舞着安万带领他的团队,以“做好人 唱好戏”为宗旨,以“传承 传播 发展”秦腔艺术保护精神为已任,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排演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让线下演出与线上云剧场演播同时绽放光芒,让秦腔艺术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四 安万,姓安名万,业届小众,当地人戏称“社火”。自幼生来面部残疾,一次偶然的村中社火表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社火面部化妆的艺术呈现,暂时遮掩了他内心深处的酸楚,油彩的芳香抵消了他对自身前途的迷茫,然后疾身闯入戏曲行列,吹拉弹唱,三十七载奔波的演艺生涯,是他历尽坎坷、愈挫愈勇的宝贵财富,以惊人的顽强毅力从严重的自卑渐渐找回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他的人生就是重拾“自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诠释。 有些戏迷追寻安万为什么能这么火?挣扎和折腾是安万的人生主题,他对秦腔的执着是朴素的,更是感人的。安万剧团尤如襁褓中的婴儿,特别的“社火”身份引起了众人稀奇的围观,猎奇、悲情又励志。由嗤之以鼻到肃然起敬,这是团队精神的撼动,潜心干事,紧抓民心,这是现实社会大众急需的再现,低调行事,务实基层,也是安万剧团的立足之本,在秦腔演艺中,这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还有戏迷说,安万和大团有可比性吗?大团好似一瓶陈年酒,安万就是一桶水,水和酒不可相论,但别忘记了水是生命之源!没酒百姓可以生存,无水生命将处于危难,浓浓的美酒是由“水”组成的,它的醇香美味,绝不是普通大众的司空见惯!美酒的酿制是氢、氧元素和五谷杂粮中所含元素的物理化学反应,况水和酒不能去比,若两相比较,那绝对是伪命题一个。 对专业演员来说,观众和台上合唱本是大忌。 安万只是个探索者,也许更是未来秦腔戏剧生态的开拓者,可能是他的天赋性格中透露着西北黄土地的文化底蕴,在他身上有一种大胆创新的倔强。强大的阵容,配合默契的文武场面,讲得相当“原生态”的秦腔剧情,这些已冲破高墙深院的局囿而直接与千百万民众融合在一起了。利用唱到百姓心里去的戏曲,引起观众共鸣,唱出了五十岁左右这一辈人一直压在心底的悲伤和心酸,从童年的包产到户,到结婚后的外出打工讨生活、还房贷……苦了一生。终于有机会在戏台前互动吼秦腔,吼出了自由,吼出了过去的不容易,吼出了难忘的心酸,回到家流着热泪十遍八遍地看视频,慢慢品,细回味。安万大胆探索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营造出戏剧界绝无仅有的万众齐吼大秦腔的盛况,安万这个剧团做到了。因此,人们对安万这样的民间职业戏班的痴迷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种痴迷。 秦腔作为一种在陕、甘甚至西北五省这片热土广阔范围内引起了社会性痴迷的艺术门类曾经繁荣了数百年,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的。 安万秦腔艺术“在寻找着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者都在寻找着接受对象,当一种艺术与一个群落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的时候,当它们交融一体而几乎物我两忘的时候,便产生了社会的痴迷。” 秦腔普及大演唱,观众一边欣赏一边参与吼唱,声势让人震撼! 这一幕幕体现了秦腔是西北人心中的最爱,是忘忧的良药,是快乐源泉! 任何一种文化只要植耕在大众心中那么它就永不退色。 陕甘是一家,都是老秦人的后代,吼出的是老秦人的魂!唱出的是大唐的韵!来现场吼上两声,让爱发出声,让感感动的泪水流出来! 五 安万率团演出,民营行为,本与一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两社(易俗社、三意社)并无瓜葛。说有瓜葛,同行而已。人不亲,行亲。 但是网上与现实中,有些“粉丝”硬是生拉硬扯胡乱喷。 有些“粉丝”是非常不理性的,最近秦腔圈只要出现与他自己不同的声音,就会被这些“粉丝”群起而攻之,语言之粗鄙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陆续已经有多位圈内人士被网暴。另外一部分圈内人也是手足无措、噤若寒蝉。 其实,不管是戏迷也罢,粉丝也罢,人们在现实当中对待民营剧团和国有院团的标准、要求、情感是各不不同的。 实话实说,安万剧团,对戏剧(戏曲)表演有很大的热情,来自于基层,力争保持强烈的原汁原味,具有一定的“原生态”。如果就艺术论,还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演出中间不乏一些低俗的表演手段,所谓的“搞笑”,大家就觉得热闹……但是通过抖音,快手及自媒体直播发展,可谓是独辟蹊径,好的一面是让更多人认识了秦腔、普及了秦腔。 当然,要说安万团队挺进西安,触动了体制内团体的神经,这只是其行动的副作用,但也不可将其过分夸大。体制内的专业团体担负其专注于艺术创作与传承的使命,除此之外,体制内团体和民营院团各有各的受众、各有各的市场,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价值。 在戏剧(戏曲)的发展史上,城市中的市民口味曾对戏剧艺术的成熟作了关键性的催发,那么,戏剧以后发展的主体航道,也还是在城市中。最重要的戏剧现象,最杰出的戏剧作品,都无法离开热闹街市中各色人等的聚合;即便是在乡间阡陌间孕育的曲调和故事,即便是在远村贫舍中写出的剧本和唱词,也需要在人头攒动的城市显身,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存在,留之于历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应正视散布在广阔原野间的戏剧品类的存在,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在与城市演出竞争。流浪戏班并不拒绝向风靡都市的一代名剧学习,又以自己独特的办法维系着广大的农村观众,到一定的时候,它们的作品,就向城市进发了。原先占据着都市舞台的戏剧品类,未必永远具有抵挡它们的力量。 城市演出大多出现在中上层社会的宴会上或具有一定收入的票友当中,更多地服从戏剧品类的权威和时尚,乡村演出大多出现在节日性的庙台上,更多地服从于普通百姓或地方性的审美传统和习惯。 大家要理性看待,不要搞地域对立,陕甘两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不管民营的、国有的,他们在秦腔的传播、普及、传承、发展上,二者缺一不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张新印2024年12月31日于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