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氏文化研究》出版发行

 高山仙人掌 2015-11-21

               《韦氏文化研究》出版发行

 

       最近,广大韦氏宗亲盼望已久的《韦氏文化研究》专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自2011年3月开始组织编撰以来,历经三年多不懈的努力,在隆重举行的首发式上,《韦氏文化研究》编撰委员会主任、广西人大原常务副主任韦家能宗亲作了讲话,简要地介绍了专著的编撰情况和该书的特色。

      韦家能首先指出,中国文史出版社是我国文史方面最权威的出版单位,我们《韦氏文化研究》能够在这样的“国字号”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编撰工作得到国家出版部门的充分肯定;我们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审查,可以说我们的资料来源是经得起检验的,有据可考、有书可查,是可靠的,我们编撰的书稿质量是完全有保障的。我们的书稿是在2013年9月份送到北京,在中国文史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修改润色,才于2014年10月交到广西地质印刷厂印刷。如今成果摆在各位宗亲面前,我才真正敢说这样一句话:“大功告成!”这是我们韦氏宗亲出谋献策的共同成果,是大家千辛万苦不懈努力的智慧结晶!

      他谈了几点体会。

      一、本书能够编撰出版与公开发行,首先应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得益于国家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支持,致使谱牒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国家重点文化书籍《中国家谱总目》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09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总共1200多万字,10大本,收录了中国家谱52401种、共计608个姓氏。此后,大江南北、神州大地掀起谱牒研究的热潮,各地姓氏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单独出版的姓氏书籍不下200本。姓氏寻根活动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寻根问祖中文网站就有近400家。各地成立的姓氏研究会达上千个,并通过姓氏研究会这个组织,开展了许多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正本溯源的活动,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我们广西韦氏一批有识之士通过协商,决定开展韦氏文化研究活动。2011年2月18日(正月十四),我们在南宁钻石海岸海鲜广场召开的韦氏宗亲联谊会上,建议成立韦氏文化研究编纂委员会,组织人员撰写《韦氏文化研究》一书。几经筹备会议商定,《韦氏文化研究》编委会由韦家能任主任,韦克义任常务副主任;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韦纯束、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韦继松等老领导为顾问。韦氏文化研究编委会下设办公室、联络部、编辑部、后勤部。

      组织落实之后,2011年3月,正式启动编撰、联络、筹款等各项工作。各部门按分工负责、合作协调的原则,马不停蹄、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发动,集资募款、网络信息、搜集资料、策划谋篇。我们在南国早报刊登了征稿启事,除了在区直、南宁市组织发动之外,各部门分别下到百色、平果、马山、桂平、横县、宜州、金城江、上林、宾阳、都安、柳州、柳江等地宣传发动,依靠广大宗亲贤达的力量做好资料收集和筹资出版等工作。

      二、韦氏文化研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韦氏子孙应该做的一件好事。然而,开始的时候,对于姓氏文化研究,并不是个个宗亲都能理解和支持的。曾经有人质疑,似乎认为这样做是否背离了主旋律,符合不符合时下的政策法规,是不是一种杂音。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历史和现实政策的糊涂认识。姓氏文化属于谱牒学范畴,是中国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谱牒产生极早,史料记载从伏羲氏起,就已“正姓氏,别婚姻”。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姓氏的专片,称为甲骨家谱。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历代朝野所重视,故有“家乘犹国史”之说。因为,中国的史学,是由正史、方志、谱牒的材料构成的。世界伟人马克思就曾经通过研究谱牒进而研究社会历史的。我国的史学大师郭沫若、翦伯赞等所撰史学巨著,无一不是从谱牒说起。从史料角度看,谱牒更有基础性质,因为它是民间的第一手材料。由此可见,研究姓氏或姓氏文化并不是所谓的杂音,而是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旋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音符。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谱牒学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字<1984>第7号文件)。同年,中国谱牒学会成立。此后的十余年间,广西人民出版社、海南三环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都相继出版了若干种姓氏专书,其中的《中国韦氏通书》就填补了中国韦氏在谱牒学领域中的空白。经过我们的会议宣传,以及亲临各地与宗亲们会面交谈,宣传国家有关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统一了认识,得到了各地宗亲的广泛支持,我们的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本书出版经费,包括国家出版社书号费、印刷费、发行费和编撰与办公等费用,绝大部分为韦氏宗亲自筹,没有大家的经费支持是办不成事的。韦清文、韦家伟、韦云朝、韦明、韦均、韦生贵、韦广等数十位宗亲率先垂范、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共襄盛举,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为此后的广大宗亲捐助带了个好头。他们的善举也感动了黄超先生等外姓朋友,黄先生一人就为《韦氏文化研究》捐助了五万元。先后乐捐的总共有135人。

