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败了北宋的家,最后自己也被金人掳走,下场悲惨至极,还连累了一家老小和万千臣民。 把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放到皇帝的位置上,是历史的错位,也是造化弄人。这个人除了做不好皇帝,其他事儿都干得不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他在书画方面的艺术才华,足可流芳百世。 宋徽宗自创“瘦金体”,在绘画上尤善花鸟,标志着宋代绘画工笔写实所达到的最高峰。中国传统花鸟画自五代时起,分徐(熙)、黄(筌)两派,徐不及黄的精工艳丽,黄不及徐的气韵潇洒。素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米芾《画史》认为:“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并且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观念,宋徽宗自然深受其影响。 凭借自身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宋徽宗画出的花鸟既崇尚黄派的富丽堂皇、极尽工细,又散发着徐派的田野逸趣、自然气息,可谓是雅致天成。 宋徽宗目前传世作品中花鸟名作有:《瑞鹤图》《竹禽图》《写生珍禽图》《芙蓉锦鸡图》《桃鸠图》《五色鹦鹉图》《梅花绣眼图》《池塘秋晚图》等。 《瑞鹤图》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绘画技法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 传说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宋徽宗赵佶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是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点击上图即可定制《瑞鹤图》 高仿复制绢本手卷 还原经典名画,纤毫毕现,如同真迹 《竹禽图》描绘了双鸟栖于山崖之侧绿竹枝头。画家以细腻工致的笔墨描绘鸟雀,又以生漆点睛,隐然隆起于绢素,仿佛双鸟顾盼有情,极富神采,栩栩如生。 竹叶以细笔双勾画出,并涂以石绿,布置得疏密有致;竹枝笔墨劲健,鲜明自然,丝毫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崖石仅用墨色简要勾画,使竹雀在画面上更为突出。 此图笔墨意境与工笔重彩融于一体,即典丽优雅,又自然飘逸,是北宋院体花鸟画中的上乘之作。赵孟頫在跋中谓:“此卷不用描墨,粉彩自然,宜为世宝。” 对其称赞备至。 《写生珍禽图》绘有戴胜、麻雀等鸟儿,配以梅枝、松枝、竹枝等十二种,全用水墨,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整幅画面质朴简逸,清新淡雅。 图中鸟儿的羽毛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头尾、羽梢等重点部位,层叠描绘,使得鸟雀的羽毛极富松软质感,仿佛触手可摸,温软细腻。 禽鸟的情态也别有意趣。如第二段“熏风鸟语”的引颈而鸣,第五段“碧玉双栖”的动静相宜,第六段“淇园风暖”的遥相顾盼,以及第十一段“原上和鸣”的回首顾盼。 《芙蓉锦鸡图》绘有芙蓉、锦鸡、蝴蝶、菊花,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佳作。整幅画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充满秋色中盎然的生机,表现出平和愉悦的境界。 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引得宋徽宗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点击上图即可定制《芙蓉锦鸡图》 高仿复制绢本立轴 还原经典名画,纤毫毕现,如同真迹 《五色鹦鹉图》为横卷画,画中一只红颈鹦鹉立于杏花枝头。艳丽的鹦鹉得意自适,似与人语,俏姿可掬。饱满的杏花在枝头次第开放,粉白娇嫩,热烈浓郁,营造出春意盎然、欢快喜悦的氛围。 画面布局简洁,形象鲜明突出,细笔轻色和精密逼真的刻画都体现了黄筌画派的特色,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春花明媚、风和日丽的园囿之中。 此图是一幅写实性的小品,可以看出徽宗“妙体众形”的深厚功力。图右赵佶瘦金体题字:“五色鹦鹉来自岭表,豢之禁,驯服可爱,飞鸣自适,往来于苑囿间,方中春繁杏遍开,翔翥其上,雅诧容与,自有一种态度。纵目观之宛胜图画。”可见画中所绘是御苑内的花禽。 《桃鸠图》描绘了桃枝二枝,一枝略显粗壮,鸠鸟栖息其上;另一枝向上舒展,上有桃花开放,花瓣粉色娇艳,桃叶儿尖翠绿细嫩! 整幅画桃花与枝叶钩勒极其细腻,栖息在树上的鸠鸟情态自然生动,用生漆点睛,卓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此画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典型佳作。 此画流传日本已久,长期以来被作为徽宗的真迹,受到良好的保护,现在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梅花绣眼图》描绘了一支瘦劲的梅枝,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神采奕奕,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 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见之忘俗。 图中梅花为宫梅,有明显的人工修剪痕迹,推测也是生长于御苑之中。梅枝精细纤巧,梅花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池塘晚秋图》以枯荷、白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布局古雅,背景留白,是唐代及其以前常见的构图方式。 从卷首开始,绘红蓼与水蜡烛,意在表明此处为水岸。中间绘白鹭一只,双足分开,立于水中,作奋力迎风之姿,而荷叶欹倾,水草也倒向一侧,衬托出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 画中几处荷叶呈现不同程度的枯萎情态,有的绿意未退,有的则已枯萎残破,表明了秋色向晚。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颜色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 后有鸳鸯,一翔一游,水面落花片片,在卷尾生动地展开延伸之势,令人意犹未尽。 本幅为粉笺本,印有卷草纹图案,是宋代宫廷的特制纸,极为珍贵。纸面经过上粉的处理,影响到笔墨的趣味,呈现斑剥古拙的趣味。 此画属于没骨画法为主的水墨作品,特殊纸质与笔墨相契合,形成了自然古朴的气质,甚至略带唐人遗意。 馆藏书画高仿复制艺术品 (宋)赵佶《瑞鹤图》绢本镜片+实木画框 (点击上图即可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