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比干研究刚起步,表面繁荣而根基薄弱的现状还有待于思想认识上的澄清,各地各机构的情况绝不容乐观。 情况较为普遍而又糟糕的是把比干文化研究仅仅局限于整理修订那些技术性的文献,如修家谱、族谱、宗谱,建造庙宇祠堂、商业会所、经济贸易,有的还以比干文化研究为名,归并到文化创意产业,搞一些与文化无关的房地产开发、农产品甚至矿泉水小咸菜等商标设计包装,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较为常见的商业化套路。 以上这些貌似合情合理也合法的商业化套路并无意花大力气去深入拓展比干文化、比干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遑论比干精神的发扬光大。许多所谓的比干文化学术研究者只是照翻故纸堆,东拼西凑,连最起码的史料考证和文献考古也是互相印证,今天你证明我的,明天我证明你的,懒得或无能力去深入探究那些散落于各种史籍文献中的比干文化碎片信息,也不去鉴定辨别这些信息的真伪,不去发掘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核。这种当下弥漫于整个学术圈的急功近风气也连带得各地各机构的比干族谱、宗谱、家谱和林氏文化、林氏源流研究著作也多互生矛盾,长期形成不了共识。 中国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姓氏文化研究便基本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姓氏学和谱牒学的研究几近绝迹,原有的资深学者大多故去,其研究资料、成果和方法已失传,新的一代专业研究者还未产生。直到1960年以后,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才开始发表谱牒学研究成果。 在今东南亚地区,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设有姓氏宗亲会的社团组织。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姓氏文化在整个大陆重新勃兴。1981年10月,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在台湾省台北市成立。泰国、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和香港、澳门等地区都逐年成立了林氏宗亲会,有的还组织考察团来中国大陆寻根问祖。在这一大背景下,比干文化和妈祖文化应运而生。 海外华侨居多的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各地及东南亚各国的中华姓氏谱牒大都来源于福建,而福建的姓氏族谱在元朝即已轶失于连连战乱,现存的中华姓氏谱牒均为明清以来重修,而明清以来编修的各姓氏谱牒、宗史,有许多内容皆为后人所虚构和伪造。 使用这些大不靠谱的谱牒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古籍、正史、野史、方志,并要结合当下考古资料的最新成果,经过分析对比,去伪存真,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这些谱牒和宗史的内容。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远非单独的个人研究者或单个的研究机构所能承担,因而现已推出的姓氏谱牒无论号称来源于何处,舛误总是多于校准。 谱牒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专业的综合知识为底蕴。目前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一些县市都合法注册成立了比干文化研究会,参加人数很多,热情也高,主要是离退休干部、工人、教师和老年农民,这些热心人士大都缺乏考古学、历史学、姓氏学和谱牒学的基本知识,不具备严谨的学术逻辑思维训练和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需要做深入扎实的艰苦工作,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故而这些比干文化研究机构大多限于搜集整理一些本地区的林氏宗族、族谱,把民间流行的比干故事和网上顺手拈来的资料刻印成册,以此热炒、干炒、煸炒比干“忠孝”、“谏诤”等三千多年的冷饭,离真正的比干文化研究和发扬光大比干精神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尽管各地各机构的粗放式研究情况绝不容乐观,但是毕竟迈出了全国性比干文化研究的第一步,值得鼓励并引导。 中国境内现有的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极少有姓氏文化方面的专门刊物或版面,偶有相关的电视节目也是一时凑兴之作。由于主流媒体没有这方面的正确导向,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些自写手稿、自办刊物、编印书册,以及一些病句错别字连篇的非法传单,在国内外林氏族人中广为散发,误导读者,致使一些地方的比干文化学术研究会一成立便开始续家谱、修家庙、举行祭祖大典,恢复宗族活动,带着不加掩饰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迷信色彩。 