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九章

 人也昔兮 2021-11-07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此章名曰:和者常生。

老子在这一章从人有大怨说起,再说圣人如何做到无怨,那么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又如何呢?最后说天道是什么样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

这是老子对人处世的一个认定。这个认定不是老子夸大或想象之谓也,从古至今,人之处世,一皆如此。怨,仇隙,怨恨。人与人之间的怨,是普遍的,不管大不管小,没有完全无怨隙的人。老子说得委婉,老子说,先是结大怨,然后相和,相和,不过是把大怨化小,余怨是解不尽的。

想想老子的话,是有道理的,老子观人象,人之象如此,老子实话实说。可老子的实话,能实几千年,如今之人,依然依老子的话你怨我恨,或恩仇绵绵。

该怎么办呢?

安可以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老子又以圣人之为来说话。如何使人与人之间以善相待,和善相处呢?

圣人这样做:第一,圣人永远是拿左契的人。这是比喻说。什么是左契?契是契约,古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有了借贷关系,当然,这个借贷关系不止于钱财方面,不管是怎样的借贷关系,以契约为信,一张契约一分为二,借方执左,贷方执右。执左者,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责权人。圣人执左,实际上说的是圣人从来不做执右之人,执右,容易结怨,不执右,可永保和善。

第二,圣人如果执左他会怎么做?圣人一旦是责权人,圣人永远不向执右者讨债。圣人以自己的守信,对待执右人的守信,如果执右者守信,如期履行契约,可谓大善,如果执右者不能如期履行契约,或者根本不履行,圣人以守善与人处之,不讨债,无怨无悔。

圣人,是老子对人的理想化,如果世间的人都能如老子所说的这样,一,不告借;二,做了责权人,守善不讨债,对不守信者以善相处。这样的人世,还会有怨吗?

接下来,老子描述的是有德和无德的世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掌管;彻,周代的田税,十取一的税法。周人百亩而彻,就是说,周代时候的人,种一百亩地,要交纳十亩的税收。

有德的人,掌管契约。掌管契约的人怎么是有德呢?契约,是守信之约定,人与人相互讲诚信,才相互立契约,你有需要,我给你,以契约为信,这就是人之德。守信,就是德,守契守信之人,即谓有德之人。什么是无德之人呢?那些收税的人,自己没有给予人什么,却要理直气壮地收人家的税,明明人家交不起,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收税的人全不管,只要你交税,这就是无德。老子十分肯定地认为,所有的赋税制及收纳赋税之行,都是无道之举。道化生天地万物,天地化育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这宰,何时太阳向大地讨要过赋税,何时大地向万物称自己是其责权人。

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道与德的有别。

道,是自然,自然的不自生,自然的无知、无欲、无为。

德,是以信守道,以有为而少私心寡欲,以有为守静守善。

最后,老子说天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五章,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里的“不仁”,即包含着这里所说的“无亲”之义,无亲,不仁,是道之大情。正是无亲、不仁,才能保证天地万物的“不自生”,永久和善相处,相互依存,恒常不息。

而人,常以名利分亲疏,因私欲有远近。今日亲,明日仇,今日近,明日远,因利生,为欲有。有德者,不过以信之守规约而已。不像天道之自然。

常与善人,不能理解是,天道常常帮助守善之人,这样,就不能是天道无亲了。是善人之善行,让自己处世不结怨,人人以善待之,以敬尊之,平安而生。以善得善,因善而有善。

守善而无怨,无怨者常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