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后省略了“发热”二字。 🌹外感病,脉迟六七天了。时间久,脉相迟,代表有寒。从“彻其热”看出是发烧了,经文中剩了“发热”二字。寒性应该用热药,但用了黄芩汤,是他只看到有热,没看到脉迟。这里没讲到拉稀,只是伤寒发热六七日,用反了方向。这多么类似于如今的发热用冰袋冷敷,吃各种消炎药,用寒药消热相。数一数脉搏是快还是慢不会吗?慢不就是脉迟吗? 🌹如果是脉弦而数,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出现下利属于热性下利,可以用黄芩汤或白头翁汤,此时是腹痛,拉很臭的大便。 🌹打消耗战是最容易伤气血的,此时已经抗衡六七天了,说明居于弱势,又不肯认输,正邪交争会产生热。如果脉浮(表征)而迟(寒相)又拉肚子,用葛根汤或桂枝汤➕葛根。如果脉沉而迟,用白通汤,此时要用温药。看病位使用方剂。没有用凉药的机会。但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用退烧针加消炎药。退烧药一般都是通过发汗的方法退热,汗出热退,出汗可以带走热量。这个危害还小,但消炎药是寒凉的,相当于中药中的黄芩汤,脉迟是不能打抗生素的。 🌹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得了重感冒,大概率是要用温性药保住身体。现在有许多重型感冒,流感,要不要用奥司他韦?如果真心实意地为人好,以我们的经验看,它是没什么作用的,只有中药中的温药才能把人救回来,否则越吃消炎药死得越快,临床上往往是这样。 🌹脉迟是消极的衰败的,现在没有黄芩汤,可能是三黄片,黄连上清片等药,相当于黄芩汤,也是不对的。如果是脉数的就用对了。本身为寒相,又坚持了六七天,打不过对手,消耗又很大,身体已经撑不住了,这时用了黄芩汤,把身体又攻击了一下,人就没有热能了,腹中会冰凉,无法正常吃饭了。现在突然又想吃饭了,是除中,人必然会死亡。此时我们看到“保胃气存津液”是何等重要! 🌹如果我们此时看到他用错了药,这之间会有三到十四天时间给你,换句话说,病人此时只有三到十四天的活头了。这几天会完全不想吃饭,要用理中四逆辈,先温里再解表。温里宜四逆汤(宜是指用四逆汤类方,主之才是指只用这一张方子)如人参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理中四逆汤,破格救心汤等。解表用桂枝汤类方,辨证使用。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是已经下利了,是寒性的。得了外感病,胃会虚冷,手足也冷,但体质强,发生了激烈的正邪交争,会产生热,所以后来又发热了,这时拉稀一定会自己好。这是胃肠型感冒,如果是寒性的,脉浮为在表,用桂枝汤类方➕葛根,把水液提到上边止住拉稀。如果脉沉要先温里后解表。 🌹如果大量出汗会津液亏,体质本身容易出现胃中虚冷,易拉稀,吸收差。一般人没事儿,但体质差,胃中虚冷,易拉稀,会在汗出热退的同时咽喉说不出话来了,因无津液补充,应该用猪肤汤滋润一下。猪肤汤是给钱花的。喝完猪肤汤嗓子会舒服,脸上的皱纹会变少。此时的病位在肺。如果还有忽冷忽热,吃两天猪肤汤换小柴胡汤,大枣用原方12枚,不用党参用红参,快速补充津液。 🌹如果发热没有汗是好事儿,说明正邪交争。如果感冒了不发烧,是不敢抵抗。身体虚弱的人发烧时易出大汗,绷不住汗。无汗是好事儿,说明能固摄住,能止住拉稀,减少支出,就不用桂枝汤➕炮附子止汗。一般拉肚子的人会冒汗,都是在丧失津液。 🌹如果发热无汗还在拉稀,说明热不在肺而在肠道。热能全在大肠会便脓血,此时要用白头翁汤。 🌹小结此条经文:先厥后发热,发生激烈的正邪交争是好事儿,如果能止住拉稀就好了。如果没止住,大汗出津液亏,嗓子容易疼,属于肺系,用猪肤汤。热也有可能到肠道里,出现脓血,用白头翁汤。此条经文看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此条经文讲的是热厥,跟寒厥一样都是厥。寒厥是热能不够,手脚冰凉,一天没吃饭了,吃碗热汤面手脚就暖回来了。 🌹热厥有一种最常见的是胸中烦热,手脚却冰凉,用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疏通一下就好了。还有一种是慢性的持续性的长期存在的胸中热,手脚冰凉,是气的,用开心散就不生气了,不会出现急性心肌炎。最后一种是伴随外感出现的,就是此条经文所说的,一开始就是厥,四五天时还是厥,原因是体质弱,气虚血少津亏,不敢抵抗,一定会发热,因为锅里水少,正邪交争到极限时易起高热。 🌹“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如果已发热,要注意观察,高热几天会唇干咽干,之后会手脚冰凉,因为津液不足。血液是输送热能的,供应不到四肢末梢,手脚不仅会凉,有时还会抖,发麻。这是先热后厥,属于外感型的热厥,是依次发生的。