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33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就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但是,甲骨文不会一蹴而就,不会一下子横空出世的。甲骨文的形成,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古陶纹饰中的纹样、陶符、骨符等等以及许许多多其它的刻划符号——这些前甲骨文的各种符号,很可能就是甲骨文的前身。 而且,与古老的汉字相比,更加古老的是汉字的古音,因为汉语的产生一定要比汉字的时间要早得多得多,因此,许多汉字保留了非常古老的文化内涵。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汉字被学者们称作“活化石”——许多汉字中甚至积淀蕴含着母系社会的信息。 下面我们将通过许许多多的汉字来一一进行证明。 例证之一:“母”字有“统治、管理”的意思 ![]() “母”字的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中“母、女”二字字形相近,原本都是女人的形象,只是“母”字的胸部多出表示乳房的两点。 《说文》解释说:“母,牧也。” “母、牧”二字古音相近,音近义通。因此,《说文》这里用的是声训,是以“牧”来解释“母”字的。 牧字有“牧人、养育、统治、主管”等意思。汉代,州的长官还称作“州牧”。可想而知,远古母系社会时期,社会的统治者自然是母性,是由母性来“牧”——管理一切的。 生育主要是由“母”来完成的,因而母又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如:酒母、字母。当然,母还指雌性。如“母鸡”。 《老子》中,“母”字有较为特殊的用法。《老子》第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处的“母”指的是根本、根源。尊母,以母为根本,以母为贵——这无疑是母系社会文化中母性主体意识的表现。 《老子》第二十章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此处“母”指道。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根源,因而“食母”指能从道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的养分。 通过这两个例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母”是“根本、根源”,“母”是“道”。而再来看看与“母”相对的“父”字吧,“父”字就没有这样根本的、深刻的意蕴。为什么呢?因为在母系社会,“父”与“母”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在母系社会,重要的是“母”,而不是“父”,当时的“父”与母相比无足轻重。查看汉字古音就可以知道,“父、辅”二字是古音相同,音同义通的关系。即现在与“母”相对的“父”字原本是“辅助”之义。 显然,母系社会,母亲是统治者、管理者,而与“母”相对的“父”字原本只是“辅助”之义。辅字从“甫”得声,“甫、夫”二字古音相同,音同义通。 甫,甲骨文字形似田中有蔬苗之形,可见甫字为“圃”之初文。“甫、圃”二字古音相同,音同义通。 《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 古代,甫又通“父”。“甫、父”二字音义相通,父字亦有男子美称的意思。由此可见,甫字的取象与得声,都与成年男子的种植有关——中国的母系社会,成年男性完全就是一个“农夫”的角色。而农夫的主人就是农夫的母亲——一切权力归母性们所有。 母系社会时期,男女关系往往是“走婚”的形式,成年男子的对象,或者说配偶、情人住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另外的村寨,男子们以早出晚归的方式,与情人相聚。而作为一家之主的是母亲——正是母系社会的这种男女关系,决定了“女尊男卑”的格局——更加准确地说,应该是“母尊儿卑”的格局才对。 ![]() 在母系社会,由于实行的是族外婚,所谓的“父”就是“辅助母亲”之义,即辅助一家之主的母亲搞好各类作物的种植,而不是一个家庭的父亲。所谓的与母亲并列的“父母、父亲”的“一家之父”,则是父系社会的概念了。由此可见,同样一个“父”字,如果从概念的角度来看,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是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的。 显然,所谓“父母、父亲”的概念是在父系社会才产生的。要注意“父母”一词,父字在前——这显然是父权社会的说法。而“阴阳”一词中,阴字在前,这显然保留了母系社会的说法——汉语是很讲究词序的,在前者为尊。 从“母、父”二字的深层义,我们竟然一直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的社会形态,这真叫常人难以想象。但是,事实的确如此,通过汉字,我们的确看到了母系社会母性们在统治管理社会,也看到了作为助手的“父”——儿辈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劳碌的身影。 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连续性,通过我们的汉字,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母系社会——这绝不是夸大其词,绝不是随便说说,因为有许许多多汉字所携带的文化信息为证。下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还会继续列举出许许多多的例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