国内已出版的比干文化、妈祖文化、林氏文化等相关题材的书籍大属于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汇编的初级读物,间杂一些纯粹的民间故事加工,风格和水平难等大雅之堂。至于国内外林氏族人自行编印的谱牒、宗史,也大都是各地续修的家谱的联宗兼海外版,主要资料来源于原有的本分支家谱,补充了近几十年来本分支的世系及名人简历。这些家谱充其量是林氏文化的素材和资料,远不是比干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新修的谱牒资料大多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原有族谱、宗谱中存在的存疑问题,有的还出现了新的谬误。 中国的姓氏研究历史悠久,汉朝时即有孙根碑,明确记载孙氏为比干后裔。汉朝的读者们还不知道林氏及王氏与比干有什么关系。东汉学者应劭撰《风俗通》云:“林氏,林放之后。”唐朝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纂》推翻了应劭的观点,首次提出林氏为比干之后,“比干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应劭也承认王氏有一支为比干后裔,林宝时代的作者们无人能给出林氏列祖列宗的详细世系表。 一如其他姓氏谱牒,现存的林氏族谱均为明清以来编纂,大都以世系表为纲,以其他内容为目,极少有人对世系表真伪进行抽丝剥茧的考证。自宋朝至当代,部分林氏修谱人出于某些功利目的需要,按照中国王朝兴替的顺序,凭空编出一个比干至当代的林氏世系表,在其中虚构和伪造一些历史上不存在的祖先人物,还设置了许多虚构的和伪造的祖先官职,致使这个三千多年的林氏世系表存在大量冒认祖先、祖孙世系颠倒、时代颠倒的初级错误,有待后人校订。 有的地方性林氏族谱将全国各地及至海外的诸多林氏名人都编入闽林开基始祖林禄的派下,有些分支本与林禄毫无关系,有的是否本为林氏尚且存疑,也都冒认林禄后裔,此为一种攀援附会的从众心理。 有一种倾向是往这些闽林支脉都向(唐)九牧林靠拢,此为一种攀附官本位的势利心理,致使(唐)九牧林一支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成为当今全球林氏最庞杂的谱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在现有的林氏族谱中伪造名人序,伪造历代皇帝为本支系林氏族谱题诗,题诗水平参差不齐,唯重题诗者的声名地位,希冀以此来提高本支系的名望。这些鱼目混珠的情况,后人研究比干文化和林氏文化、林氏谱牒时不可不察。 有些林氏读者误以为只要族谱明文记载的、大多数人传抄的就是真实的,对这些记载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不抱疑问,潜意识也希望把自己一支的祖先写得地位愈显赫荣耀愈好,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这是一种浅薄的认知。 比较极端而更急功近利的一些人对比干文化研究不感兴趣,只希望研究者给他们开列一个林氏宗族三千多年完整的世系表,以便插队,从中找出自己一支的源头来,加以文学性、故事性的加工渲染,同样博得“咱祖上也发达过”的阿Q式心理满足。 将比干文化等同于林氏文化,等同于姓氏文化,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当下比干研究中的三个显著特征,在此三个由低及高、由小及大的不正常特征下,比干文化、比干精神朝着本土化、宗族化、碎片化的方向一路倾斜,一路走低,几与修谱修庙和民间故事会无异。这是一个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并难以说服研究者们改变的现象。 研究和讨论姓氏来源及其演变、祖居地和发祥地,只是方便读者了解中华各姓氏的源流,增长姓氏文化知识,提高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建立在宗族、家族基础上的民族自信,而不是用来对今人论贵贱、分高低。有些林氏修谱人孜孜以求比干后裔林氏祖先的正宗、主流和最高郡望等等,客观上造就了林氏族人的虚荣心和族群分裂。 历朝历代的林氏谱牒从没有偏宗、支流及最低郡望之说,只有大宗、小宗之分,一般不提小宗,只称宗,如某某林氏宗谱、林氏宗。部分林氏谱牒也有主流、分支之称,如某某分支,但不指称最高郡望,只称郡望或族望。郡望或姓氏发祥地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产物,封建国家中央政府利用郡望来区别士族大户的门第高低,始自西汉盛于唐宋,到了明清即已式微,而以姓氏郡望为出仕任官的标准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失去了参照意义。 自北宋至今,历代编修族谱时,各姓氏都有假冒伪劣的内容,这是一种通病,也是各姓氏族谱的作者和参与者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表现,而林氏族谱相对是一个重灾区,盖因比干在历史上的名气太大而身份又极其特殊,所以后人伪托比干之名冒求一己之功名者累世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