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序 宋张商英 【原文】 《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译文】 黄石公的《素书》,共有六篇,据《前汉列传》记载,黄石公在圯桥授予张良的《素书》,后人多认为这本《素书》就是黄石公的另一部兵书《三略》。这是传者之误啊! 【原文】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译文】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一个盗墓者挖掘了张良的坟墓,在玉枕中找到了这本《素书》。全书共计一千三百字。上面题有秘戒:“不得将此书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那必会遭到祸殃;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而不传授,也会遭到祸殃。”由此可见,黄石公对此书的传承这样谨慎! 【原文】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译文】 黄石公遇到张良,认为他是可当重任之人,便将此书传给了他。而张良没能遇到合适的传承人,只好将书带入墓中陪葬。五百多年后,盗墓者偶得此书,自此,《素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传之于世的,也仅仅是黄石公的简略的言辞而已,至于他的玄机深意,哪里是这些言辞所能道尽的呢? 【原文】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译文】 我私下里曾有这样的评论:“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相辅相成的呢?”古代圣贤对这个道理都能够心领神会,并能顺天应人。唐尧虔诚地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遵循天道而建立了七种政治制度;夏禹依据山川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向商王武丁陈述天道运行的法则;文王将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感到天道玄妙,无法穷尽,所以才有“天何言哉”的感慨;老子以“无”和“有”作为立论的基础。 《阴符经》说:“掌握和体悟了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就可领会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之妙。”对大道的认识达到了这个境界,即使鬼神的变化都逃不出我们的掌控,何况是刑罚、名实、制度、术数一类的学问呢! 【原文】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 黄石公是秦朝的一位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素书》文字简练精辟,含意深邃高远,就是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过他的思想境界的。 【原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 然而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子房。但是张子房又怎么可能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奥秘呢?张子房之所以能成就其威名,也不过是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原文】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 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使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满足韩信称王的要求,使他尽心尽力攻打项羽,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中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曾经与高祖结过仇怨的雍齿为什邡侯,使那些因为没及时得到封赏的将领安下心来,缓解了当时紧张的局势。 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打消分封六国后裔为侯的念头,以避免再次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混战局面。 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劝说高祖不要改立如意为储君,使太子刘盈地位得以保全。 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拒绝了齐地三万户封邑的封赏,只求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得以善终。 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运用了这一条,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因势利导,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原文】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译文】 唉!张良仅仅是运用了《素书》中的一些微末的智慧,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楚霸王项羽,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如果有人能完全领悟书中的精髓,并且加以灵活应用,那将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呢? 【原文】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译文】 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冠绝一时的智哲贤相,却对先哲圣王总结的大道依稀中也就知道个大概。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能传给不知天道、不神明、不圣智、不贤能的人的原因吧! 【原文】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译文】 在若有若无的恍兮惚兮中能体察到万物变化的奥妙的,谓之得道;通彻“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个道理的,谓之神明;能从“有”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哲之人;能“无中生有”的,为贤能之人。做不到这四点,就是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实际中真正运用它。 《素书》的基本思想 《素书》中“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书中认为,尽管人生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即道、德、仁、义、礼。任何人成败之关键,都取决于对这五个字的把握程度。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探寻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数理,以此认识万物,处理万物。 《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齐家的宝典,还是一部治国、安民的政论书,也是一部御将、统兵、设谋、用计的兵书。 《素书》里主要体现了如下思想: 一、以道和德为本的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的思想,阐述了五者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明白此理,待时运到来,就可以成绝代之功,否则,就“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二、揭示道是万物的起源,由德来证道。故以“正道”为章名。作者根据才学品德的不同,把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指出用人者如何使用人才的策略。 三、欲成就伟业必用人才,欲用人才必得人才,欲得人才必识人才,欲识人才必知其志,而求志的标准是“德”。阐明了作者“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的用人思想,并提出“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深计远虑”等思想,强调加强个人知识和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四、欲成就大事,就必须以德为本,以道为宗,道德的表现形式就是“仁”。要养成“志心笃术”“长于博谋”“忍辱修德”的品德等。而且还要戒除“贪念多愿”“不义苟得”“操持无常”等毛病。 五、阐明了一种处事之道。使事物得到适宜者,要把握住“义”字。他提出建功立业需遵循自然之理。首先,须明察自身弊端和做事用人的弊病,并坚决戒除,如“以明示下”“以言取祸”“略己责人”等。其次,论述设谋断事之道,如“决策不仁者凶”“能有其所有者安”等。说明成事应遵循的道理。 六、论述了治国安民之道,必须以理安之,以理安之即“礼”。故以“安礼”命名。他指出民心乃一国之本,君主必须以正道治国,养民之富,民富才能国强。 《素书》的基本思想是,一切大道都寓于最简单而朴素的事物中,如果认识到了,你就能顺天应人,把握时局,扎实精进,知足常乐,永不迷失,捭阖有度,方圆有致,纵横随意,进退自如,成绝世大功。 《素书》提要 《素书》一帙,盖秦隐士黄石公之所传,汉留侯子房之所受者。词简意深,未易测识,宋臣张商英叙之详矣,乃谓为不传之秘书。呜呼!凡一言之善,一行之长,尚可以垂范于人而不能秘,是《书》黄石公秘焉。得子房而后传之,子房独知而能用,宝而殉葬;然犹在人间,亦岂得而秘之耶! 予承乏常德府事政,暇取而披阅之。味其言率,明而不晦;切而不迂,淡而不僻;多中事机之会,有益人世。是又不可概以游说之学,纵横之术例之也。但旧版刊行已久,字多模糊,用是捐俸余翻刻,以广其传,与四方君子共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