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原典】 ![]() 【睽卦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自《论语》。君子讲究和谐,却不同流合污;小人谋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礼记·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太过)则流(随意),礼胜则离(隔离)”,显而易见,单纯的强调共同性,会使彼此间变得恣意随便;倘若只在意相异性,则会让彼此间变得隔离疏远。故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之处世态度,亦是智慧之沟通原则。其核心要领是,“求大同,存小异,终极目标是和同”。 找寻共同性,可增进彼此间的亲和感;接受相异性,即是彼此间的尊重,亦是道德的宽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和多元共存的,唯有不同,世界才显得更加精彩。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差异性,即符合自然之规律,亦是理性之思维方式。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之一大贡献,睽卦展示的正是这一智慧。 睽( kuí),《说文》 解释为目不相视,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引申为“反目、分歧、乖离”之意,即矛盾。《序卦传》,“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人卦走到极致,必生乖违,所谓开枝散叶也。 睽卦《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泽。上火下泽,象征着火与水的对立,或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分离。君子观此卦象,从而综合万物之所同,分析万物之所异。 天下之事,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万事万物变化之辩证关系。没有分,则不会变化且止步不前;唯有不断地分,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只分不合,不能成其大;唯有合和,才能致其广大。 ![]() “睽小事吉”,一般而言,《周易》中的“小、大”之称,言乎阴阳。阳为大,阴为小。所谓“小事”,并非现代意义之芝麻小事,而是指“小者之事”。“小者”言阴,亦即古之所言女人、小孩、庶人等。生活之中,宁可得罪一百个君子,亦不可轻易开罪一个小人;也说明在小事上保持柔顺之态度,小心处世,可避免冲突;亦可理解为,面对和解决生活问题,从小处开始,从易处入手。 睽之根源,往往在于猜疑和彼此无信。睽卦爻辞中,“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丧马勿逐”,强调困难时须有一颗宽大包容之心;“九二,遇主于巷,无咎”,在巷子遇见过去的主人,无咎;“九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见到大车被拽住,牛向前用力拖,赶车的人受了刑,起初不好,结果很好;“六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离异孤单,遇见前夫,以诚相待,无咎;“九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懊恼消失,宗族之人在吃肉,前往没有灾难;“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孤单地前行,见一大猪伏在路上,又遇一辆大车,上载奇形怪状之人。欲搭弓射箭,后又放下弓箭。这伙人不是强盗,而是去订婚的,结果一切平安。 “交好运时须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身处睽境,人之所恶。不过,《易经》告诉众生,遇有危险或身处绝境之时,倘能运用睽卦之智慧,善于异中求同,则可化险为夷,逢凶化吉。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