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个年头,英国皇家海军对德军控制下的比利时港口泽布吕赫发动了一次大突袭。作为1918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此次奇袭被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誉为“一战中最辉煌的战功之一,毫无疑问也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最杰出的一段事迹。” ![]() 泽布吕赫奇袭的目的,是要终结该地作为德国海军进出英吉利海峡重要基地的地位,从而一举消除长期困扰英国海军的心腹之患。仅就战果而言,泽布吕赫奇袭未尽全功,德国海军的行动虽然受到了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并不太大。 即使如此,此次奇袭仍然在整个协约国阵营中赢得了满堂彩,并为饱受战争之苦的英国民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浩如烟海的一战文献中也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比利时海岸上的眼中钉·英国人为什么选择泽布吕赫 进入一战的收官阶段,英国人为什么还要冒险实施这样一次奇袭,打击的目标又为什么选择泽布吕赫呢?原因很简单,这座地处北海之滨的比利时港城在一战爆发之初便沦为德国海军基地,而此地距离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的便捷性,使其俨然成为德国海军的主要基地。 德国人轻松占领 德军完全无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而于1914年入侵这个国家。对于德国陆军来说,比利时是他们挥舞攻打法国的“右翼大镰刀”,也即施行“施立芬计划”的必由之路。对德国海军来说,入侵这个国家意味着海上的战略态势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比利时那些设施完备的港口,让德国海军的基地得以从本土向西大幅延伸,从而可以直接威胁英国的腹心之地。而核心地带就是由泽布吕赫、布鲁日、和奥斯坦德所构成的滨海三角区。 这个三角地带的核心是号称为“北方威尼斯”的布鲁日。布鲁日虽为著名港城,却非靠海之地,而是一个地位奇特的内河港城。很显然,若想进一步提升布鲁日的影响力,就必须让它和大海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19世纪末,比利时人开始做这样的努力,他们以布鲁日为起点,开通两条指向大西洋北海的运河,并在两条运河的河口分别修筑一个布鲁日的外港。 ![]() 作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任内的头号工程,弹丸之国的比利时可谓不遗余力。运河建设从1895年破土动工,历10年之功,而于1905年建成。其中全长10千米,河面宽68米、深7.5米的主运河的河口外港便是泽布吕赫。另一条全长12.8千米,河面较窄的运河的外港是奥斯坦德。该地位于泽布吕赫西南面约不到20千米处。自那以后,面向大海,三港齐发,比利时的海洋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泽布吕赫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在1914年秋天戛然而止。当年十月中旬,德军地面部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泽布吕赫——布鲁日——奥斯坦德这片海岸三角地带。德国海军立即着手把三座港城变成自己重要的前进基地,比利时港城开始了铁蹄下的统治期。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18年10月17日。 德国人在泽布吕赫收获的是一座完整的港口。比利时军队和英军在撤离时没有对当地的设施实施任何破坏。协约国方面的考虑是什么呢?他们认为自己很快就会收复失地,因此无需破坏港区设备。 德国人自然大喜过望,夺取泽布吕赫克和奥斯坦德的战略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和赫尔戈兰湾的德国海军主要基地相比,泽布吕赫距离多佛尔的海上航程缩短了将近500千米。此地相距泰晤士河河口不足130千米,从泽布吕赫出港的德国舰艇几乎可以直叩英格兰海岸腹地了。 泽布吕赫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那道绵长的半圆形防波堤。这道全长2.4千米的防波堤从南面的海岸线折向东北面,在港区外划出一道巨大的弧形。它在平时保护着 进出布鲁日——泽布吕赫运河河口的船只,在战时则成为德军舰艇的屏障。 ![]() 整条防波堤由四段组成,最接近海岸的一段是全长275米的石质码头,其表面设有人行道、车行道、复轨电路各一条。第二段是长度亦为275米的钢质高架桥。其作用是减弱涨潮期海水对防波堤的冲击力。第三段也即防波堤的主体是全长1.61千米、宽73米的由混凝土和花岗岩构成的主堤道。他有两层,其中第二层是高6.1米、宽3.66米的混凝土堤。