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刊物:《中学语文教与学》2025 年第一期:专题栏目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5-02-10 发布于陕西

本期专题栏目选择了5篇文本解读类论文。5篇文章都比较具有学理高度,且契合教学实际,对一线教师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健老师的“文学视野下《出师表》《陈情表》的文学特征和教学启示”,从表文体的题材规范、表文体的语体审美、表文体的风格创造三个方面的表这一种文体的鉴赏做出了解读。

马建老师认为:

表作为一种文体,是具体社会共用、不断发展的语言表现。他引用了众多的。文献说明。表文体的功能即陈述给君主上书的礼制形式,集合了记载事物,进言论事,表明理序,表情达意等属性,是奏一文之一种。表文体存在两大基本特性,其一是目的性,其二是抒情性。前者决定辞巧及语言书写,后者要求陈情及情感表达。就目的性而言,表本质上是陈述给帝王的上书,上书者撰写表文必然有直接的政治用途。开端做“臣某言”,然后直直言其事,结尾作百表一文,陈某顿首,以示言必恭敬。就抒情性而言,表文作者是臣属,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臣属向皇帝传达个人主张。因此,要让皇帝接受其主张,表文必然要有抒情成分及站在臣属立场的真情实感,托事陈情,通情达理,才能使君主服膺。表文有别于其他上述公文,强调表志陈情,诉说心曲,进而在文章内容中争取个性展示的一席地之之地,更具抒情性,更有文学意义。

《出师表》和《陈情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情词并茂,情尚衿诚,辞尚精巧,最符合表文体的内在特质,且最后都在实践中实现了上表初衷,因此也成为表文的经典篇目而闻名于世。因此,目的性和抒情性是分析表文文本的关键。创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写作动机和目的必须成为解读文本的第一入口。

咸熙二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立国之初,晋武帝司马炎甫临帝位,对平复的蜀地采取怀柔政策,以图征召蜀汉旧臣李泌为太子洗马。此举一来笼络西蜀世人,安抚人心,二来征召以孝闻名的李密入朝,符合司马氏“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遮掩谋篡曹魏的悖逆之实,李密作为王亡国之臣,旋即在新朝做官,与名节不利,而辞不赴命会被怀疑存有二心,进而招致祸端。于是,李密便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拒绝征召,饱蘸孝亲大义笔墨向晋武帝进呈《陈情表》全文,孝敬之心从作者的肺腑中流出,骨肉相连,真挚充盈。明乎此 ,才是在表文体的题材规范意义上,限定了《陈情表》讨论范畴与研究意义,上表陈述目的乃是表文的根本属性,情感是为了实现目的采取的手段和目的实现过程中的表征。

表文体的语言必须符合“准的乎典雅”的语体规范。标文体要以雅正的意义和清新的文辞来彰显表文的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才能表达恳挚的问题,直抒胸臆。因此,刘勰提出,章表的语体应华实相称,流利通畅,文辞繁简得当,语言与情志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达到辞意一致的“典雅”标准。《出师表》和《陈情表》都在表文的语体审美上做到了“典雅”,同时为抒情做好了辞采的基础,在抒情时才可以使语言和情感相得益彰。

《出师表》《陈情表》尤其注意语言技巧、情感协调,将语言作为情感的输出窗口,强化了抒情性,反之,情感又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为目的性的实现创造了更宽阔的表达空间,《陈情表》中,在描述诏书催促时,李密使用了一连串的四字短语,抑扬顿挫,回旋缭绕,且行云流水,清扬舒畅,一脉连贯,一气呵成,用语言表现出征召事急,刻不容缓。写祖母情状时,李密也避开了呢喃私语,连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话语,排比严密,隙不容针,句式整饬,身形具备,夸张地写出了老人气若游丝,危在旦夕的险境,强化了语言表现的张力,更丰富了语言情感内蕴。

