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微学精讲【18】第79章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4-05-02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

【题记】

  本章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要等大怨形成再去和解,那就晚了,怎么能称得上善呢?所以圣人心中有天地,善于管理天地氣化,以和为贵,对百姓不苛责,人间没有怨氣,自然合於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文】

和①大怨

必有余②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③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④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保存微学卡到手机,方便背诵巧学习】

【注释】

:和解、调和。

:剩下的。

:契约。

:周朝税制。

【直译】

和解大的怨恨

必然会剩余一些怨恨

这怎么能说是至善呢?

所以,圣人拿了债卷而不会去追讨

有德的人,就好像是拿着借据一样宽厚

无德的人,就好像是税务官一样苛刻追讨

天道是没有偏爱的

总是给与善人,帮助善人

【绎读】

和大怨化解大的怨恨。首先,有大怨,就要化解、和解,大事化小,不可上升为剧烈的矛盾冲突,怒发冲冠、一怒拔刀,而导致无尽的悔恨,不可为也。始终着眼于要和解、化解人间的怨氣。

必有余怨必然会剩余一些怨氣。但是,有了大的怨氣,就不可能完全化解干净;就好像是一个东西扭曲、变形,再怎么恢复,也会有各种痕迹留下。

安可以为善怎么能算得上善呢所以,有了大怨再化解,那不能叫善于做人,善于从氣化上解决问题。

回顾《道德经》“积累篇”整体思想,就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隐含的意思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结大怨,而是在怨氣初萌的时候就要化解,或根本就没有怨氣。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圣人拿着契约的左边借据,也不会去追讨。契:丯,用刀刻痕;大,为木的伪变。古代借据用木头作成,刻上文字,中间分成两半,左边为债权人拿着。所以,左契,是债权人的拿着的借据。左、右能合在一起,就说明是对的;所以也就有了各种词组、成语,如:契合、默契、契据、契约、契阔谈宴、若合符契,等等。
 

上古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王者,如黄帝、尧、舜等,自奉甚俭,即使百姓有借贷于国家,也不会为一己之私去追讨债务,百姓自然没有怨氣,更不会有大怨,这才是真正的善

本章虽然讲圣人管理天下,但是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从个人“修之于身、修之於家、修之於乡”的角度解读,要始终秉持氣的原则,以为贵,自然身心健康,家庭睦,事业顺利。

有德司契有德的人,就好像是拿着借据一样宽厚。左为尊,也有宽厚之意。

无德司彻无德的人,就好像是税务官一样苛刻追讨。彻:就是周代的税法。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也就是什一税,从田亩收入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税务官为了完成任务必然没有好脸色,所以比喻为无德。

天道无亲天道是没有偏爱的。类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表示没有亲疏远近之分。

常与善人但是,表现为善人总是会多得到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善人,心中有天地,念兹在兹,善于管理天地氣化,自然能与天感应,感而遂通。

【旁通】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查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