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姜巴山正在举办中文课程。这是一个线上的网络课程,有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华语人士来听法。有好几百人,大概六、七百人。
现在媒体利用这种(传播得)更广泛了,比以前舒服多了。过去学法必须自己亲自去学,更别提说跨国学法了,就连在自己的国家里学都并不容易。
过去,隆波跟随高僧大德学法,在泰国的东北部、北部地区。坐火车、坐大巴要整晚。到了省里后还要继续找车到县里。有时还必须要进村子。有时赶不上去村里的车,就只能走路,没有什么帮忙的工具。拿磁带去录音,也没有这种传统。高僧大德不是很支持。他希望自己能听懂。自己就必须努力记住它。
但高僧大德所教的那些非常好的教导,自己只听过一次,就会刻骨铭心。记得住,直到今天自己都能记得,几十年不曾忘记。
尤其是那些高僧大德,那些可以让我们生死相托的高僧大德。比如像隆波是跟随隆布敦长老学法,隆布敦长老所说的话,都记得住。就像是录音机,像是把它录在了磁带上一样。因为我们是真的很用心,很感兴趣。
现在这个时代很容易了,如果想听法就打开脸书、油管,有非常多的媒体平台。我们就会觉得说什么时候听都可以,现在还很懒,先去听听别的。(觉得)什么时候学都可以。在那之后,就是什么时候修行都可以了。
当我们在听高僧大德讲法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必须坐下来修行。去修行,去实践。 他就会教我们。
有些高僧大德,一看到我们的脸,就开始教了。有的高僧大德不说话,沉默不语。 有的高僧大德什么都不说,静静的,许久他才会说一句。有的高僧大德才刚一见面,就开始棒喝了,尽管那时自己还不认识他。
这是老一辈高僧大德的风格,真的很神奇。我们的心就不会狂妄、不会膨胀。
去顶礼高僧大德,是真的以一颗匍匐恭敬的心。我们是去找那些美德,我们自己不知道方法,我们就去学习方法。如果我们的心,刚好和哪一种法相匹配,他就会为我们教导那个法。
那些实修的高僧大德并没有提前备课,与我们面对面,根本不用打开教案,或是计划说要见我们,然后说要怎么教我们,根本没有。
我们就是将自己的心呈给他看。如果是带着一颗粗糙僵硬的心过去,他就会没什么感觉。(心)太僵硬,是学不了的。 他就不会教什么。如果是带着一颗柔软、谦卑的心,是怀着一颗真心求法的心,他就会教我们。
就像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法,真的很神奇,隆波从来没有见过像隆布敦长老一样的高僧大德。自己去顶礼他,然后说“我想要修行”。他根本不教的,他只是自己打坐,差不多一个小时。有些人需要一个多小时。 他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教了,教一个人没几句话。
但我们必须自己继续用功,来修行。他的有些教导,隆波花了二十多年来消化,21年、20多年, 才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或者有一些法,他曾经讲给隆波听。像谁如果曾经听过隆布敦长老讲的法,就会听过这句话——心即佛。隆波曾经听过长老教导“心即佛”,很多次,非常长。但他所教的词语分毫不差,无论讲多少遍,都和之前一模一样。
心即佛——事实上这是黄檗禅师在书中的教导,是一部分。
隆布敦长老他看到说,黄檗禅师他解释在最后阶段的心的状态,阿罗汉的心是什么样子的。黄檗禅师他的解释,隆布敦长老说他已经审视过了,然后说没有谁能解释到如黄檗禅师这种程度,于是他就借用了黄檗禅师的这句话。
在“心即佛”的这个主题中,隆波自己在最初听到的时候,在听到长老第一次讲到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 “心即佛”,自己认为说知者的心就是佛。慢慢修行,修了很久,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那个知道和理解发生了变化。
想知道“心即佛”是什么样子的, 就自己去读吧。然后看起来好像是明白了,但保证你不明白的。因为我们还没有看见那种佛的境界。修行直至放下元素、放下蕴;看到这个世间元素空;看到色法也就是这个身体,空。看见空,看到世间空,身体空,心也空,是一体的。
这样的教导在(三藏经典)里是有的。
