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16年或1644年-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12帝,初称后金。从努尔哈赤建国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国,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群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自尊为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康熙时期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多次遭外国列强入侵,为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爱国人士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灭亡。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统一了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全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同时把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密集的商业城市,全国出现大商帮,在此基础上,清朝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接近一半。· 钮祜禄·额亦都(1562年-1621年)清初开国大臣,“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世居长白山英锷峪(今辽宁抚顺清原县),满洲镶黄旗人,早年丧父,跟随姑姑生活,后归附努尔哈赤,骁勇善战,参与统一女真各部,深受信赖,赐号“巴图鲁”,八旗确立后,隶属镶黄旗。后金建立后,位列“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参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累迁左翼总兵官,册封一等公。天命六年(1621年)病逝,时年60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继位后,追谥弘毅,享配太庙,与费英东两人位列清太祖神位之左右,受到尊崇和礼遇。· 瓜尔佳·费英东(1562年-1620年)清初开国名将,后金时期“五大臣”之一,清朝开国元勋鳌拜伯父,世居苏完地方(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隶属满洲镶黄旗,苏完部长索尔果之子。 万历十六年 (1588年),费英东年仅25岁,“骁果善射,引强弓十余 石”,努尔哈赤授予一等大臣,并许配皇长子褚英之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从征瓦尔喀部安褚拉库路,收服所属村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带兵支援哈达部,后识破哈达投向明朝的计谋,参与 收服哈达部。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正月,瓦尔喀部蜚悠城长策穆特黑来附,费英东跟从贝勒舒尔哈齐等率兵前往,乌喇贝勒布占泰发兵阻挠,费英东等大败乌喇兵。五月,跟随贝勒巴雅喇征伐渥集部,略赫席黑等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跟从努尔哈赤讨伐收服乌喇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立理国政听讼大臣五员,参与军国重务,费英东列五大臣。天命三年(1618年),费英东从攻抚顺,大胜。天命四年(1619年),率所部与明总兵杜松战于萨尔浒,奋击不退,拔其城,后参与收服叶赫部的战斗。天命五年(1620年),费英东卒。· 董鄂·何和礼(1561年-1624年)清朝(后金)开国名将,明末辽东栋鄂(今属辽宁本溪桓仁)人,满洲正红旗,原为栋鄂部首领,后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参加了后金统一女真各部、 征伐朝鲜、 蒙古和攻取明朝关外诸城的多次战役, 而且在后金内部权利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娶其女端庄固伦公主为妻,被称为 “栋鄂额驸”。后金建立后,何和礼为“五大臣”之一,后参与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官至三等总兵官。天命九年(1624年)病逝,后追封勇勤公,谥号温顺。· 佟佳·扈尔汉:清代名将,后金时期“五大臣”之一、满洲佟佳氏,雅尔古寨(今辽宁省桓仁县雅河乡雅尔古寨村)人,隶属满洲正白旗,雅尔古部首领扈喇虎之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佟佳·扈尔汉随其父扈喇虎来归,被努尔哈赤收为养子,赐姓“觉罗”,佟佳·扈尔汉感念努尔哈赤抚育之恩,效力戎行。1607年,与扬古利率兵护瓦尔喀部蜚悠城城长策穆特黑来附。五月,从贝勒巴雅喇伐渥集部。1609年,率兵讨伐渥集部,取滹野路,因战功获赐甲胄、马,被赐号“达尔汉”。1611年,与何和礼、额亦都等率兵讨伐渥集部虎尔哈路。1613年,随努尔哈赤讨伐乌喇,灭之。此后,出征萨哈连部。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跟从诸贝勒与明军战于萨尔浒,战明将刘綎,大胜。次年,从征沈阳,击明总兵贺世贤等,获胜。佟佳·扈尔汉先后加世职至三等总兵官。1623年冬十月去世。· 觉尔察·安费扬古:清朝开国名将,觉尔察氏,世居瑚济寨(今辽宁新宾县境内),满洲镶蓝旗人,与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并列后金“开国五大臣”。清太祖常常嘉奖他鸷勇,赐号“硕翁科罗巴图鲁”,清太宗曾称赞安费扬古与劳萨在清初猛将如云中尤为杰出。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 瓜尔佳·劳萨:清朝开国名将,瓜尔佳氏,世居安楚拉库,满洲镶红旗人,官至副都统,封二等男爵,赐号“硕翁科洛巴图鲁”,战死于松锦之战,卒赠三等子爵。劳萨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和图鲁什在清朝初期跟随清太祖创业,并辅佐清太宗征伐而战死的将领中功劳最大。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追谥“忠毅”,立石纪绩。· 爱新觉罗·褚英(1580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嫡长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建州女真贵族,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率军平定安楚拉库,受封“洪巴图鲁”,晋封贝勒。舒尔哈齐死后,开始分担部分军政事务,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封号“阿尔哈图土门”,人称“广略贝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凭借嫡长子身份和赫赫战功,一度成为努尔哈赤继承人,但因生性残暴、心胸狭隘,得罪“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和兄弟,失去权位,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焚香诅咒大臣和兄弟,受到努尔哈赤软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坐罪处死,时年36岁,安葬于清东京陵。