      三、关于编撰本书的一些情况。韦氏文化丰富多彩,除史书记载以及部分成果已有研究出书之外,大量的是分散在各地已经编辑且流传于民间或尚未编辑成书的家乘、族谱。经过广泛搜集整理,精心推敲,谋篇布局,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寻根问祖德传扬。主要讲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演变,阐明姓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韦氏文化则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慎终追远溯渊源。追溯韦氏的产生、演绎和发展过程,反映韦氏先人悲欢离合的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以大量的事实阐明中国韦氏是道地的炎黄子孙重要支系。第三章避难迁徙走四方。本章深情地追忆了韦伯国被商武丁灭掉以后,豕韦国人相约以国为姓,而分三路避难出走的历史,阐明了如今韦氏散播于中华大地甚而有的远徙海外,虽然改变了地域、籍贯、民族或国籍,但永远不变的是姓氏,天下韦氏是一家。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长。本章以翔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原韦氏族与南方的土著居民、尤其是进入广西与壮族居民融合而形成壮族韦氏族的历史事实,并重点阐述了韦料贞、韦厥、韦山涛、韦经、韦天贡等各世系先祖进入广西的真实情况,较好地解决了广西数百万韦氏族群姓氏之“根”的难题。第五章宗支源流厘清通。本章讲韦氏人口的分布情况。事实阐明了韦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全国的5630个姓氏中,韦姓排在第100多位,百家姓中列为第50位。韦姓人分布很广,除全国大部分省份外,还远及海外诸国。其中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为最,约占全国汉族韦氏人口的67%。第六章典型世系摘样张。旨在摘编全国韦氏典型世系相关资料,再现“一经堂”、“京兆堂”、“扶阳堂”以及九大公房和民间典型世系等韦氏先人辛勤创业的丰功伟绩,展示韦氏家族卓越多姿的历史画卷。第七章古代文武贤达众。主要记载从韦氏得姓始祖元哲起,自夏朝到清朝几千年来的韦氏文武英贤才俊。第八章当今名流英豪芳。主要记载当代韦氏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涌现出来的贤才名流。通过第七、第八章的古今名贤简介,从中可以感悟到韦氏历经数千年沧桑演变依然活力十足、长盛不衰的真谛,感悟到为人处世的真谛。第九章传世墨海启文明——精神文化(一)。这一章以创业立基、京兆望族、谏言凑折、诗文墨宝来介绍韦氏精神文化,展示韦氏家族为中华民族的演变、前进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十章敬祖崇宗世泽长——精神文化(二)。这一章主要介绍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墓志铭文、历史上保存下来的祭祀神龛、左昭右穆、楹联谱序等史料,展示韦氏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全书共150多万字,在全面系统介绍韦氏文化丰富内容的基础上,不但剖析了韦氏文化的基本特征,追寻了这些特征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评述了韦氏文化在中国宗族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努力探寻广西韦氏的来历,特别是韩改韦的客观事实,较好地解答了广西韦氏族群中普遍关心的寻根问题。

      四、韦氏文化研究很有必要。我们开始策划编撰《韦氏文化研究》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已经有了《中国韦氏通书》,为什么还搞这样一部书,不是重复了吗?这样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中国韦氏通书》于1996年8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对韦氏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是一项韦氏文化研究的初步重大成果,是一部研究宗族文化的力作。然而,由于那本书的编撰出版至今将近20年了,当时通讯信息不如今天这么发达,姓氏文化的研究也没有今天这样的硕果累累,书中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近年来,在文化自觉理念的指导下,热心于韦氏文化研究的党政军界人士、企业家、学者,接触、探究或学习韦氏文化信息资料多了,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探索与研究,以期追寻其中更为深奥的道理和思想。《韦氏文化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追本穷源,研幾析理,力求在韦氏文化这个领域有所进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奉献。与《中国韦氏通书》相比较,《韦氏文化研究》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追根溯源更为深入透彻。《中国韦氏通书》共6章(第一章韦氏渊源;第二章 韦氏迁徙;第三章 各宗源流;第四章 典型世系;第五章 古今名人;第六章韦氏文化),65万字,而《韦氏文化研究》是10章,110万字,几乎翻了一番。资料更为翔实丰富,不但纠正了一些方面的错漏,还补充了许多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说《中国韦氏通书》第二章第四节“庆开京兆育栋梁启后迪维兴隋唐”中,主要讲汉末名士韦庆如何振兴京兆堂的事迹,对于韦庆的评价很高,认为有了他而“后兴隋唐,遂有‘京兆’。”我们遍查历史书籍,没有查到韦庆这个人。而在《后汉书》里有传记载的是韦彪这个人,他是汉宣帝之丞相韦贤的玄孙,哀帝时大司马韦赏之孙。汉末时期的儒学大师,官至大鸿胪(相当于宰相一级的高官)。我们研究认为,中国历史记载的重光京兆的韦氏人物,应该是韦彪,不是韦庆。韦庆不但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他的所谓事迹也是子虚乌有的。至于其他问题就不一一指出了,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就知道我们的研究与编撰是认真的负责任的。