在其上面向大海的另一侧另筑有一条宽2.13米的人行道和一道厚1.22米的混凝土胸墙。港区的水文资料表明,被道胸墙在退潮时距海平面的高度在13米左右,涨潮时的高度约为9米。防波堤的第四段是由主堤道向东北延伸的窄码头。其上建有宽4.57米的人行道以及一座灯塔。 ![]() 无限制潜艇战 以现成的设施为基础,德国人展开了军港升级工程。工程的负责人是路德维希·冯·施罗德尔海军中将。施罗德尔在战争开始前好几年就撰写过专门论述比利时海岸线对德国重要性的秘密报告。他本已在1913年退役,不过在一战爆发后由其好友“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海军上将亲自重招入役。 在施罗德尔的指挥下,比利时的黄金海岸三角区到11月底就成了德国海军的前线基地铁三角。布鲁日、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充斥着军舰码头、潜艇掩体、水上飞机机库、燃料库、军需库和各种设施,驱逐舰、大型鱼雷艇、扫雷艇和U艇,通过两条运河,往来三港之间,随时可以进出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以打击大英帝国的海上交通线。 军港一切完备后,德国海军在1914年即将结束时,把他们最重要的作战手段——U艇,部署进了泽布吕赫。首批到来的是4艘配备900马力(661.5千瓦)柴油机的早期型潜艇。这些U艇对协约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翻阅英国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个岛国一直依赖航运进口食品来养活自己的人民,而进占泽布吕赫等港口,让德意志帝国海军有更好的机会来对英国的航运实施致命打击。 ![]() 就在泽布吕赫首度入驻U艇之后,提尔皮茨海军上将于1914年12月23日向全德民众发表公开声明称“德国潜艇很快就会出现在英国的各个港口外。” 在这份通过半官方报纸《弗兰克福报》发表的声明中。提尔皮茨表示,U艇在击沉敌船方面比水面舰只更有效。该报还配发评论文章称,德国海军上将的声明“极端重要,”而且“德国公众非常清楚,德国海军在面对国民提出的应该如何攻击英格兰神经中枢这一问题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 德国U形潜艇 别的德国报纸也发出了类似的论述,《柏林日报》称,“我们把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变成自己的基地一事所传递出的信号是,当我们的海军部认为时机已经到来时,我们的海军便将以无比的决心和坚韧展开从海上封锁英国的战争。” 泽布吕赫的“变身”在英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普遍担忧。《每日快报》的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写:“可见的前景是,德国潜艇即将出入英国海岸线,搜索英国商船。从现在开始,德国潜艇的行动将变得更加无法预知,它们近可以进出多佛尔海峡,远可以扫荡爱尔兰海岸。正在努力把食品和原料带到大不列颠的船只,很可能会撞上德国人的鱼雷。” 然而就一般观点而论,英国海军的优势依旧是不可动摇的。《纽约论坛报》的评论就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看法,“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咄咄逼人的观点只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只要英国海军一直占上风,德国人就不会如愿。” 和这类观点相映衬的是,英国人似乎不必对水下之敌太过担心。德U艇对英国商船的第一次袭击发生在1914年10月,到年底时总共只击沉了十几艘而已。但是U艇入驻译布吕赫毕竟带来了新的变化。 1915年新年的第一天,从泽布吕赫悄然潜入英吉利海峡的U-24就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中一举举成了英国前无畏舰“可威”号。带着舰上550人沉没的“可威”号沦为史上第一艘被潜艇击沉的战列舰。原本部署在基尔港的U-24只适合近距离行动,本不太会对海峡地区的英国舰船造成太大威胁。现在它能够打沉这艘15000吨的巨舰的重要原因,就是获得了泽布吕赫这个“力量倍增器”。 战列舰都自身难保,何况脆弱的商船?英国公众开始想起“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爵士的话。此公早在1913年8月便撰文指出:一旦发生战争,英国很可能会因为其商船队受重创而被“饿死”。而更令英国人惶惶的是,在经过和军人的反复争夺后,德国总理霍尔维格在1915年宣布,德国将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政府的公告称,“英国和爱尔兰周围的海峡,包括整个英吉利海峡,都被宣布为战区。从2月18日起,每一艘出现在这个战区的商船都将被摧毁”。“中立国的船只在战区也存在危险,而且由于海战的客观情况,德国海军并不总是可以避免对中立国船只的攻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