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论个人道德修养(肖起国)

 雪峰读书 2015-11-19

    自觉遵从天道之德的要求,并且上升到天道的精神境界就是后天之德增加。
    人类社会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遵循天地大道,这就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主动行为,因而也就需要进行“治人”。
    治人就是强调个人修养,就是修身,就是在人的品格方面提升自我,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就是所谓的修道。
    一、为什么要治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德性在于积累,及早做起,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积累就会德行深厚,真正地完善自己就是早服。
    治人就是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道德水准不断提升,按照圣人的标准对照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早服就是早日使自己达到较高的境界,就是及早的检查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重要的是修为要早,就像办什么事都要强调从娃娃抓起一样。
    治人,首先在于有高尚的做人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对天下有作为的人,对人民负责的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要为社会打造一批自私卑鄙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治人”。
    啬不是吝啬,而是人的身体的一种感觉,《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啬就是身体发紧的感觉,也就是体会到全身的某一部分或有不利的地方。
    “夫唯啬”就是强调自身的感觉,由身体感觉的“啬”引申到人的行为的“啬”,就是检查自己的行为,检讨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而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治人事天,莫若啬”,增强自己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最好方法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完善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保持自己的优点,修正自己的错误,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按照天道之德完善自己。
    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啬,只能是自我感觉、自我检查的意义。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与“早服”有关系的“啬”就不可能是吝啬。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服”就是驯服行为和驯服的结果,就是达到了某一合格的标准。“服牛乘马”驯服野生牛马为家畜,性情转变,由野生转为家养,由恶转善,由不可用转为可用之才。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二、治人的内容
    (一)水之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二)学习与实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既为学又为道,既有知又有行。
    为学者,加强学习逐步增加自己的学识,通微、通妙、通玄。
    为道者,修身事天,逐步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以符合天道,就是无为。
    (三)慈俭慎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心性守慈,生活崇俭,行动尚慎为。慈生善,俭生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对治人的目的与要求。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重修身,重品德,而不重身外之物、荣辱、得失。
    (四)微妙玄通。“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通微、通妙、通玄。
    知天而知命,知命而知人,知天地大道才可以做到人法地。
    三、避免犯的错误
    戒贪、戒得、戒急、戒躁、戒享乐、戒私欲、戒执着,尊道重德的初步要求。
    治人、早服、重积德,即修道也。有所不为,有所戒,不可违道。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此乃戒骄、戒不知退。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须戒享乐过度。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乃戒对得失的内心执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戒急躁的毛病,戒左倾盲动主义。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此乃戒贪也。
    四、遵道的重要性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五、实践的重要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治人事天,实践中检验行动。
    尊道在于实践,这样就应该有治国之道、为政之道、为官之道。商道、士道、医道,士农工商各有其道。茶道、酒道、文道、武道,各行各业均有其道。
    各行各业,在道则正,离道则败,逆道必亡。
    只有行动、只有遵循天道之实践才会增加自己的后天之德,没有行动就不会有德的增加。言行不一,心口不一,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都与道德相背离。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知规知距,知和知常,不逾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福祸相倚,故行事不可过,过犹不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的处事原则。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没有什么终极真理,实践出真知。自己实践检验自己的行动,检验自己即将实践的路线。检验真理是检验自己的实践。
    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以善人为师,以不善之人为反面教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逆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所谓遵道者有真有假,善人者真心遵道,不善人者伪装遵道以欺世盗名。这就要求我们自己真心遵道,也要认清他人是否真的遵道,不可受他人欺骗。道不同不相与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已知的要求熟练,尚不知道的必须认知学习。应该正确的评价自己,才会取得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