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高一的第一学期大家都会向前稍稍抢些教学进度出来,抓住主线讲一讲,但是不过多深挖,然后在第二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把细节老老实实地砸一砸。比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除了小船渡河,可能还会挖一挖绳端、杆端、接触点、交叉点的速度合成与分解,也就是一些竞赛小册子里会把它称为“关联速度”。 制造“关联速度”这种新词儿,往往会把学生搞晕。我觉得不如老老实实抓基本概念。前两天顺手做到这个题,某某网上的材料,带着解析。做完了题之后,扫一眼它的“解析”,心下以为不妥:这种解析学生能看懂吗? ![]() 这个题出现的时间很早很早。这个解析里面讲的是“随半圆柱体一起运动”,可是杆水平方向运动了么?没有。测试它一下:把它发给一个挺厉害的孩子,问,看懂了吗?答,没有。我也没看懂,但知道写解析这个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高一到了结束第一学期和开始第二学期的时候,数学虽然进度不同,但好像有的讲完了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有的讲完了向量,所以这个题可以有这样三种比较好明白、能说清楚道理、尽量不碰微积分的解法:1、纯物理的变换参考系解法;2、数理结合的矢量加减法;3、和差化积加近似计算的微元解析解法。 一、变换参考系 因为杆只能向上运动、只有竖直速度,因此以圆柱体为参考系时,并不影响其竖直速度。此时观察者将看到杆与圆柱体接触点沿圆弧方向运动,以这一速度为对角线,两邻边上的分运动互不影响,则应互相垂直,则速度关系如图,有。 ![]() 二、向量加减法 其实从变换参考系方法上就能看出来了,这些向量的脚标之间是有关系的,即, 也就是A对C的速度,等于A对B的速度(矢量)加上B对C的速度,就好像你和张三借了10块钱,张三借了李四10块钱,那你就直接把10块钱还李四就行了。 是,是,如果再找到,就有关系。是杆以圆柱体为参考系的圆周运动速度,沿圆弧切线,这就是它原解析的图示含义,但不要把说成是“杆随半圆柱体一起运动的速度”。 当然,直接使用三角形法则更便捷。 二、微元解析法 ![]() 现在把所有的物理量都考虑成带正负号的代数量,在竖直方向上,杆原来的竖直高度 后来 则 由三角公式并考虑,,有 ……① 上面这个式子,实际从弧度的定义式出发也能得到。 在水平方向是,设杆初始时在地面上,则 后来 两式做差,由三角公式和近似计算,有 ……② 在①、②式中替换掉,得到 。 |
|
来自: 新用户5228KeDY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