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续命汤来治疗中风的思考

 邹登武 2025-02-12 发布于贵州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3456原创内容



中风病(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但治愈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生活与生命质量。

中风证治,当用何方呢?

自仲景开始,即推崇续命汤。之后从南北朝陈延之的《经方小品》,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一直到唐宋,都是应用续命汤治疗中风,且疗效确切。但可惜的是,自宋代开始,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地位开始下降。到了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着重以“内风”立论,但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大不及以前。到了清代,中医治疗中风已是十不救一了。

可以说,小续命汤在古代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小续命汤被看作是五脏偏枯中风之通治方,即中风专用方。

孙思邈对续命汤推崇备至,曰“大良”,曰“甚良”,曰“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位列《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之首,足显珍贵。谓“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方云: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说明诸续命汤为古法,非唐时发明。

最典型的案例是孙思邈自己曾一度中风,语謇肢废,乃将小续命汤之变方“续命煮散”,连服十日十夜而愈。

清代大医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人百病,首中风……开邪闭,续命雄……”。显然,陈修园极为重视续命汤治疗中风。



为什么清代之后的医家多数不愿意应用续命汤来治疗中风了呢?分析其原因,当有以下几个:

其一,自宋代开始,中医人应用小续命汤治疗脑卒中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着重以“内风”立论。比如,刘完素重热极生风,李东垣主气虚生风,朱丹溪创痰湿生风,皆从内风立论。《圣济总录·诸风》中未载小续命汤,仅谓其治产后血虚脑卒中(非今日之脑卒中)。

金元时期诸医家往往把中风看作是心火、气虚、痰热等病机,虽未完全否定其治疗脑卒中的功效,但多不提倡使用。如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也可导致中风,并创制三化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等分别治疗痰热中脏、气血痹阻、肾虚痰泛之中风。其他医者以羚羊、黄芩、钩藤、竹沥辈为治风常规,迄今亦七八百年。

因为医学理论上不能理解续命汤治疗中风,当然在临床实践上也就会拒绝应用续命汤治疗中风。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少的医生在治疗中风时选择续命汤了。

尤其是清代张山雷对续命汤治疗脑卒中大加责乏,认为“小续命汤之治卒中风欲死,本是附会《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而制此鸿蒙未判之奇方。乃后人之论中风,有中经络之一证,又附会小续命汤之可治太阳证,而造此不可思议之病理。要知昏瞀卒中之中风,既非在表之风邪,必非小续命汤之庞杂所能侥幸图功。”

此话可谓极重。但从我自己的临床来观察,张山雷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续命汤完全可以治疗中风,不管是中医急性期,还是后遗症期,续命汤都有极为满意的疗效。显然,不能因为看不懂续命汤,就轻易地排斥它。

其二,现代医学认为,麻黄、桂枝都是升高血压的。而中风多源于血压升高,怎么能再用麻黄、桂枝呢?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近百年来把续命汤列为脑血管病禁忌。

我的思考是,现代医学只关注生命的局部,而忽视了其全体。表面上看似乎很科学,其实反而不科学。一切当以临床为本,以疗效为本。若临床有疗效,那就应该接纳其疗效,进而去研究之所以取效的原因,而不能因为麻桂升压而一概否定续命汤可以治疗中风。

图片

古代中医人治中风昏迷欲死,用古今录验大小续命,并强调“录验”二字,必有至理。医圣张仲景亦推荐续命汤,肯定有其临床意义。现代一帮搞中西医结合的庸医认为其用药错误,实在是被西医所误导,而不知汗法可以消除溢血、充血之水肿。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表气通则里气和。

从临床来观察,之所以会发作中风,往往与感受外风相关。从《内经》、《金匮要略》诸文献来看,多认为中风的核心病机是“内虚邪中”,认为外风是中风病的主因,并因此而选择侯氏黑散、小续命汤等祛风中药,疗效极高。

正如宋代大医许叔微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而今时用现代医学治疗中风,能治愈的不过十之一二而已。

疗效才是关键。中医人应该追求的是更高的疗效,而不是所谓的是不是合乎医理,或者是不是合乎科学。科学也应该为临床服务,而不是背弃临床。



从中医文献来看,古人治疗中风多以“续命汤”为代表方。先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重视续命汤,之后有小品方、汪范、葛洪、深师、《古今验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崔知梯、《延年》、《救急》等医家或著作均记载了续命汤或续命类方。

显然,续命汤治疗中风,并不是一家一人之言,而是历经数代医家不断思考、不断临床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续命汤的种类甚多,在命名上有大小续命汤、续命汤、西洲续命汤、八风续命汤、崔氏续命汤、深师续命汤等,各个药方的药味数量以及方药配伍、组成也略有变化。

虽然各方用药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辛温燥热:麻黄、桂心、附子、干姜、防风、防己、独活、细辛;

其二,行血活血:芍药、川芎、当归;

其三,补气健脾:人参、白术、甘草、茯苓;

其四,寒凉清热:石膏、葛根、荆沥。

续命汤往往组方复杂,有祛风的麻黄,有补益的人参,有温里的干姜,有清热的石膏等等,方意复杂。由此导致后世的一些医家看不懂续命汤,进而开始各种污蔑续命汤。

之所以不少医家瞧不上续命汤,多源于方中有麻黄、桂枝,认为这两味药不可用于治疗中风。

我的思考是,中风的关键病机是:气血不足,邪气入里。而续命汤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重于祛风散邪,与正虚邪中的病机相吻合。