      五、我们在编撰中,特别注重“讲政治”,处理好某些敏感问题。我们虽然是研究姓氏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问题。因为我们的姓氏都是连着民族成分的,我们不能因为韦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民族属性。为此,我们在《韦氏文化研究》中开展“韦氏入桂与融合”的研究,只是证明广西的韦氏族来源也是多渠道的,具有多元一体性的涵义,并没有企图改变其壮族的属性或族群的结构。因为这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例如地处广西西部的靖西、德保、那坡等县,从古到近现代都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当然也包括韦氏汉人)因从政、从军、经商、开垦等原因迁入,但至今这些县的壮族人口仍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中靖西县壮族人口占99.4%,德保县壮族人口占97%。而在这两个县的姓氏排名中,韦氏均为大姓。靖西207个姓氏中,韦姓排在第10位。由此足以说明,这些迁入的韦氏汉人绝大部分已经融入壮族之中。另外,我们在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长》第四节“山涛靖南建奇功昆仲屯守拓桂海”中,讲的是韦山涛携六子率领山东铁骑军随狄青平定岭南“大南国”并留下戍边、成了广西韦氏家族中一大支系的事迹。本来寻根问祖没有什么问题,但涉及了壮族农民领袖侬智高领导的起义,《中国韦氏通书》选择的是回避,只字不谈。我们则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也是壮族人民的一分子,不能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参与镇压“大南国”,我们就不讲侬智高,这是不行的。我们研究的主题尽管只是探讨韦氏入桂的相关史料,并没有涉及对历史评价问题,但由于历代以来存在的民族融合事实,我们之中相当一部分韦氏已是壮族中的一分子,对侬智高同样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给予他正确的评价也是人之常情,必须的。于是,我们用了4000多字给予侬智高符合史实的评价。还讲一个我们韦氏内部分歧的处理问题。主要是在“韩改韦”的问题上,有人曾向我们提出,并郑重递交了书面报告,请求不要把“韩改韦”写进来,尤其是韦天贡,现在争论很大,他们都是“假韦”。我们认为这个认识有偏颇,“天下韦氏是一家”,我们不能自己撕裂自己的族群。韩改韦,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我们不能凭一二个教授不负责任的文章就否定这个历史事实。韦天贡这个历史事实,《中国韦氏通书》也没有理直气壮地直接面对,只是点到而已,短短几行字:“明初,斯明远裔韦天珍(亦名天贞,号天公、天贡),参加明军,随大将廖永忠追击元军阿思兰部南下,经江西、福建、广东入广西梧州,又沿西江、浔江、黔江、郁江、邕江直抵南宁,后转至宾州(今广西宾阳县)驻扎。”可见,当时的阻力也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这样做了,不能像鲁迅笔下的赵四老爷,不准阿Q姓赵。我们讲的是史实,不能感情用事。于是,我们在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长》第五、六节,用了10000多字,以史料为依据,全面论述了韩改韦与韦天贡,厘清了有关史料,还原于客观事实,较好地解答了广西这一韦氏族群中普遍关心的慎终追远、寻根问祖问题。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韦天贡,他关系到数十万韦姓人们的感情问题。谁也不愿意给自己的祖宗抹黑的。韦云朝先生是韦天贡的后裔,他在捐助支持的时候,还问到了有没有写关于韦天贡的文章。我们立即给他看了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长》第五、六节,他高兴地毫不含糊地立马捐赠20万,支持我们印刷。

      毕竟,韦氏文化源远流长,韦氏并非单纯一脉血缘,其中也有土著追源,避难易姓归宗的,还有赐姓寻宗的,而韩改韦(还有桓改韦等),都为韦氏增添了新鲜血液,充实力量,从而壮大发展,瓜瓞绵延,遍及神州内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韦氏散居在十几个民族当中,都是炎黄子孙,没有必要去分什么高低贵贱来。因而不应该有什么“正宗韦氏”和“旁门左道”之分,更不应该有“汉韦”、“壮韦”或“真韦”、“假韦”之别!我们之所以去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只是更加坚定我们的中华血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和凝聚力,迪维子孙,光前裕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的繁荣与昌盛。

      六、《韦氏文化研究》之所以如愿以偿,完全有赖于韦氏宗亲和社会各方面的鼎力相助,没有大家的慷慨解囊,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编撰梦”、“出书梦”的。因为出版经费(包括国家出版社书号费、印刷费、发行费和编撰与办公等费用)都是自筹的。韦清文、韦家伟、韦云朝等数十位宗亲以弘扬韦氏文化为己任,不惜重金共襄盛举的精神,为韦氏家族所感动。

      目前,负责发行的宗亲正在努力地工作着,尽快地发送到各位宗亲的手里,让大家尽可能地看到这样一本记载中国韦氏家族历史的宝典!

 《韦氏文化研究》出版发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