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中治水气病的药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方:
### 五苓散 - **出处**:《伤寒论》。 -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主治太阳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等。
### 苓桂术甘汤 - **出处**:《金匮要略》。 -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 真武汤 - **出处**:《伤寒论》。 -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 **功效**:温阳利水。 - **主治**:阳虚水泛证。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 防己黄芪汤 - **出处**:《金匮要略》。 - **组成**: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 越婢加术汤 - **出处**:《金匮要略》。 - **组成**: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 - **功效**:发汗利水。 - **主治**:风水夹热证。症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这些经方在临床上治水气病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合理选用,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