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老子的无为观念及其修养目标

 andylee0816 2023-04-30 发布于北京

李耀庭

老子的「无为」观念虽然广受人知,但人们对「无为」的真正意思却有不少的误解,而老子的修养目标在相比之下则较少人接触过。所以本篇会集中于纠正人们对「无为」的误解,再进一步论「无为」观念的真正含意及老子的修养目标。

一、老子的无为观念

(一) 普遍人们对老子「无为」观念的误解

普遍人们第一个对老子的印象是他鼓吹什么都不要做,而且老子的思想往往成为好逸恶劳的人不工作的借口,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无为」观念的误解。而更严重的错误是有部分人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无所不为」,认为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可以做,这完全不符合老子的原意。而有些人则试着从字面意思去推断「无为」的意思,正如馆野正美(注1)探讨此问题时最初所谈及「所谓的『无为』就是『乍看之下似乎所做的是无用之事,但其实却是相当重要的行为。』」这样的理解虽然是正面的,但却不够深入。那要如何才能理解老子的「无为」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自然无为」及「无为而无不为」着手。

(二) 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经常被人用来概括老子的思想,而的确,此为老子哲学要表达的重要观念之一。正如陈鼓应先生及白奚先生(注2)所说︰「『自由无为』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两者密不可分、互相关连。所以要了解「无为」,必要先了解两者之内容及关系,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老子的「自然」并非一般我们所指的「大自然」,而是人天生出来的原本天真状态,即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即不受外间的影响,与身边事物保持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是之为「自然」。

而「无为」则需要更深入了解,因为不是人一切行为都违反此「无为」。正如陈鼓应先生及白奚先生(注3)所说︰「它的意思要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上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自然」和「人为」虽然是一对矛盾,但不是绝对排斥」,而要决定是否违反「无为」,要取决于是否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其实只要不是勉强的,违反常规的行为,就仍可以保持事物的自然和平衡。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为」中的「为」是指不必要的、不适当的行为。正如陈鼓应先生及白奚先生(注4)认为《老子》中以下语句可以证明此点︰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以上可见,老子的「无为」不是排斥任何人为或指什么都不做。「无为」的意思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排斥不必要的作为及反对强作妄为。而顺任事物之自然的自然并非指大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不以人为影响或强行改变事物本身的规律。

(三)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多次提及「无为而无不为」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无为」的意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第四十八章)

张松辉先生(注5)认为这里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只要做到清净无为,就能做到一切事情。」他进一步指出︰「『清净无为』是指内心没什么目的和想法,也就是没有什么追求的意思。」而他亦指出「无为」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做该做的」。所谓「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做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就不做。即不对万物加干涉,顺物而为的意思。

而把「无为而无不为」放在治国的「无为而治」中,可使「无为」的意思更清晰可见。正如《老子》中所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以上所说的「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思想的内容。「好静」是针对过多的法令;「无事」是针对烦苛政举;「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得无厌。老子认为只要做到「无为」,就可以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就能平安富足。

而老子亦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说明「无为」对国家的重要。正如载健业先生(注6)所说︰「烹小鱼而不断翻动,翻得愈勤碎得愈厉害;治大国而朝令夕改,老百姓督不堪其苦。」从此可得知,「无为」于治国的层面来说,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使社会安定。

总括来说,「无为」与「有为」的分野不在于是否人为,而是在于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就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所以「无为」非什么都不做,反而是跟随自然发展,做应该做的事,只是不做扰乱自然规律的行为罢了。

二、老子的修养目标

老子的修养目标,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老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或他希望人们透过修养而达到的境界。而老子为了使君主能够有遵循的榜样,定出了「圣人」及「真人」。虽然儒家亦有「圣人」,但两家的圣人标准却有不同。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透过「圣人」及「真人」的条件,我们便可以知道老子的修养目标。而我们可从「无」、「无己」及「自然」三方面去探讨其修养目标。

(一) 无

牟宗三先生(注7) 指出︰「一开始『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概念。」而罗义俊先生(注8)进一步指出︰「『无』既是精神境界,同也是工夫。」这里指出的是,圣人需要做到「无」的境界,而「无」本身同时也是工夫。正如《老子》中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行妨。(第十二章)

(二) 无我

《老子》中︰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正如罗义俊(注9)所说︰「居位的圣人,去掉了统治意志,统治意识,权力欲,其自身只是取消自我观念的, 零意识的『无身』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去甚去奢去泰自不必说,在政治生活中则只是呈现一冲虚静沏的心境,故能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简单来说,圣人要无私、无欲、无身、无执,永远没有一己之心志或没有恒常不变的心志,一切心志都以人民作中心,即想民所想,此之为无己。此乃老子修养的目标之一。

(三) 自然

《老子》中有提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意思是指「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也不自恃有德,完全因任自然,这是最高的德,所以说「有德」;「下德」之人,拘守着形式上的德,自以为不离德,是有居心的,不能出于自然,所有说「无德」。圣人取法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德之最高境界。正如戴健业先生(注10)所说︰「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道家所推祟的最高人生境界。」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的努力去改变天然,就是「圣人」。所以做到以自然处世,是老子的修养目标之一。

总结老子的修养目标来说,老子的目标是希望透过修养,使人达到「无」的境界,亦同时做到「无我」及「自然」。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真正做到诚实自然,从而达到老子一直强调的「返本归真」。

总括全文来说,老子的「无为」观念其实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态度,亦可谓之道。而老子的修养目标亦离不开「无」与「自然」,故我们要深入了解此两个概念,才能集得老子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