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傅荣楷图书馆 2023-06-24 发布于江西


                       (江西 傅荣楷)  

一、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

化石考古和DNA检测证明,人类大约于3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不管是先进民族,还是落后民族,都经历了漫长的一代代地繁衍发展的过程。然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起源和进程却大不相同。人类发展进入了文字时代之后,才得以迅速地发展。只有有了文字记录,才能作为国家文明史的重要证据。历史典籍和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国家史书、地方志书和民间族谱,是记录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三大载体。民间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和迁徙历史的簿书,是史书和方志的重要补充。我国文化部、教育部、档案局的有关文件指出: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民间族谱是姓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家族繁衍和播迁的历史,记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民间族谱,是我们当代文史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姓氏文化长期处于民间自发研究状态,力量单薄,成效有限。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近年来民间族谱续修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姓氏文化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如何搞好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记录宗族历史和文化的民间族谱,是开展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需要广泛收集、全面整理和妥善保存。 民间族谱数量之庞大,内容之繁杂,史料之丰富,令人惊叹。全国各地还有大量家族文化遗址古迹,也包含了大量的姓氏文化重要信息。

姓氏文化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包含有家族血缘关系的人文实录(如家族迁徙史、源流世系表);另一部分是记录宗族道德文化的文字材料(如家规家训、序跋牒文、先贤列传等),以及古迹遗存(如祠堂、家庙、牌坊、碑刻、古墓等)。

   第一部分内容是血缘关系之实录,是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必须真实可靠。源流研究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史料必须确凿无误,分析要科学论证,不能轻率定论,更不能弄虚作假。

   第二部分内容是宗族道德文化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对于这部分史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萃取优秀道德文化之精髓,去除封建文化之糟粕。历史人物、重大事件、重要实物等的记载,同样也要经过考证,不能随意编造。

二、姓氏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族谱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家族谱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家谱而逐渐演变、推广和发展起来的。代之前民间私修谱活动,主要还在社会地位较高的名门望族中进行尚不是很普遍

  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促进了谱牒学的兴盛。以家庭为中心的“家谱”演变为以家族为主体的、分枝众多的“族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 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地扩充

到了清两,民间修谱活动开始“遍地开花”特别是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加之皇室的推崇,民间修谱非常普遍。许多刚创修族谱的族群,原先处于脱根状态,没有前源的记录。这些族群在编制本族群的“源流世系表”时,就借用了同姓不同族的已有族谱资料,造成了前期史料的混乱。并族合修的现象也出现了,虚假信息也层出不穷。

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族谱修撰几乎全部停止。文革时期,农村族谱损毁严重1984年,国务院档案局下文,广泛收集各地民间保存的姓氏族谱,民间族谱续修又开始活跃起来。许多族群重修族谱时,由于族谱散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农村中(特别是偏僻地区)还是有一些民间族谱保存下来。那些少量留存的族谱,成了各地续修族谱时的重要依据。由于应用了移花接木、东拼西凑等手段,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族谱的史料价值。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信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国各姓氏合编《宗谱》、《通谱》、《通鉴》的热情高涨。由于工程浩大、资料繁杂,任务繁重,编纂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

现在农村续修族谱,基本上还是由农村族人来组织和承担。主修人员文化水平有限,思想素养也有高有低,缺乏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有的主修人员对原族谱内容没有深入地了解,对历史事件和先贤事迹不加考证,随心所欲,随意杜撰。这是造成各地族谱舛讹百出的重要原因。

必须强调的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当主编大任的,一定要是有较高文化程度,同时又熟悉族谱相关知识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人;也不是文化程度高、知识丰富的人就可以担当主编大任的,一定要是有对家族历史高度责任心,吃苦耐劳且不谋私利的人。 要确保姓氏谱牒编纂的编辑质量,必须要聘请有较高文化程度、有高度责任心的,同时又愿意无私奉献的人来担任主编。

民间族谱、宗谱和通谱,其历史价值在于其真实性。 确保民间谱牒文献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是我们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中,各种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其中有正规合法的社会团体,也有自发联合成立的组织。如何更好地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动,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关于加强姓氏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要提高对姓氏文化研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参加这项工作,使过去由民间自发、分散进行的落后状态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正在加速,自古以来聚族而居的格局正在彻底地改变。城镇人口比例大大增加,城市市民中脱根现象也日益增多。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祖辈来自何地,更不知道中华文化之根是如何得以代代相传。 祖辈留存下来的民间族谱和其他史料,保留有族群历史资料,弥足珍贵,亟需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如果思想麻痹,行动迟缓,将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将愧对祖先和后人。

(2)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

姓氏文化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中人文科学研究的范畴。研究工作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固有规律、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对于收集的史料,要认真考证,仔细勘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和推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和方法,反复讨论和分析,不能轻易下结论。特别要强调的是,决不能凭空捏造,贻误后人。

现存民间族谱中错漏现象普遍存在,代代续修时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并且不断地积累。甚至有一些人,在族谱中无根据地添加史料和评论,人为造成混乱。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及时纠正。

(3)要重视民间古旧谱牒和史料善本的收集和保存。

   古代族谱等史料载体都是纸质材料,容易破损和霉变。族谱续修时,新谱修成后,旧谱遗弃。族谱在代代续修过程中,会产生并积累各种错误,这是文字史料传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历史文献来说,越是古老版本价值越高,族谱也是如此。因为旧谱是新谱原始依据,史实考证时,越早的旧谱信息越可靠。