表是上传皇帝的文章,为了保证这一写作动机的实现,表必须在表文中明确自己的陈述立场和忠君基调,这就是情感的“典雅”。《陈情表》面对司马氏篡位建晋的局面,两任刺史先后据李密为孝廉和秀才,李密均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推辞,后来皇帝委任曾食禄前朝郎署的李密为东宫太子府官,李密依然“辞不就职”,力陈自己虽有“逋慢”,但绝非坚守名节或令有所希冀,更说明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立国纲领,且“犹蒙矜育”的故老先臣还见证了这一纲领的贯彻落实。因此,李密奏请“辞不就职”“愿乞终养”乃是为了不违国纲,是对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身体力行,《陈情表》语词并不华丽,但李密在表中练词精工,多处行文对仗合韵,巧用如君上臣下,前伪今圣,恩重报轻,孝短忠长,内外无助,进退两难等对比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表的表现功能。李密为示恭谨,他称全部称“臣”,并将27个“臣” 均匀分布于全文各处,可使晋武帝在阅读表文的过程中,保证“臣”在视觉上始终没有空档,字里行间的架构疏密恰到好处,以向晋武帝表示自己的忠君戴德之情。

表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表文目的性和抒情性的两个核心特征。前者要求行文词巧及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语言修辞,后者要求情感内涵及文章的思想主张和抒情方式。出师表、陈情表在抒情方式上无一受到了表文体外在结构的章法统摄,特定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为抒情建立了非个人主观随性的文章范式。而文体的里层结构,表文负载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个体人格和情感内涵提供了稳定的架构。不过表文是实用文体,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上表目的。表文创作者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形成迥异的风格。诸葛亮对后主上表请旨,求后主理解自己出师北伐的必要性,征求皇帝同意。不可向壁虚造,重在晓之以理。李密对晋武帝上抗旨表,求晋武帝理解自己赡养祖母的必要性。引起皇帝同情,不可率直己见,重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表文创作的主导因素。两篇表文虽然皆围绕蜀汉国祚之兴衰成败展开,但二者的政治目的和个人情感有很大不同。诸葛亮站在尽忠的立场,以国为本,意图报先帝,忠后主,以真情写真情,故臣情因殷勤而率直恳切。李密站在尽孝立场,以家为本,以图孝亲长 ,避征召,以真情写为情,故陈情委婉,且犹豫盘桓。

表的文体特定性决定抒情性只是目的性的外在表现。所谓至情至性,是承载写作意图的津筏,所谓感人肺腑,是实现作者目的的途径。若背离了这一核心要义,将抒情置于目的之上,大谈忠孝文化的引导,就会偏离教学的重点,文本的初衷。

语文教材和教参应明晰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了解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分析文章结构化行文技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

以文为本,就必须从文体的角度入手,还原文章的写作环境。将文章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归拢到作者的身份条件下,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为了实现写作意图而精心凝练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表文体“情理交融”的文体特色以及“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这才是《出师表》与《陈情表》所共有的以别于其他文体的古代散文的关键。

《巧布“三局”,用心良苦》
        王晓
王晓老师认为,情感建构是指古人通过特定沟通手段形成统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建立并维系彼此友谊关系的过程,是大夫之间的情感建构,真实的再现了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特定人格、处事方法等,是古人留给后世的财富之一。而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大量作品,都呈现了士大夫之间情感价值沟通的过程,这些绝佳样本既是了解士大夫情感维系的过程、方法的途径,也是提取士大夫情感建构维度的资源之一。他认为,要理解《岳阳楼记》的上述价值,需先解决范仲淹、滕子京二人关系融合的问题。及《岳阳楼记》的真正写作目的何在?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梳理《岳阳楼记》的
布局及解读范仲淹设下的三个局。
一、景色局,情感共情。
二、修楼局,思维批判。
王晓老师认为修楼局。范仲淹对同滕子京并没有因为同情而失去理性的认知。滕子京的委屈是真实的,但是言其遭遇不公,却为时尚早。

三、圣贤局:价值引导。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无我的精神境界,和政治襟怀,来劝谏滕子京。

四、揭意图,显君子之谊。

同情批判。谢岳阳楼记批评滕子京,并对之进行劝谏。

模糊冲突与无所安顿

——《雨巷》象征多义解读

李旭

李旭山老师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物;模糊的印象,模糊的情感;有所寄托的幻想,无所安顿的灵魂;稍纵即逝,反复回放,四个方面来阐释《雨巷》的文本意义。

