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人以这样的方式续写家谱,你不能无动于衷

 作家楚夫 2025-02-06 发布于广东

湖北省美丽乡村土桥。程国辉 周明 摄

春节期间,家乡人千里迢迢回村续写家谱的信息不断传来,多是家中添了儿孙,却鲜为人知,于是,带着添丁进口的喜悦回到家乡村庄,找到村中存有族谱的人家,请来村中长者作证,焚香祭祀,饮福酒,然后在族谱上补上后代的名字。

只是,这样的续谱是零散的、局部的,也只能被少数人知悉,达不到续谱的目的。须等到下次修谱将这些信息吸纳进去,才能计入历史。

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有点理解了古人周而复始不断续谱的原因。

乡土调查中看过许多族谱,序言经常这样开篇: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将宗族修谱跟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并列,可见修谱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然而,许多宗族族谱断断续续,接续不上,宗族历史碎片化,不少人寻不到自己的根。

跟海外华人华侨打交道,最感动的是,垂暮之年的老人返乡寻根,寻找自己的老宅和族亲。最令人唏嘘的是,不少老人已经无力返乡,只能让儿孙带着嘱托返乡完成夙愿,多数时候无功而返。

家乡村庄被稻田包围。

许多人生出被宗族遗忘的恐慌:三代之后,谁还知道你的存在?

扪心自问,没有族谱和墓碑信息的指引,有多少人说得出自己曾祖、高祖的名字!乡土社会对抗遗忘,最有效的手段是续谱。

一个宗族修谱过后,经过三五代人繁育,在旧族谱基础上续写新谱,书写家族名人轶事,延续完整的家族链条,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信史,也留下先辈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半个世纪,叠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口大迁徙,家族存史的难度空前绝后,一则因为没有姓氏继承人的家庭急剧增加,“女儿也是传后人”难以落实到族谱里,需要打破传统族谱记录方式;二则许多村庄走向空心化,宗族成员散居在不同地方,有的杳无音讯,甚至报不出亲兄弟后代的名字和去向,宗族续谱变成一件越来越艰难的事情。

于是,不少地方面对仅存的族谱感叹:这也许是家族最后的宗谱。

对此,零星的续谱行为开始上演,往往是一个小家族记录自己的历史。

调查采写纪实文学作品《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时,旅居夏威夷的华人黄献兴、甘红芳夫妇带回了“夏威夷种植王”黄亮一份英文家谱,一家人移居夏威夷后几代繁衍,大多不懂中文,已经无法用中文书写家谱,但阻挡不了这个家族书写家谱的热情,转而用英文记录家史。

而今,看到越来越多族亲以原始的方式续谱,隐隐有些着急,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想起十多年前调研采写纪实文学作品《大国空村》,依托家里保存的全套应城程氏宗谱,逐页整理宗亲信息,拼接宗亲关系,制作了村庄谱系图,还原了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

当初,重回家乡村庄的第一步是寻找村庄墓碑,透过墓碑上的记录,寻找宗亲家庭新生代信息,将族谱信息接续上来。只是,相关信息并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链条,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

将整理的信息跟一些族亲分享,他们大感意外,许多族亲说,不少信息闻所未闻。

家族里近些年有新生代成长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24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顶尖名校齐名,在THE(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位列第3,在US News排名中位列第4,在2025年的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6。

在天之骄子凤毛麟角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村庄就有人考取大学,一些学子考入久负盛名的湖北省孝感高中等重点中学,继而升读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留下一个江汉平原普通村庄的书香之气。

改革开放后,部分族亲驰骋商海,成为成就不菲的商界精英。

这些年,众多族亲凭借多年打拼,在省城武汉等省会城市买房安家落户。

乡亲多在省城武汉等城市打拼,大多就地买房安居乐业。

成功背后折射出一个族群的精神基因,可以激励更多族亲积极进取,这是家族传承的文化密码,也是族谱书写的原动力。

最记得小时候,许多族亲将读书挂在嘴边,不少家庭堂屋里贴满孩子奖状,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家长以最朴素的方式激励孩子跳出农门,依靠知识改变命运,书写了一个村庄的改革开放史。

我知道,作为提着笔杆子进城的知识分子,面对族亲续写家谱的愿望,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一个仅有四五百人的一姓独大的村庄来说,梳理家族谱系图并不复杂,只要找对方法,可以用简洁明了的方式,直观呈现家族关系图。于是,通过家乡群发出邀请,请族亲提供各家各户新生代信息,继而拼接各分支谱系图,希望合成家族谱系图。

这件事情的更大意义在于,以简洁方式续写族谱,挖掘藏在族群里的美好品质和成功特质,给予更多族亲启发,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就像当年,依靠乡情和乡愁,激活乡贤反哺家乡和乡亲的力量,先是捐资修通自然村通户路,继而捐资修通全村道路,最终推动家乡行政村建成湖北省美丽乡村。

族亲的信息不断通过微信和微信群传来,更多族亲拼搏奋斗的故事被发现,我知道,有一股力量正在汇聚,这就是乡愁。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跟着乡亲一起怀旧,跟着他们一起留住乡村记忆,我们共赴一场心灵之约。

2025-0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