有条件的地方和机构,都应该建立谱牒史料收藏馆,收集保存这些非常珍贵的文献。鉴于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利用影印方式保存旧谱之原样,并建立数字档案馆供大众检索参阅。这些重要举措,对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极大的便利。

4)保护好古迹和文物,纠正厚今薄古的现象。

古代遗存的旧祠堂,牌坊、碑刻、古墓等,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妥为保存。古代实物遗存,是家族历史的重要物证。由于没有人为地修改过,其考古价值要高于文字记录。

现在各地重建新祠堂,修复古墓,其建筑颇为豪华。这是当代人对祖先的一片真情,也是当今经济实力雄厚的体现。在建新祠堂、家庙,重建陵墓的时候,应该将以前遗留下来的建筑构件妥善收藏。这些历史遗物,是重要的物证。可惜的是,有些地方宗族没有认真对待这件大事,把一些历史文物作为建筑垃圾处理掉了。笔者先祖傅宗皋亲笔题写的“根”字石碑,还遗弃在清流关内的大路旁,无人问津,令人黯然神伤。

有些族群在续修家谱之时,也有厚今薄古的现象。新族谱装饰豪华精美,里面大量收录当代族人的照片和事迹,好像彩色画报一般。而历代先人的信息,却不显眼,内容删节不少。我们应该知道,族谱中任何一位古人都是我们的先人,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应该宣传祖宗的功德,而不能一心一意为自己歌功颂德。建议族谱和通谱出版时,将当代人的事迹和功德,作为副册出版,以示区别。

(4)建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姓氏文化科学研究,指导民间族谱修撰活动

国家史书有正史与野史之分,正史由国家组织编纂,野史由民间学者撰写。地方志书由地方政府组织编纂。民间族谱续修和研讨活动,现在主要由农村宗族自发组织。

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族谱编撰活动,条件简陋,水平有限,学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种状态应该得到根本性地改变,应该建立新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

现在各地政府部门审批成立了各种姓氏文化社会团体,这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举措。这些社会团体的成立, 一方面可以使各地混乱无序的宗亲联谊活动得到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也给姓氏文化研究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这种正规、合法的社会团体专门设立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要动员和吸纳文化程度较高、知识丰富的学者来参加,形成中坚力量。那些长期从事谱牒研究且精通古文的学者,是非常宝贵的人才,有许多历史文献中的古文,要靠他们才能正确理解和诠释。他们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力量。这两股力量的结合,才能使研究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

必须指出,新成立的经过审批的姓氏文化社会团体,应该按照正规程序重组,不能是“换汤不换药”,仅仅只换一个名称,内部组织和运作状态依然照旧。 新的社会团体应该实行正规的会员制,要有明确的宗旨和完备的章程,入会要有基本条件,会员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领导层要经过基层推荐、民主选举,重大问题经过议论、协商和表决。组织内部要有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要有定期会议制度,要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监察机构,要有奖惩措施。有了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组织机构,才能真正为姓氏文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建议各姓氏文化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加强财务管理。

    目前进行姓氏文化研究的宗亲联谊组织,其研究经费主要靠企业和个人捐献。在爱国敬祖的理念推动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大批乐善好施的企业家和热心宗亲,捐献了大批钱款,推动了族谱续修等文化活动的开展。

姓氏文化研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看到有大量出钱出力、无私奉献的好人好事,也发现有一些人利用宗亲的捐款,假公济私,挥霍浪费。由于一些地方宗亲联谊组织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不公开、监管措施缺失,引起了广大宗亲的强烈不满。

宗亲联谊组织筹款不易,捐献者功德无量。募集到的善款,一定要重点用在查阅史料、基层调研和课题研讨之上。尽量不要举办那些重形式、轻内容的大型“源流研讨会”。这种会议中心议题不明确,讨论不充分,参会人数众多而收效不大,费用却非常的可观。

新成立的文化团体可设立文化研究专项基金,公开募捐。募集钱款向社会公布,对于捐款企业和个人的善举,应该以适当方式宣传和奖励。

各个姓氏文化研究团体,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严格审计,财务收支账目要定期公布,接受大家的监督,杜绝贪污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7)姓氏文化研究应该尊重科学,不要“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

我们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周密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

现在宗亲联谊组织研究姓氏文化,往往是匆匆忙忙、热热闹闹地召开大会,对研究课题并没有深入研究,成效甚微。新建立的文化研究机构,应该制定出长期的研究规划,选择重要课题,集中力量调查研究,充分考证、分析和探讨,以得出有史学价值的成果。

历史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非常艰苦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史料的收集、考证和整理,都需要大量时间。由于年代久远,证据缺失,一项课题的研究进程是漫长的,有时只能得到阶段性成果,供若干年后条件成熟时再继续进行研究。

历史研究课题,既有系统性的重大课题,也有单个事件,单个人物的专门研究课题。不管课题大小,都是人文科学研究工作,都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严格要求。研究人员应该严肃认真,进行深入研究。在证据不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不可轻易作结论。

姓氏文化研究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允许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研究活动中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不允许发表不同见解才是不正常现象。要使大家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心平气和地争论,以求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结论。

姓氏文化研究是艰难、繁重而光荣的工作。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者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只有具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才能坚持不懈,取得丰硕的成果。

祝愿我国姓氏文化研究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江西 傅荣楷 2023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