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身安,内心平和,便是生活的良方。佛经有云:“心若无尘,万物皆明。”心静,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种种波澜的豁达以对;更是一道通往健康、幸福和自由的门。 ![]()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人都在追赶着时间,心也因此变得浮躁不安。烦恼如影随形,压力如大山压顶,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连片刻的安静都难以寻得。 然而,当我们学会让心静下来,我们便掌握了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当一个人心静了,疾病能减,痛苦会少。很多时候,不是身体先病,而是心“病”了。心静下来,万千情绪归于平衡,身体便也找到复原的力量。就像一潭清水,当波澜不惊时,自然清澈见底。 ![]() 亲近自然,恢复本真千百年来,自然一直是人类心灵最好的疗愈者。古人常言,“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行走于山间,看浮云卷舒,听鸟鸣如诉,心底的不安和焦虑便仿佛化作清风,随风而散。大自然有它独特的魔力,能让人卸下伪装,还原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你无需跋山涉水,只需找到一片公园、一座小湖,或者家附近的一条安静小路。 ![]() 在晨昏之际,迈步出门,让阳光抚过你的肌肤,让微风送来自然的气息。当身旁不再是狭促的屏幕,而是树影斑驳与流水潺潺,心中的浮躁便会渐渐散去。 深习呼吸,调控内心呼吸,是生命之本,更是安定心神的诀窍。许多人往往觉得焦虑无法控制,或总是处在急功近利的状态,其实只是从未认真观察过自己的呼吸。 试想,当你愤怒的时候,呼吸是否急促而浅显?当你悲伤时,呼吸是否断断续续?呼吸之态,正是情绪之镜。 ![]() 不妨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闭上眼睛,保持脊背挺直并放松,缓慢地吸气,用鼻子慢慢将空气吸尽胸腔,再轻柔地将气息吐出。一呼一吸之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气流的流动。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几分钟后,你会感到心灵被洗涤,宛如找回一片宁静的净土。 放下执念,学会接受庄子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多人烦躁、不安、焦虑的来源,往往是因为对外界的执着,甚至是控制欲。 我们总想抓住机遇,越过挫折;总纠结为何事情没有如愿,为何别人对我们误解。但回头想想,有多少事情是非人为所能决定的呢? ![]() 人生就是这样,心越执着,痛苦越多。如果能做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你会发现,有些烦恼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想来论去的计较,也终究于你无益。接纳无法改变的事,专注于力所能及的点,内心便有了更多的空间容纳平和与从容。 减少信息输入,回归寂静现代社会最大的干扰,也许就是过度的信息爆炸。刷手机,盯屏幕,直播、热点新闻、社交动态一刻不停,这无疑成了滋生焦虑的温床——信息越多、选择越多,人便越累,越容易迷失。 ![]() 你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知道世界的每一个细节。试着每天为自己留出一段时间,远离手机与电子屏幕,拒绝所有信息输入。 这段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冥想,甚至只是坐着发呆。当你的意识不再被层层信息干扰,你将重新感知自我的存在,找到内心的平静。 向内求索,与自己独处陶渊明有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独处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修行。 许多人害怕孤独,总想着热闹的陪伴,其实真正让你得到安宁的,不是别人在场,而是自己内心的丰盈。 独处时,可以拿起一本喜欢的书,泡一壶好茶,与文字慢慢对话;也可以用笔写下当天的感悟,将埋藏在心底的情绪宣泄而出。 ![]() 乃至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双眼,与那个日夜忙碌的自己“聊聊天”。独处,并不是放空自己,而是与心灵牵手,达成和解。 心静的时候,一切都会随之而静。陆游曾在诗中写:“闲时静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人的一生,风雨兼程,难免有所忧虑;但只要你学会让心静下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终能从容面对。 ![]() 愿我们都能以一颗静心,面对生活的喧嚣;以一份从容,渡过岁月的波澜。心静则万事安,愿你一生安然处世,静待花开。 |
|
来自: 您好开心每一天 > 《找回最初的你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