其中模糊的意象、模糊的情感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油纸伞是融入雨巷的媒介,还是隔绝雨巷的屏障。2、 与丁香一样的姑娘相遇,是苦苦的期待还是美丽的邂逅3、飘过了女郎,是因为雨巷的美丽,还是雨巷的颓圮4、见到丁香姑娘,是我在雨巷的幻觉,还是我雨巷的真实经历 5、 丁香姑娘是理想的化身,还是“我”自我窥视的自身 6、 雨巷是希望之地,还是失望之地。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促织》与《变形记》

罗锡英

罗老师从 1 问题聚焦:可比性。2、变形前的逃避冲动,3、变形后的达成,三个角度,以比较文学的观点对《促织》和《变形记》做了比较分析。

罗老师认为:

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可比性有同源性、类同性。这两篇文章的立足点应考虑为类同性。内通性是指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变形记置地可比性。重点在雷同性,具体的说就是同属变形母体,都是人变虫的题材。

两篇文章作为变形母题文学中的经典。既有上古集体文化积淀的创业。也有时代作家的痕迹。二者的类同性在于,主人公变形前都有强烈的逃避冲动,变形后又在不同程度上达成所愿或反抗现实。

《促织》之中的成名曾有3次靠近死亡,因死亡逃避征敛之苦,后因儿子变行为促织,彻底摆脱了征敛之苦,也彻底解除了死亡的威胁,《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形前有强烈的逃避工作,逃避家庭负担的冲动。在变形之后,他也不用工作,不用承担家庭负担,变相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促织》成名得到的远超于自己期待的名与利。《变形记》中,格里格尔变形后实现了他不去上班的愿望,也以变相的方式对代表公司的公司协理进行了反抗。变形中寄予的社会批判的主题,在变形后境遇的解释中也得以延续。但不同的是,《促织》保持了古代变形主题神话中自由变形、皆大欢喜的叙事模式,而《变形记》中格里格尔的变形则颠覆了这种叙述模式,以悲剧结局。》促织》中,变形赋能。而《变形记》中变形失能。这二者的不同,终究是因为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孤独。罗老师将二者不同归纳为孤愤与绝望。蒲松龄不管怎么直陈自己的孤愤。怎么宣称自己与“青林黑塞”为伍,他对世界的那颗心是热的。他对底层悲苦的揭露及统治阶层腐败的揭露,他对政治荒唐的讽刺,都表明他对世界的关切。他否定一些东西,但并未否定全世界,他主动疏离主流社会,但又一次次想办法靠近。72岁还参加了科举考试。因此,他对成名因进贡促织有功劳,凭空得了秀才,态度是复杂的,除了讽刺,还有别有余味。而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对世界是绝望的,他对世界的冷和疏离是寒彻骨的,因此《促织》全知叙事视角,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也就是说,蒲松龄眼中有关于世界的图景,心中更有关于世界的愿景。而卡夫卡拒绝世界,也拒绝向世界敞开自己。所以他采用了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结合的混合叙事视角。作品大部分是格的内视角。跟随格里高尔的内视角,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破碎的。是个人中心的。格里格尔去世以后。尸体被清理,老妈子打开窗户感慨一声,春天带来的温暖和清新。而此前,格里格尔从窗外看到的总是雨滴下灰蒙蒙的天空。这是卡夫卡以悲凉和绝望的笔触在写,一个人不配活在春天。

高中语文教材将二者相提并论,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变形中给予的社会批判。两者都强调的是社会的不正常,将人变成虫,变形即是逃遁,变形也是出路。但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社会情感距离不同,对变形母体的继承发展方面和对人变形后命运的处理均有所不同。

基于现代作家审美取向的文本解析

——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为例

周刚

周刚老师认为,《故都的秋》是情因景生,而《荷塘月色》是景为情设。最后提出情景交融与审美表达的角度去介绍这两篇文章。

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原因:郁达夫的文章应该是“景”由情生。他热爱故都萧瑟的秋景,热爱这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民族,所以,眼中的冷 ,清,静,才有了独特的美,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荷塘月色》是作者心里“不宁静”,外出散心,看到荷塘月色,信众生发了淡淡的喜悦,暂时从不安中超脱出来,所以 应该是“情”因景生。

这五篇文章比较接地气,对现实有一定指导意义。建议选择一篇孙绍振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文章,再选择五篇课堂实践文章,由理论到实践,更有利于提升一线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过还是很喜欢这个栏目本次选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