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做到行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那才是真正的有德。

 珠海老杨品谈 2021-12-27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今天和大家聊聊道德。

前面两天和大家聊了聊社会道德感爆棚的经济原因。有人留言问我有没有德?没有就别瞎叭叭儿。

你要说我有德,我还真不敢接。因为德这个东西太大,我接不住。

但你不能说厨师买不起龙虾就没有资格去做龙虾这道菜。这是两码事,厨师卖的是劳动力和技术,原料由老板或想吃的人花钱买,和他有没有钱没关系。最后客人买的是菜品,也不是厨师手艺和他的人品。

我也只不过是个做菜的,原料来自书籍和个人体验。这道菜肯定不是人人都爱吃,但我自己爱吃。所以,你不能说我没资格做这道菜。

我们现在接受的道德是现代汉语中的道德。现代汉语是西化的汉语,现代汉语词汇的含义都是中西杂合的,有的甚至都是西方的意思。

一般情况而言,只要是双音节以上的词,这个词的意思就有了解释西方词语的功能,汉语单字成词,不用那么复杂地解释。

好多人天天道德挂嘴边,但啥是道德呢?一般也说不出来。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就是良心、修养、做善事。也没什么毛病,大体也就是这么回事。

道德这个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语词汇,我们都知道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书上下篇”,据帛书本为上篇〈德〉、下篇〈道〉;通行本为〈道〉在上,〈德〉在下。

也就是道就是道,德就是德,这一个词是两意思。

老子《道德经》5000言,对于普通人而言那就是天书。

那么,什么是道德?我们现在讲的积德行善人品高尚,指的又是什么德。

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当然指的是先秦社会的道德,它的意思非常简单。

道就是道路,就是路;德是路要怎么走。道是大方向,指导思想;德是怎么走,具体办法。

2

德的“彳”旁,不是两个人走,“彳”读chì,就是走的意思。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叫“彳”。怎么走呢?

最早的甲骨文里的“德”字是这样的。

是一个十字路口,中间有一个眼睛,眼睛上面一条向上的直线。

啥意思?

认清方向,分清曲直,目标坚定、绝不曲折犹疑地往前走,不能走弯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老浦识字》里的图,老浦叫浦寅,曾担任过央视《艺术人生》总策划、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制片人,是一名汉字文化学者。


也有的甲骨文的十字路口,只剩下了一边,也就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双人旁。

这个德字的重点是眼睛上面的直线,它的本意就是行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要把路走正、走直。

到了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德字眼睛上面的直线上多了一点,这就是对正直的强调。

这时的德完全在行为层面,但随着汉字的发展,金文中出现了眼睛下面多了一个心字的德。

加上一个心就表明,德不光是行为了,还有了内心修养的意思。这样,这个字的分量也就越来越重了。

内心修养就包括了一个人的思想,思想不是别人灌输的东西,就是内心的想法,你想的东西。德字发展到一条直线、一个眼睛、一颗心往前走的样子,这个字就非常非常重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就要求你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要一样,不是言行一致,是思、言、行三者要一致。

一般讲,我们能做到言行一致就挺难了,言行一致守的是信。诚信现在也被我们列入有德的范畴。

但我们很难做到想的和说的一致,我们不太把心里想的东西说出来,也就是一个人的思和言很难一致,思和行就更难统一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思、言、行统一呢?

那就是一个人他的所思、所想都是可以公开的,可以公开的也就是利公、利他的,没有私心的,这样一个人的思、言、行才能统一。

古今中外能做到思、言、行统一的都是圣人,所以道德的要求是一个理想化的要求,是圣人标准。

反正思、言、行统一我是做不到,有时诚信都做不到,所以我不敢说我有德。

所以,道德的本质是利他主义,因为你只有从内心里有完全利他的想法,你所想的才能都说出去,你的行动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为什么会德高望重?因为利他,所有人都受益他的威望自然就高了。

其实,有时候做这样的事也不难。比如只为了高兴地请朋友吃饭,这时你的所思、所言、所行就是一致的,大家都捧着你,有圣人的感觉。

真正的黑社会大哥都拜武圣人关羽,就是因为关二爷所思、所言、所行一致。身上曹营心在汉,不被曹操打动,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言行一致。当然,黑社会大哥更注重请吃饭这种利他行为,所以,才有死都有跟他的小弟。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生存压力变小了,社会合作有了详细的规范,大家心里藏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了,不可能想啥说啥。

你想啥是你的自由,思想是可以瞎想的,因为你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不瞎想。所以有了隐私权,你不想让人知道的事你有权不让别人知道。

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对道德的要求降低了。

3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做坏事是缺德,农村人好说“缺了八辈子德”。

那么,这个德又是什么德呢?

我们前面讲的这些关于德的含义都是出于道家和汉字本身,儒家的一个本事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变成行为规范。

孔子他老人家把对学生的德育分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叫八德,也叫八端。

教育学生做人勿忘“八端”,做不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一个,就是缺一德,德缺多了,八个都忘了,叫“忘八端”。“忘八端”就是缺了八德,后来就传成了“缺八辈子德”,这样缺大德的人就是“王八蛋”,“忘八端”的谐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汉语的词语中,道德也一般不指行动了,就更侧重于一个人内在的自我修养。

但我们知道,从内心修养到真正行为隔着十万八千里呢!为什么要隔得那么远呢?

还是那个原因,思、言、行一致基本做不到。世俗圣人都是人捧上去的,而其内心往往是藏污纳垢。

现在我们写的这个德字是双人十四一心,有人说是十四亿人一条心,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国家就强大了。这当然是瞎说。

那个十指方向,四是眼睛变来的,下面是一心。行动和所见、所想一致。

其实十四一心的“㥁”是由直变来的,把直中间放倒了。

那么,德就是行动直通内心,心里咋想就咋干。

这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但心里咋想就咋干,你敢吗?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犯都是心里咋想就咋干,所以才有人说圣人和畜生在一个等级。

不过,中国普通百姓还是喜欢心直口快、快意恩仇的人,这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传统道德的因素。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道德经》里关于德的说法。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没法说,说出去了之后就不是道了。

这是道家避讳人为制定规则,我说出什么是道,道就成了死规则,而道恰恰是万物变化,变化是确定的。所以《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是《德经》的开篇。

什么意思呢?

上德,是不自认为有“德”;下德,自认为有“德”。

高层次的德是不表现自己有德的,或者是让别人推崇自己有德,不是天天把德挂嘴边上。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而下层次的德是生怕把德丢掉,天天嚷嚷自己有德,别人无德,这才是真正的无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按《道德经》的这种说法,举道德大旗、站道德高岗儿的人都是无德。

从德这个字的演变看,道德的核心是路怎么走的问题、是行动。

举啥旗,放啥屁都没有,还要看行动。所以我说,我不敢说有德。因为人家让人请吃饭,我请不起。

谁请我吃饭、喝酒,我都感谢他,这是最简单的积德,思、言、行合一。

其实我们一般连德的本意“行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都做不到。

能做到“行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那才是真正的有德。

在个人利益面前,我也会向歪门邪道低头。等哪天我有站着挣钱、不低头的能力了,我一定告诉大家,现在还不行。

关于道德的西方概念、中国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下的道德观我们还没聊,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我们明天接着聊。

关注老杨品谈,感谢天天转发、点赞、点在看、留言、打赏的朋友们,我们明天见!

如果喜欢点亮在看,再次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