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传统]宗谱、族谱、家谱、支谱、家乘...你懂多少?值得收藏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4-2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陶冶国民情操

感受家国情怀

践行忠孝仁义

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社会各态

谈天说地论人

着眼凡尘俗事

回顾真实历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传统]

宗谱、族谱、家谱、支谱、家乘...

你懂多少?值得收藏


图片

图片

谱牒,乃一种特定之图书体裁,专用于记载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之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之行事。此即家族之生命史,详尽记载其起源、迁徙之轨迹,并全面涵盖其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之全过程。

图片

1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称“谱头”,其详细内容聚焦于姓氏的起源与发展、迁徙路径、人口分布、墓葬位置、祠堂建筑以及祭祀礼仪的图表呈现等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为主体内容,亦称“谱堂”,主要包含“总世系图”和“世系年表”两大部分。年表行传严格遵循“生卒葬娶”四要素原则,并依据“五世一抬头”的规则,详细记载每位人物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及姻配等信息。这些描述性文字长短不一,长者超过五十字,短者仅二三字,实则构成人物小传,旨在揭示人物本源,使世系表更加完整清晰。


第三部,附录部分,通常被俗称为“谱尾”,涵盖了“文传”与“文艺”两大板块。其中,“文传”专门记载已故先人的典范事迹,而“文艺”则负责收录家族中文人的诗词歌赋、文章等各类文学作品。尽管从字面上看,宗谱、族谱与家谱的概念有所区别,且在层级上呈现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三者的界定逐渐变得模糊,很多时候它们被视为同一类事物。那么,究竟何为宗谱呢?

图片

图片

2

什么叫宗谱?

“宗”一词,其原始含义指的是祖庙。《说文》中对此的解释是:“尊祖庙也。”汉代学者贾谊则进一步指出:“流派所出为宗。”而《礼丧服小记》中则有这样的描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这里的“别子”指的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别子在其本代称其父辈为祖,而别子的后代则称其父辈为宗。这实际上是将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尽管“宗”的含义指的是一祖之下的所有后裔,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宗谱则应该是记录同祖后裔的完整谱牒。如果缺失了某一支系,或者仅仅记录了某一支系,都不能被认定为宗谱。这是宗谱与家谱的主要区别。

图片

图片

3

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直系与旁系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均可追溯至共同的祖先。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相联属”的关系,其中的“属”指的是该宗族下特定的族众。这些族众仍然属于同一宗族之下,宗族与族众、族众与家庭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层级关系。宗族之下,因分衍或迁徙等原因形成了一个个族体,而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则是家庭。因此,被称为“族谱”的谱牒应代表某宗族下新开辟的一个族体。需要明确的是,族谱并非完整的宗族谱系,它仅记录了该宗族部分后裔的情况。例如,某一支系迁移到某地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族体,其谱系即为族谱。从整体来看,族谱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因此它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图片

图片

4

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在汉代以前,正史中记录的谱牒类书籍多以“世家”命名,且仅限于王侯大夫及具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例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等。至汉代,书籍开始以“世本”为名,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住地及事迹,如《世本十五篇》。进入隋代,谱牒的籍名变得多样化,包括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据正史《隋书》记载,首次在正史中出现以“家谱”命名的书籍是《杨氏家谱状并墓记》。而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命名的书籍开始大量出现,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和《李用休家谱》等。根据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所述:“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而“隋书经籍志”则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因此,可以推断“家谱”这一名称的使用应始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因此,有观点认为“家谱”始于宋代的说法并不准确。原本,家谱应是指某一家族的谱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谱逐渐演变为同一区域内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这一广义的定义并不十分精确。从历史上看,宗谱、族谱和家谱之间应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片

5

什么叫支谱?

支,作为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指的是主干之外所衍生出的分支。这些分支代表了同一位祖先的后代,他们在繁衍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世系。因此,支谱的存在,清晰地界定了它在家族谱牒中的位置,它专属于某一祖先下的特定分支。'支谱'的形成或确立,常常是基于分衍、择业、迁徙等多重因素。它因从原宗地脱离并逐渐发展而独立存在,因此被称作'支谱',这一命名本身就明确标示了它属于某一宗族下的分支。尽管支谱有其独特性,但它依然属于族谱这一大的范畴之中。

图片

6

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指记录家族私家事务的文献。据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记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作为一种家谱的形式,因此,后来有少量的家谱也沿用了“家乘”的命名方式。虽然使用“家乘”命名的家谱并不多见,但在谱牒的称谓中,经常使用“乘”来表示单位,如“付梓一大乘”或“发某公支下一小乘”等。因此,“乘”成为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图片

7

什么叫郡谱?

郡,乃自春秋至隋唐时期所设立之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其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省(区、市)级行政单位。而郡谱,则特指记载某一郡内各姓氏渊源与发展历程的专门文献。相较于地方志书,郡谱专注于姓氏的搜集与表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谱牒专著。《袁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等典籍,均不同于家谱。家谱仅限于一族一姓之记载,而郡谱则涵盖本郡多姓之情况。此外,还有关于全国氏族的专著,如《姓氏典》,它是一部集全国各姓氏于一体的通谱。

图片

8

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乃指皇室或官府主持编纂的谱牒,称为官修谱。即便上层社会中的士大夫等人士修撰私家传记,亦须经过官府的审核与认可。官修谱牒,作为上层社会的产物,始终致力于服务其所属阶层。自战国至隋唐时期,官修谱牒占据主流地位。然而,自宋代起,私修谱牒开始大量涌现。尽管如此,以皇室为代表的官方修谱活动,实际上一直持续至清朝灭亡才告终结。

图片

9

什么是私修谱?

私修谱,系与官修谱相对而言的民间修谱行为,其涵盖宗谱、族谱、家谱等诸多谱系。在中国历史的唐宋交替时期,谱牒修撰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原本主要由上层社会的帝王、皇室及士大夫主导的官修谱,逐渐转向以广大基层民众为核心的私修谱。特别是在五代战乱后,许多原有的士族因战乱流离失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标识,这促使一些原本无固定职业和身份的地方豪强进入士族阶层。他们的加入,使得谱牒的修撰也随之变革,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

宋代学者欧阳修和苏洵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各自创建了一套完善的谱式,这些谱式不仅规范了谱牒的编纂方式,也推动了家谱的发展。明代学士丘濬对此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唐以前,谱牒多为官方修撰;宋以后,则转为私家自修,其中以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两家最为著名,明代的士大夫家族也常常效仿他们。”这种由私家自修的谱牒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图片

10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

宗谱、族谱、家谱,均属谱牒,用以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等。依据早期之宗、族、家概念,'继别为宗',除嫡长子外,所有分支均纳入者,称之为宗谱。族谱与宗谱意义相近,但因分居、远迁等因素,其旁支纳入并不完整,仅限于本宗部分族人,故称为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则专指一门之内之谱牒,其世系记录以本家直系为主体,仅供本家传承收藏。虽三者有所区别,但因上溯年代各异,或沿用旧谱名,后世多统称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