有一个人去请教佛陀,他的名字叫做摩卡拉,他去请教佛陀。摩卡拉是位很有才华的人,他很聪明,他是婆罗门帕瓦利的弟子。
婆罗门帕瓦利最初是一位宫廷祭司,是当时拘萨罗波斯匿王的祭司。当这位婆罗门年迈时,他就辞职。他辞职后,就居住在了城外。他共有16位才华横溢的弟子。
当婆罗门帕瓦利得到佛陀悟道成佛的消息后,他提出了16个问题,让他的弟子每人拿一个问题,把问题拿去跟沙门乔达摩请教。他的弟子们就问问问,佛陀就逐一回答,于是他的那些弟子们就逐一证得了阿罗汉。
除了最后一位,这一位是婆罗门帕瓦利的孙子,他有担心,因为他想把佛陀教导的法拿去告诉自己的爷爷婆罗门帕瓦利。因此这一位他就没有证悟阿罗汉。后来他就去分享,将这个法告诉给了婆罗门帕瓦利,婆罗门帕瓦利于是证得了阿那含。
在这16个问题当中,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名叫阿奇达,他得到法,他是第一个提问的,因为他最年长,于是他就先提问。
当他问完后,就轮到了摩卡拉提问。摩卡拉是2号,佛陀就跟他说“先停一停”,先回答别人。摩卡拉好几次都想起身提问。佛陀都说先等一下。直到第15个提问结束,他才有机会问。
为什么佛陀不让他马上提问呢?因为他的心还很散乱,心还在不停地想,想找到答案、想得到答案,心特别地想要。
佛陀就磨炼他,不让他提问。有时隆波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告诉我们说不用问了, 别马上提问,先听。当到了合适的时间,就可以提问了。
摩卡拉就请教佛陀,说:
死神看不到的地方,其实就是彻底超越生、老、病、死的那个境界。因此,死神看不到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阿罗汉。
阿罗汉是如何看世间的呢? (阿罗汉)看世间空。是“看”,而非思维世间空。并没有引领心去相信世间空;并没有引领心去刻意看世间空。就只是看到世间空。
我们要怎样才能看到世间空呢?我们要去修习毗钵舍那业处。要去学习所有的名法、色法。觉性忆念色法,心安住,智慧就会生起,这个色法无常、苦、无我。觉性忆念名法,以安住的心,就会看到所有的名法无常、苦、无我。
所谓“世间” 即是色名。不仅仅只是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所谓“世间”即是色法、名法。如果我们看到色法在示现三法印、名法在示现三法印,心就会将色法、名法还给世间,没有执着。没有了执着,彼时,它就会看到这个世间空。
经典就会努力去解释说,它空是怎样的。说它空,无人、无我、无众生。那个说的对吗?也对。但它没有抵达心。
看到世间空,单只是这个“看”字 ,就很值得我们体会了。我们的心要想有品质看到世间也就是看到此名色身心空,那样的心必须戒、定、慧要圆满。戒定慧必须圆满,才能看得到。
尤其是如果没有智慧,要想看到这个名色身心或是这个世间空,它是无法看到的。它只看到“有”和“没有”。“有”和“没有” 依然不空,“有”和“没有” 依然不能被视作空,依然还有二元对立。二元对立,也就是“有”和“没有”。那个空没有二元对立,是“一”的境界,没有二元对立。
当一说到空,很多人就开始醉在空里面了。
这个时代最杰出的高僧大德,曼谷时代最杰出的高僧大德,非常精通的有两位。一位是佛使比丘,另一位是阿姜巴育尊者,现在他是泰国副僧王。这两位他们是真正的珍宝。他们的知识和领悟,非常地精通。
这位佛使比丘,他谈论了很多关于“空”的话题。一旦谈到“空”,那些读他的法的人,或者听他的法不仔细的人,就会努力地引领心去想到空。有时会引领心,将所有的一切事物视作空。只要心还在工作,或是引领心去工作,让它去想、让它去看、让它观空,观名色将其视作空,心就仍然有动作。
何时心不空,世间就不空。
因此想到“空”,并没有任何好处。就像我们看书一样,读禅宗慧能禅师、黄檗禅师的书,问说:书好吗?很好。但我们读了后,就醉在空里面了,这个也空、那个也空。那样的空,并不是真的空。它是想出来的空;是造作出来的空;是我们引领心让它相信。
我们要想看到这个世间空,要想真的能够看到这个名法、色法空,就必须要去修习毗钵舍那业处。看身体的实相、看心的实相。不停地看,就会看到这个身体在示现三法印,是无常、苦、无我的;心也在示现三法印,是无常、苦、无我的。一旦看见,它就会放下。
看到了吗?因为先看到了实相,所以才会放下。因为放下了,它才会抵达空。如果放不下,它就不会空。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