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大的怨仇,必会残留怨恨;这怎么可以是善呢?因此,圣人就像持有借据存根,并不强迫别人偿还。有“德”之人就像持借据的圣人,无“德”的人就像执掌税收般苛求。天道没有偏爱私亲,常常帮助有德的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和大怨是无奈之举,并不是妥善之法,也是及时止损,纠正错误的补救措施。就好比生病后,及时治病康复,结果还是病痛一场。圣人是预防“怨”的产生,就像拿了欠条,不迫使人还账;有德的人不催缴,无德的人就像酷吏征税,违反天道,不近人情。 战争的余怨在人类历史中深重久远,一战二战后的余怨余殃依旧在发挥作用,可以忘记仇恨但历史事实却被牢牢记忆,而将此用于警示、还是激怒民心,世界发生的对峙、战争可以证明。 社会中始终存在着怨仇,属于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根本是人的观念意识存在的差异,甚至人本性产生的矛盾,无法化解,所以圣人效法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常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忠告,也包含着和怨有余殃的警示;人与人之间和解,还存在诈伪的面和心不合,所以,人心惟危,难以揣测;做圣人可以避免,但常人无可企及,做善人也可避免,所以行善、为善相对要可行。 “和大怨,必有余怨”,怨仇即已产生,无论如何调和,既定的事实不可逆,而怨仇的实质不可否认,只是采取和的方式处理。圣人无怨是“有德司契”让利于民,妥善处理是“预防”怨的产生,及时改善是“和大怨”,错误方式是“无德司彻”的激化民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