前两种是同时发生的。 🌹这种厥是因为气虚血少津亏,血液供应不上导致的。此时要用一点儿泻下之法,因为一定会因过热而出问题。一般用抵挡汤或桃核承气汤泻一下,因为有大黄,让血液活化一下,把烧坏的血细胞排出去。应该会有便秘,经文中没说。 🌹如果又给他发汗了,轻的会口伤烂赤,严重的会出现多发性斑块血栓,一下就会因脑血栓或心梗走掉了。说一个人感冒了,因心梗伴随心肌炎走掉了,就是因为又发汗了。此时要补液,绝对不能发汗。 🌹在反复拉锯时,发热用人参白虎汤合四逆散。加人参健胃,可以让血液供应充足。毕竟是半表半里冷热交替,要用到柴胡;冷的时候用四逆汤合四逆散。要始终保持通畅,随症治之。 🌹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厥。 🌹此种情形不治也会好。因为冷五天热五天,有来有往,等价交换。人体很精密,会自己保持平衡。有病不就医相当于好了一半,所以能不用药尽量不用,但前提是你得懂。要吃药也可以,寒者温之。热者用人参白虎汤,中病即止,不可用过。你要盯着,只要寒热打了平手,就不用管他。如果冷五天热八天,出现脓血了,用白头翁汤消脓血就好了。 🌹这个不是更年期,更年期要用小柴胡类方,是硬着陆造成的。这个是伤寒病细菌病毒引起的外感造成的。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这里给出了定义,厥是手足逆冷,原因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有几种认识。第一种认为:人体十二经络从手脚进行阴阳交换,陈吾己就是这样认为的。刘渡舟老师常读他的注解伤寒论,所以深受其影响。第二种,胡希恕老先生认为是动脉静脉之间连接不好会出现手脚冰凉。动脉静脉之间连接不好不应该出现手脚麻木吗?王老师说他理解不了。第三种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他认为是脏器之间的阴阳气不能顺接。比如心肾要相交,心火下潜,肾水上奉,形成循环。脾胃,肝胆等循环都是这样。之后又出现了古中医学的圆运动,清末民初彭子义写的,应该是受黄元御影响,他曾在阎锡山初工作过。他们认为人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圆运动,如果卡住了,气血就不顺畅了,手脚就会冰凉。 🌹王文龙老师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是指人体组织体阴用阳,看得到的手是阴,看不到的腕力是阳。如果这两者不匹配,小马拉大车,比如心脏小却消耗大,阴阳气不能顺接,就像诸葛亮吃得少消耗大,不长寿一样。另一种情况是舍不得用,也会因用进废退导致阴阳气不顺接出现问题。 🌹我们学习也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能灵活运用,食古不化的现象要小心。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吐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得了外感病,脉微是气虚血少津亏,不敢抵抗,厥是胃气不足,导致手脚冰凉,七八天都是冷的,燥烦,丧失自主意识,白天黑夜停不下来,没有一会儿安静的,这是脏厥,是危相,临终之前的样子,基本上几天就会走人了。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这是脏厥,没什么好办法,只有大乌头煎尚可一博。而烦是情绪不稳定,但还想着把敌人干掉,是正常的反应。 🌹还有一种是白津,不停地出汗流口水,是凉的,没胃口,没二便。是里边太寒,把津液挤出来了,也是用大乌头煎,越早用越有把握。但这是死证,弄不好还是会走人的。 🌹脏厥是死证,而蛔厥是很轻的,用乌梅丸就好了。乌梅丸是治虚寒而久利的药,长期的拉肚子,溃疡性结肠炎都可以用。身体里有蛔虫是胃里有寒,蠕动慢,有积食,会生虫。也有可能本身就有寄生虫卵,蛔虫闻到香味就会活跃起来,人就会烦躁,甚至会晕倒。平时不烦躁,有时会烦躁一下子,因为蛔虫往上窜,会从嘴里爬出来,吃吃打虫药就好了。 🌹这里的脏指的是胃,有寒就会消化吸收变慢,易生蛔虫。脏厥不仅包含胃,还包含所有脏器组织,都可能出现脏厥。有可能是肾癌或胃癌或肺癌,癌症晚期都会出现脏厥。这里是胃里的虚寒。 🌹“上入其隔”指的是蛔虫进入食管了,开始烦了。因为胃气下行为顺,上行为呕,产生对冲就开始烦了,常常会吐出蛔虫。蛔厥用乌梅丸,长期拉稀的也用乌梅丸。 🌹乌梅300枚,细辛90干姜150黄连240当归60炮附子90蜀椒(干花椒)60桂枝90人参90黄柏90。细辛干姜蜀椒都是温药,可振奋阳气,黄柏黄连是苦药,乌梅酸得要命,又辣又苦又酸的药蛔虫最怕,一吃就跑出来了。 |
|
来自: 新用户2707725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