清太宗即位后,追封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清朝初年宗室、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代善从少年时代就随父征战女真各部,因功成为贝勒。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代善在乌碣岩之战中大破乌拉部,获赐“古英巴图鲁”之号,六年后又随父灭乌拉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代善掌正红、镶红二旗,身居太子之位。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代善成为和硕贝勒,按年龄顺序排在四大贝勒之首,其后在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及叶赫城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天命五年(1620年),以其子硕讬离家出走为契机,惹怒努尔哈赤,被废黜太子之位,其所掌镶红旗亦由儿子岳讬掌握,只领正红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代善推举弟弟皇太极继承汗位,自己仍作为四大贝勒之一主持国政。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批评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皇太极又斥责代善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此后代善赋闲在家,不问朝政。崇德八年(1643年),参与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交出其妄议大统的儿子硕讬与孙子阿达礼,后随清军入关。顺治五年(1648年)死于北京,谥号为烈,尽管代善无缘君位,但其家族却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显赫的一支,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占了三个(礼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五子,母为继妃富察·衮代,满洲正蓝旗人,少时随父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和硕贝勒”,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为正蓝旗主。天命四年(1619年),参加“萨尔浒大战”,全歼明总兵杜松、刘綎部众。天命五年(1620年),追袭明军,直至浑河。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击内喀尔喀巴林部,斩俘甚众。皇太极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天聪六年冬(1633年1月11日)逝世,后来被揭发图谋犯上,追夺封爵。· 爱新觉罗·阿巴泰(1589年-164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赖,开国元勋,满洲正蓝旗人(1626年由镶白旗改镶黄旗,1635年由镶黄旗改正蓝旗)。阿巴泰初授台吉,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和费英东一起征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梭二路。天命八年(1623年)同德格类一起征讨扎鲁特部,追斩昂安。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阿巴泰被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为多罗饶余贝勒,驻防噶海城。崇德七年(1642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攻克杏山,又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征明,攻破蓟州等州县。顺治元年(1644年)晋封为多罗饶余郡王。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阿巴泰病逝。康熙十年(1671年)追加谥号为敏。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爱新觉罗·德格类(1597年-163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子,生母是富察·衮代,后金宗室,因他是富察·衮代所生的最小的儿子,所以又名费扬古(意为末生子),德格类早年被授为台吉(旧时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天命六年(1621年),率军攻打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攻克海州,又与阿巴泰征讨内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多罗贝勒。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设六部,他掌户部事,随即出征锦州、归化、旅顺口等地,并任正蓝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逝世。·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满洲镶白旗人。天命年间为“四小贝勒”之一,领正黄旗。皇太极即位后,改领镶白旗。天聪二年(1627年)获罪被贬,由多尔衮代之。此后,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并在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多罗武英郡王,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进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顺治八年(1651年)赐死。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之弟,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受封贝勒。 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镶白旗旗主(后与弟弟多铎换旗,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和硕睿亲王,十二月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崇德三年(1638年),授奉命大将军,统兵入塞攻明,后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他拥立年幼的福临(顺治帝)为帝,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统兵入关,联合吴三桂败李自成农民军,迁都北京,随后派兵南下,相继灭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逐步确立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他在入关后主持制定包括《大清律》在内的各项制度,维护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同时实行圈地,逼民投充,强制剃发易服,厉行逃人法,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在围猎时坠马身亡,年仅39岁。