方中既用麻桂,亦用人参,用人参来驾驭麻桂,使之能发越在表之邪。又用了附子,可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

大寒是农历24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大寒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图片

方中有防风、防己,都与麻黄同类,以助麻黄祛邪。续命汤能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目的是开发肺气之逆满。

后世医家畏用续命汤,或由于对续命汤的功效有错误的认识;或囿于内风、外风之说;或被现代药理研究所误导。

综而言之,续命汤治疗中风,其治法为“治风活血扶正”,可以标本兼治。并强调中风的病位在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有确切的活血、止血或活血止血之功,可直接入脑发挥治血作用。可以说,续命汤治疗中风有着它药无法代替的优势。显然,续命汤治疗中风是“诸汤之最要”。



当代大医李可即喜用续命汤。他说:“(中风)现代也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也就是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应用续命汤最好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服药,这样疗效是最好的。大家在临床上也都看到了,西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就是大量地输液,这样的治疗,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会留下偏瘫的后遗症,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多见的。”

2007年12月23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扶阳论坛上,李可老中医介绍了他在这个《千金》续命煮散的基础上创制的加味续命煮散,加味续命煮散曾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风。李可老中医说,加味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这个方子比大小续命汤(应用)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出现中风的预兆,或者手指麻木,或者某个地方肌肉跳动抽搐,或者出现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事实上,近现代不少医家也在尝试着恢复续命汤治疗中风。以下略举数例: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学家丁甘仁治疗中风,根据患者年老体衰,气血阴阳不足,痰阻经络的特点,以扶正为主,兼以祛痰驱风,治疗病性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湿痰壅盛之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慎用活血化瘀药;收到了良好效果;

颜乾麟在临证过程中常以小续命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以及冠心病合并脑出血病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李可老中医曾用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的病人,麻黄汤的惊人奇效,使李可想到古代用“大小续命汤”治疗中风长达13个世纪。

河南省名老中医张惠五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偏枯症88例,他认为小续命汤对中风偏枯症有确切疗效,甚至对某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程长久者,只要认症准确,均可获效。

黄竹斋、赵锡武、王占玺等诸家善用续命汤治疗中风病。

不少学者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偏瘫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学者广泛搜集论证续命汤近几年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均有深入,显示续命汤是治疗中风急症很有前途的有效名方。

……

我的思考是,对于中风的治疗,还是要多多思考孙思邈的观点。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这个观点非常切合临床实际,且至今也没有过时。

图片



我临床常用续命汤治疗中风多例,包括中风急症,也包括中风后遗症,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以下试举一案。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朋友紧急联系我,说他的父亲突然出现手麻,头晕,全身无力,说话略有不清。见其苔黄,边尖小红。

我诊为气血不和,是为中风急症。嘱急用下方:

麻黄10,桂枝15,杏仁10(打碎),炙甘草10,制附片15,黄芩10,白术15,当归10,川芎10,党参20,大枣20(切开),防风10,粉防己10,生石膏30,生黄芪30,鸡血藤30,三付。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服药三付后朋友告知:我爸到了下午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清晰了,没有重影了,精神状态慢慢变好。手麻过后即开始好转,力气也慢慢地恢复了。

之后嘱用三生饮三剂,并继续服小续命汤的加味方数剂。不数日朋友告知,诸症完全消失,已经正常生活。

此案我所用的即是小续命汤,考虑到有手麻,故加味生黄芪与鸡血藤,取补气兼活血之功,更有益于促进气血和畅。

有人认为,小续命汤不能加生黄芪,认为生黄芪是固表止汗的,而麻黄是解表发汗的。二药同用,互相拮抗。

我却认为,仲景即有麻黄与黄芪合用的定例。比如,三黄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等,都是黄芪与麻黄同用。而且,我临床应用小续命汤时,若见脉弱无力,或见手脚麻木,衡喜在方中合用生黄芪与鸡血藤各30克或60克,自觉取效更为满意。

我的临床体会是,续命汤是治疗中风的一首高效方。此方能透出内伏之风邪,不但可用于治疗中风急症以及后遗症,更可以宣畅气血,从而防治全身肌肉关节诸痛。

今时中风类疾病越来越高发。如何才能让中风患者早日康复,并且不留下后遗症呢?我的思考是,不妨把续命汤重视起来。我们治疗中风追求的疗效是“无不愈者”,而不是几乎个个都留下后遗症。

我临床常用的小续命汤剂量为:麻黄10,桂枝15,杏仁10(打碎),炙甘草10,制附片10,黄芩10,白术15,当归15,川芎10,党参20,大枣20(切开),防风10,粉防己10,生石膏30,水煎服,日一剂。

清代大医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说:“续命为中风之主方,因证加减,变化由人,而总不能舍此以立法”。我学习其理念,在临床应用小续命汤时,往往会有所加减。

若见阳虚明显,则加重制附片至15克,并久煎一小时。若兼气虚血瘀,则加生黄芪与鸡血藤;若见风动明显,则加全蝎与蜈蚣,以加强搜剔祛风之功。

另外,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时,则加葛根60-200克。葛根味甘性微凉,其功效有四:一则能升阳发表,解肌祛风;二则可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则入脾胃,能生津液,起阴气;四则制约大剂量麻黄的温燥之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