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胜林 给思考留点时间 2024年11月28日 07:16 广西 给思考留点时间 专注心理学、商业思维、认知科学和个人成长领域。每日7:15 更新,关注我,给思考留点时间,跟8万 伙伴一起,思考事物本质。 接触的人多了,你会发现,产生人与人的差距重要的原因,就是“体系”。 很多人思考碎片化、行动随机性、不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的人,成长很慢。 而牛逼的人,思考有体系,行动有方法,知识广泛涉猎位,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人生注定会在不一样的高度。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体系”思维,去慢慢地构建好认知体系、思考体系、行动体系、知识体系。 ![]() 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指的是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是一个人长期的生活、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一套关于知识、观念、思维方式等相互关联且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 形成了我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看法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模式等,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解释现象并指导自身行为。 拥有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
![]()
想要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鉴别有用的信息/知识; 先看是不是,再判断合不合适。过时的知识、虚假的信息,只会干扰我们评估,有用的信息/知识,才值得我们接收和消化。 第二步:吸纳目标趋同的内容; 这一步,要明确自身构建认知体系的目标,哪些部分要修正、哪些部分需要补充。 一方面,借助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如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筑牢知识根基; 另一方面,积极借鉴他人经验案例,丰富认知内涵。 同时,注重跨领域知识融合,实现知识相互启发,让认知体系更具深度与广度。 第三步: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要敢于打破固有局限,以开放心态接纳新观念。 将吸纳的信息按逻辑梳理整合,分类归纳,建立清晰关联,使其成为有机整体。 并这是个持续的动态过程,需依据社会发展、新知识涌现不断优化更新,确保认知体系能贴合现实。 ![]() 思考体系 一个人的认知体系,解决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问题,但是面对具体的、实际的情况,还是不够,还需要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 思考问题有没有深度,能不能一眼看穿本质,基本上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效率,思考体系有三个维度: (1)深度思考 就是指思考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快速通过表象找到问题的本质。 我们该如何做到深度思考呢? 就是培养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思维”。 我们要多多的揣摩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给自己找一个答案,认为逻辑大致的能通,就心里满足了。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 6 个层次去思考, 第一,是什么?【What】 比如我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影响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Why】 比如我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它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第三,什么时间?【When】 比如这个问题何时发生?我们需要在什么时间内解决? 第四,在哪里?【Where】 比如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入手?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第五,和谁?【When】 比如我可以求助谁,这个问题对谁影响最大? 第六,怎么办?【How】 比如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吗?如何解决最高效呢? 这其实就是管理咨询领域常用的 “5 W 1 H” 提问方法。 通过这样不断的问自己,我们可以去引导自己思考,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好问题。 另外仅仅提出一个好问题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的进行追问。 如下图,就是著名的鱼骨图,一个穷举问题的工具: ![]()
(2)全局思考 你不能只看到片面的、眼前的现状,而是要看到全局,基于全局的视角去看整盘东西。下面举个例子: 口罩时期,旅游行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业,很多景区借机对原有景区进行了一次大的提升,想以此通过提质来增效。 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当然这里面有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我想撇开大环境来说说景,区如何提质才能真正的增效!按照全局思考角度,首先,我们要看到全局的要素—— 景区收入=客流量*客单价; 而客流量=存量客流 增量客流; 即景区收入= (存量客流 增量客流)*客单价*复购率! 其次,我们要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客单价高,客流量会减少;客单价低,客流量会增加。 最后,我们再看到要素关系背后的规律,景区提质了,原有的存量是否能保存,增量从哪里来?景区提质是否能支持提高客单价? 复购率如何保障? 通过如此拆解,问题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了,什么问题优先解决,什么问题稍后解决,晚点解决。 (3)动态思考 动态思考,原则是让我们不要经验主义。 思考缺乏动态,就会陷入“守株待兔”的那种情况,把偶然当做经验,把经验当成法宝。 比如,一个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用严厉的批评教育方式,让不少调皮捣蛋的学生变得听话、成绩也有所提升。 但是面对00后、10后的学生,这种严厉批评的教育方法,就不管用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在更加注重个性、鼓励式教育的环境下,严厉批评学生,可能不会改正错误,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更加厌学。 时代变化下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一味照搬过去的教育经验,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所以,任何时候的思考,都要结合当下的现状,实事求是地分析。 ![]() 行动体系 为什么有的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高,都容易成功呢?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做事的体系。 这里推荐一个典型的做事模型——PDCA模型。 PDCA的本质,就是给任何事情扣上闭环。 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PDCA 只有简单的 4 步,分别是: 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 计划(Plan): 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你就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要事当先。 也就是说,你要将80%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后,你还要进一步拆解,从而制定计划,找到策略和方法。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任务该怎么分配,需要哪些人协同? 这些,最开始就要想清楚,要通盘思考、要事当先、想不透的事情持续想。 如果你没有计划,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执行(Do): 输出方案后,就是按照计划去落地执行。 在执行阶段,不仅要按部就班地展开,过程中,还要不断跟进实际情况调整优化。 要细颗粒度,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尽可能地记录过程数据,采集原始过程记录、保存文档,以便在后续的阶段进行总结分析。 检查(Check): 评估执行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 这一步骤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评估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结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因为你去做某件事,你的行为开始发生改变,这时候,也会产生新的认知。 行动(Action): 在检查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包括纠正问题、改善执行过程和调整计划。 如果检查中发现问题或达成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不符,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求助。 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则将经验固化。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新的改善机会,则进入下一个PDCA的循环里,然后继续改进。 PDCA循环,像车轮一样,不断循环往复,向上爬升。 这就是做事的体系,让你有始有终。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知识体系 拥有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就能高效地解决综合性的高维度难题。 比如,如何做好一家公司?如何做好一个自媒体IP? 知识体系怎么构建呢?很简单,就是“T”型知识架构。 ![]()
横向通用知识并不需要深度学习,只要拥有识别最核心的、基本的底层理论的能力就足够了。 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是达成了学习目标。 只有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你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拥有多元视角和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型,进而才能用不同的框架去看待世界。 而下面的“I”,纵向专业知识,需要特别深入研究,能够深入浅出才行, 这个专业知识,不仅是你吃饭的本领,还应该是你对这个世界真实逻辑的感知,以及是把其他横向知识融会贯通的一个参照物。 横向积累与纵深学习相结合,越是深入学习,你了解的模型越多,越会发现很多学科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这就叫一通百通, T型知识结构的好处是,既有深入的领域,也足够博学,能让各个领域的大门都为我们打开,面对任何综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 总结 斯蒂芬·柯维说:
优秀的思维方式,是人生路上的助力,帮助我们突破阻碍,让我们越走越快。 想要成为强者,一定要有体系“”思维: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