福临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次年诏削爵位,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 爱新觉罗·多铎duó:(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时人通称十王。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多铎受封和硕额真,旋封贝勒,为天命年间“四小贝勒”之一,统领镶黄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晋和硕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染天花死亡,年仅36岁,谥号“通”,乾隆年间配享太庙。多铎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其爵位世袭罔替,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在清朝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对明朝、蒙古和朝鲜的多次战役,为清朝的开疆拓土贡献了力量。·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清朝宗室、大臣,舒尔哈齐第六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满洲镶蓝旗人。济尔哈朗自父亲被努尔哈赤囚禁后,就被努尔哈赤抚养,得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主的器重,受封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并随军南征北战。哥哥阿敏被囚后,他接管镶蓝旗,并负责后金刑部事务。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济尔哈朗受封和硕郑亲王。后在松锦之战中围困并降服锦州。顺治帝即位后,他与多尔衮共同辅政,不久即遭多尔衮排挤。后挂帅南征,夺回湖南,擒杀何腾蛟。多尔衮死后,他辅佐顺治帝肃清多尔衮一党,继续在朝中发挥影响力。顺治十二年(1655年),济尔哈朗去世,后追谥为献,入祀盛京贤王祠,配享太庙,其后裔世袭罔替,成为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佟佳·哈哈纳扎青:努尔哈赤的元妃,原配妻子,为努尔哈赤生育了褚英、代善等子女,对努尔哈赤的家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富察·衮代:努尔哈赤的继妃,她曾在努尔哈赤的创业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生育了莽古尔泰等子女,但后来因一些变故导致其命运发生转折。· 乌喇那拉·阿巴亥:努尔哈赤的大妃,深得努尔哈赤宠爱,为其生育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儿子,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雅尔哈齐:努尔哈赤的同母弟,曾跟随努尔哈赤一同起兵,参与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部分战役,为后金的建立贡献了力量。· 穆尔哈齐:努尔哈赤的同父异母弟,作战勇猛,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后金的发展立下战功。· 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的弟弟,曾与努尔哈赤一同创业,但后来因权力争夺等问题与努尔哈赤产生矛盾,最终被努尔哈赤囚禁,其后代在清朝历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爱新觉罗·杜度(1597年-1642年7月22日)清朝宗室、开国功臣,广略贝勒褚英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孙。天命九年(1624年),随大贝勒代善迎接蒙古内喀尔喀台吉恩格德尔,封为贝勒,为天命年间“四小贝勒”之一,领镶白旗,天命末年调入岳托所领的镶红旗,失去旗主地位。天聪元年(1627年)跟从二贝勒阿敏讨伐朝鲜。天聪三年(1629年)跟从皇太极攻打明朝,侵犯明都北京,并且打败明朝援兵。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大败反攻的明军。天聪七年(1633年)偕同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迎接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崇德二年(1637年)参与讨伐朝鲜,随睿亲王多尔衮取朝鲜江华岛。崇祯三年(1638年)随多尔衮入塞攻明,归来后代济尔哈朗在义州屯田。崇德六年(1641年),攻打广宁,击败松山、锦州的明朝援兵。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去世。·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福晋是满语妻、贵妇的意思,专指清代宗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满洲正蓝旗人,少年时就参加努尔哈赤征服蒙古的战斗,因功勋被封为贝勒,取代杜度成为“四小贝勒”之一,领镶白旗。皇太极即位后,改领镶黄旗。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天聪九年(1635年),改领正蓝旗。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40岁。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 爱新觉罗·岳讬tuō(1599年2月26日-1639年2月11日)后金宗室、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烈亲王代善长子,早年投身戎马,跟随努尔哈赤攻辽沈,征蒙古,先后受封台吉、贝勒,掌镶红旗。努尔哈赤去世后,岳讬以大局为重,与弟萨哈廉力劝父亲代善拥立皇太极,其后在丁卯之役中随二贝勒阿敏出征朝鲜,成功阻止了阿敏欲留在朝鲜的图谋,又参与宁锦之战、己巳之变、大凌河之战,并三次随征蒙古察哈尔部,主管后金兵部,深受皇太极器重。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论功行赏,封岳讬为和硕成亲王,同年随征朝鲜。在清朝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他因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极不满,动辄获咎,屡贬为多罗贝勒。崇德三年(1638年),岳讬以扬威大将军的身份入塞侵明(戊寅之变),翌年正月,因天花病死于山东。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萨哈廉(1604年-163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烈亲王代善第三子,后金宗室、大臣,满洲正红旗人,从小聪明伶利,酷爱学习,通晓满汉文字,在清朝开国过程中,战绩卓著,政治上尤多建树,多次随军作战,颇有功劳。天命十一年(1626年),加封贝勒,参与政事。天聪七年(1633年)与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奉命往掠明山海关一带,俘掠人口及牲畜四千有余而还。崇德元年(1636年)拟封多罗郡王,然而萨哈廉在同年五月去世,时年33岁。皇太极追封和硕颖亲王。康熙十年(1672年)五月,追谥“毅”。 