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旷世绝响(上)

 大圣的小宇宙 2025-01-15 发布于河南

被视为亡国之音的世界名曲

文/ 大圣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突厥大兵压境,进犯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率军迎战,结果大败。唐玄宗李隆基一怒之下,罢免了杨敬述的职务。

被免职的杨敬述内心惶恐不安,一方面害怕战事不利皇帝再次降罪,另一方面也想争取个机会戴罪立功,就寻思说给皇帝送点儿礼吧。

送什么好呢?有道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整个国家都是人家的,你送金银财宝显然不合适,人家不缺这个,搞不好还追究你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送美女吧,人家身边有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你弄个西凉美女送过去,这不是挑拨人家夫妻关系嘛,不合适不合适。

混社会的人都知道,送礼这种事,主打一个拾遗补缺、投其所好。你得看人家缺什么,喜欢什么。一般男人喜欢的金钱、美女、地位之类的,在皇帝面前根本不管用,只能另辟蹊径。


杨敬述手下有个叫王建国的幕僚出主意,说咱整点儿高雅的。前一段儿您不是说在哪儿听到一首印度神曲嘛,叫什么《婆罗门曲》,特别好听。

杨敬述说对呀对呀,咱请皇上去KTV唱歌,再叫几个公主啥的陪唱?

王建国说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咱把这首歌的曲谱整理一下献给皇上。众所周知,当今圣上是重度音乐爱好者,但我估计他没听过这首神曲,咱把曲谱连同乐队一起送过去,现场演奏,圣上一高兴,说不定就让您官复原职了呢。

杨敬述听了半信半疑,说这行吗?

王建国说行不行咱试试嘛,万一皇上喜欢呢。

就这样,经过紧张的排练,第二年春天,杨敬述带着这首名为《婆罗门曲》的佛教音乐进京献演。唐玄宗看罢表演,惊为天籁之音,对杨敬述大加赞赏,不但没有再追究他战败的罪过,还让他“以白衣检校凉州都督,仍充诸使。”(《资治通鉴》第212卷)

而这首深得唐玄宗喜爱的印度神曲,后来经过玄宗皇帝长达四年的不断润色和改良,最终改编成为一首美轮美奂的大型宫廷乐舞,取名《霓裳羽衣曲》

1

  

以上是关于《霓裳羽衣曲》来源的说法之一。

有北宋《唐会要》为证:“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一诗中写道:“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也说《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在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的基础上,重新编曲并填词而来。

其实,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历,还有很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玄宗在洛阳期间,莅临三乡驿(宜阳县),远眺女几山,也就是现在的花果山,见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于是,突发灵感,创作了这首《霓裳羽衣曲》。

诗人刘禹锡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一诗曰: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做霓裳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清风词。

诗里说的就是这件事。

宋代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中也采信了这种说法:“《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神奇了。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玄宗中秋赏月,旁边有位叫罗公远的大师说,在这儿看月亮有啥意思,想不想上去看看?说完将拐杖往空中一扔,化为一座大桥,然后俩人上桥直奔月宫。

地球距离月亮超过38万公里,咱也不知道他们走了多久,反正在月亮之上,唐玄宗受到热情款待。伴随着悠扬悦耳的仙乐,数百名仙女翩翩起舞。玄宗当时就被这音乐迷住了,因为没带录音设备,只能暗暗记下曲谱声调,回到地面后,“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十一》)

也就是说,《霓裳羽衣曲》并不是人类的作品,而是天上的仙乐。

还有人更厉害,把上述三种说法给综合了一下。说玄宗从月亮上下来之后,曲子好多地方都忘了。后来在洛阳看到女几山后,灵光一闪,居然把曲子给补齐了。再后来,杨敬述献《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改编后作为《霓裳羽衣曲》的副歌部分,月亮之上的仙曲作为主歌,并重新填词。

就这样,一首中西合璧,穿越古今,天上人间融汇贯通于一体的世界名曲诞生了。

2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尽管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它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手上完善定型并推广流传下来的。

要说李隆基这个人啊,治国理政咋样暂且不说,就说艺术造诣方面,还真他娘的是个人才。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特别有才华的皇帝,比如宋徽宗赵佶,宣和画院创始人,瘦金体书法发明人,书画双绝,无人能敌;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尤以作词见长,号称“千古词帝”;比如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建安文学领袖之一,文才出众,诗、赋、散文俱佳,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除了上述三位之外,能跻身《中国文艺帝王榜》的,大概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史料记载,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旧唐书.本纪》)书法有多厉害咱就不说了,就说李隆基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帝王中如果称第二,就没人敢当第一。

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霓裳羽衣曲》之外,李隆基作词作曲,独立创作了百余首音乐作品。有时还亲自上场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乐器无一不精。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李隆基不光自己玩音乐,还在大明宫梨园设立教坊,让更多的人进入音乐的殿堂。

在工作之余,他亲自向年轻人传授技艺,不论器乐、歌舞,还是戏曲,手把手、嘴对嘴,一招一式,哼哼教导,不厌其烦。

三百人的皇家乐队大合奏,里面但凡有一个音不对,李隆基立刻就能听出来:“哎,不对啊小丽,是咪咪发骚(3345),不是咪咪拉西(3367),说过多少次了,吹箫都吹不好你还能干啥?!”

此事并非杜撰,《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因为教坊的学习、排练场地设在大明宫宜春北院的梨园,这些学员便自称“梨园子弟”。后来,“梨园”逐渐成为戏曲界的代名词,李隆基也因此被尊为“梨园祖师”。


3

  

所以,对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才能,我们完全不用怀疑,以他的艺术造诣,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的编排创作,不像有些领导,讲话稿还要秘书代笔,还总念错别字。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音乐的巅峰之作,它融歌舞表演与器乐演奏为一体,曲体庞博,曲调繁重,内容表现的是中国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故事。

据《唐书.音乐志》记载,《霓裳羽衣曲》全曲共三部分,分36段。

首先是6段散序(大致相当于前奏),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然后是18段中序(主歌),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边歌边舞;最后是12段曲破(副歌),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整首乐曲演奏下来,时间相当长。到底有多长?白居易有诗曰:“出郭已行十五里,唯销一曲慢《霓裳》。”(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作》)说船行十五里,一首曲子还没听完。虽然有点儿夸张,但也说明《霓裳羽衣曲》乐曲悠长,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毫无疑问,《霓裳羽衣曲》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首大型音乐作品,在玄宗时代盛行一时,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宫廷欢宴的压轴曲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传到了宫外。

就像弹吉他的总被人问“会弹《成都》吗”一样,能否完整演奏这首乐曲,成为当时衡量一个乐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当然,《霓裳羽衣曲》能够红遍天下,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霓裳羽衣曲》在文艺界的至尊地位。

没错,她就是《霓裳羽衣舞》的原创者,大唐著名青年舞蹈艺术家——杨玉环老师。

那么,一代佳人如何与世界名曲结下不解之缘?旷世名曲因何被视为亡国之音最终失传?杨贵妃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首诗写给了谁?她又为何被后世视为红颜祸水?

下期《旷世绝响(下)》,敬请收看。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棉花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