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使者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回想着办公室内同事间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即怎么感觉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以往的那个味道了,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与感受这个话题,总认为这个话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必要性。据报道,我国的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加之过年活动本就是提高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全民助力提振经济,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探索如何让年味更浓这个课题。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关键点,即年味是什么、怎么感受到(通过哪些方式)、味淡的原因。年味,就是过年的味道,其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仪式,地域不同,其风俗也会差异多样,如扫尘、做豆腐、打粑粑、贴春联、拜神祭祖、吃团年饭、送亮、给压岁钱、守岁、出天星、拜年、燃放爆竹烟花、舞龙灯狮子、游锣鼓、赏花灯等。年味不是看的,看是看不出真正的味道的,没有体验哪来的感受?年味的获得关键是感同身受才是最有效的,印象也才会深刻,所以参与进来是最重要的。年俗必须有仪式感,只有真正参与到那些年俗仪式中,并且为这些仪式做着自己能做该做的一系列事情,才有可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喜庆祥和的愉悦与乐趣,这应该是年味的真谛所在。我们现在之所以感觉年味今不如昔,其实就是缺了参与其中的缘故。 其次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即如何找回或重拾年味是值得认真面对或探索的传承课题。按说,在生活更加富裕的当下,更有理由和必要让年味更浓更有味些。但现实恰恰相反,很大一部分人感觉年味淡了,过年也成了应付的负担了,这是值得思考的。现在出现一种年味认识上的误区,一部分人尤其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认为春节就是"吃货节",认为春节的精髓就是"吃"。这种观念严重冲击年味应有的意义,因为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而并非过年才有,如此,年味变淡也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不够所致。笔者认为年味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充斥期间的是热闹与喜庆、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愿望,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年俗活动促进家人、亲戚朋友、街坊邻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显现的是人世间的美好温馨。要找回真正的年味,亲身参与其中是最有效也应该是唯一可行的路子,除此,效果应该都是差强人意。 最后就要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了的问题。一要调整春节放假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要给公职人员留出能够亲自参与过年活动的足够时间,实际上,我国的过年活动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二要降低春节返家成本,主要是降低列车与飞机票价、高速过路免费等。三要鼓励与支持年俗传统非遗项目,主要是将舞龙灯狮子、游锣鼓、闹元宵等大众化需多人参与的年俗活动费用纳入财政,包含人才培养、项目训练、项目演出等,可以采用奖励性的措施予以推动。四要坚决纠正阻碍或限制年俗活动的行为,特别是关于燃放烟花爆竹一事,不宜禁止,确实要做好安全引导,最稳妥的办法应该一是划定燃放区(宜小到小区),二是规定集中燃放时间(除夕这天不适宜禁放,尤其是城市,因乡村基本上没有禁止燃放)。五要做好宣传与传承,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要亲自带领孩子参与年俗活动,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年俗并接续传承。 如此,笔者充分相信,我们的年味肯定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温情、馨香与美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