萨哈廉不仅战绩显赫,富于谋略,而且在政治上更具灼见。他曾三次上书皇太极,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他认为大臣中“不谙国事者有之”,直言不讳地指责满洲贵族中身居高位但惟知好鹰良马的无能之辈,而且进一步大胆地指出八旗旗主分立的弊端,在满洲贵族中能言及此者是绝无仅有的。 · 范文程(1597年-1666年)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开国重臣,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辽宁省沈阳市)人,出生于辽东都指挥使司沈阳中卫文官屯,少时喜好读书,聪明沉稳,为沈阳中卫学生员。天命三年(1618年),后金攻占抚顺,范文程归顺努尔哈赤,随努尔哈赤征讨明朝,攻取辽阳、西平等地。皇太极即位,引范文程为左右。崇德元年(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复进二等精奇尼哈番,后累升议政大臣。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范文程卒,享年70岁,谥号文肃。范文程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四代帝王,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被视为“文臣之首”。康熙皇帝玄烨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赫舍里·希福(1589年-1653年)清朝初年大臣,赫舍里氏,属满洲正黄旗,后归附努尔哈赤,历任内国史院承政、内弘文院大学士,兼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次出使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处理军政大事。顺治九年(1652年)以两朝元勋,进爵世袭三等子爵。1653年1月,卒,追赠太保,谥号文简。· 瓜尔佳·刚林:清朝初年大臣,字公茂,属满洲正黄旗,世居苏完部,初为笔帖式,翻译汉文。天聪八年,考中举人。崇德元年,授国史院大学士,与范文程、希福一起参议政事。顺治元年,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顺治五年,以赞理机务忠勤懋著,进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赐号“巴克什”。顺治六年,任《清太宗实录》总裁。顺治八年,因阿附多尔衮,诬改《清太祖实录》,斩首籍没。· 鲍承先:明末清初将领,山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后隶汉军正红旗,原是明朝将领,官至副将(副总兵),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天命七年)广宁之战后投降后金,仍为副将。清太宗天聪三年(1629年)进入文馆,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师顺天府(今北京),据说他曾参与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天聪八年(1634年)被授为二等轻车都尉,崇德元年(1636年)被皇太极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崇德三年(1638年)授为吏部右参议,崇德五年(1640年)率兵围困明朝锦州,因畏缩退避被论罪,后来因病解任。顺治二年(1645年)去世。· 宁完我(1593年-1665年)清初大臣,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天命年间被后金俘获,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烈亲王代善第三子、后金宗室大臣萨哈廉之包衣(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后隶汉军正红旗。皇太极发现他通晓文史,便提拔他参与机务,他屡屡建言献策,为后金政权的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天聪末年,他因沉迷赌博而被废锢,重新发配给萨哈廉为奴。顺治初年,再被起用,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 舒穆禄·扬古利(1572-1637年)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早年是努尔哈赤的侍卫,世居珲春,隶满洲正黄旗,库尔喀部首领郎柱之子,娶努尔哈赤女儿为妻,后屡立战功,先后封一等总兵官、超品公世职,地位仅次于贝勒。曾参与征伐辉发、乌喇、哈达、渥集诸部的战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先后擒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蒙古贝勒介赛。崇德元年(1636年)与阿济格、阿巴泰同率师伐明,攻克畿内十二州县,五十八战皆捷,俘众十余万而归。1636年,跟从皇太极讨伐朝鲜王朝,次年一月因遭遇朝鲜伏兵伤重而死,追封为武勋王。康熙帝东巡盛京(今沈阳)祭祖,亲至扬古利墓前奠扫,并为他立碑。· 孔有德:明末清初将领,字瑞图,辽东人,后降清成为清朝将领,降清后被封为恭顺王,后改定南王。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后,孔有德投奔到山东登莱巡抚孙元化麾下当参将。明崇祯四年(1631年),背叛明朝,连续攻下多座城池。明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里应外合攻占登州,被明军征伐,不得已投降后金。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孔有德因骁勇善战,受封恭顺王。顺治元年(1644年),孔有德参与清军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内的大战,李自成被打败。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定南王,清朝命令他进攻位于广西的南明永历政权。顺治七年(1650年),孔有德攻占桂林后,将靖江王城作为定南王府所在地。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将孔有德围困在桂林,孔有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孔有德投降对后金有着非常大的助力,随着他的投降,后金得到了急需的先进武器鸟铳、火炮等,弥补了后金的短板,使明朝和后金的实力此消彼长。· 耿仲明:(1604年-1649年)清初三藩之一,字云台,时人又呼为“耿二” ,生于辽东盖州卫,早年为矿工,当过海盗,后金席卷辽东之时,耿仲明投降,为千总,后投奔毛文龙,累迁参将。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耿仲明调隶登莱巡抚孙元化麾下。崇祯五年(1632年)为孔有德内应,攻陷登州,自称总兵官。天聪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再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他被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不久因为私藏逃人,畏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尚可喜:(1604年-1676年)明末清初将领,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原明东江总兵官黄龙部下,后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