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 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

和大怨,必有余怨。
和:调和,调解,平息争端。
怨:仇恨,不理解,不满意。
大怨:深仇大恨。
余怨:未消除的怨恨,仍然存在的怨恨。
安可以为善:安,疑问词,哪里?怎么?为善,做得更好,有完善的解决办法。安可以为善,就是怎么能有完善的解决办法。
句意:调和深仇大怨,必然会有余怨未消,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能有完善的解决办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执:持有,保持。
契:古代接待金钱、粮米等财物都用契券,拉ing变刻相同的文字,记录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可这负债人的性命,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性命,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和为凭据。
执左契:保存借据。
不责于人:不向人索债。
句意:因此圣人会保持借据,而不向负债人索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掌管。
司契:掌管借据。
司彻:彻,周代规定农民按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司彻,掌管税收。
句意: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无亲:没有亲疏,没有偏好。
常与善人:与,和,跟,一起。常与善人,常和善人在一起。
句意: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解读]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就会与民结怨。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一章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解除怨恨是很不容易的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是非恩怨,有德之人即使想消除怨恨,找人调停和解也没有大勇。因为既然有怨恨需要和解,那就表示无论如何调解,毕竟还是要论谁是谁非,有些怨恨即使暂时化解了,但心里仍会留下阴影,不会了无痕迹。
解决怨仇的办法有以怨抱怨、以怨报德、以直报直,以德报怨比起这些要好得多,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怨仇。所以这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
破镜其实是很难重圆的,因为形成的裂痕无法复原。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不与人结怨,不要形成伤害。即使有人能以德报怨,但也不如从来就没有怨恨要好。有个故事很经典,可以让我们了解彼此伤害的后果: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常常爱发脾气。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的所有的钉子都拔完了。父亲拉着小男孩的手来到栅栏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当我们一味地埋怨别人,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言语就像钉子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伤痕,无论你以后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些伤口都会永远存在的。
人和人之间如此,国家管理者和人民之间也是如此,最好是和睦相处,不要轻易伤了和气。但是过度有为的政府,政令繁苛,税负沉重,都是会结怨于民的。大怨是如何出现的呢?第75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我们已经分析过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时统治者好大喜功,他们为了满足私欲,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致使人民流离失所,他们甚至还向人民收取大量的税收,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这样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为了稳定民心统治,就想通过和解的方式消除大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要想使余怨彻底消,除统治者就得摒除自己的私念,克制自己的欲望,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如果统治者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人民的利益,那么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怨。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清静无为,做好基本的民生工程,要给人民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社会就会祥和与安宁。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圣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老子以定立契约为例,说圣人虽有存根,以为凭据,可是他却不以此向人索债,要求偿还。当人欠你的钱,你有欠条,却不会轻易催债,因为常常理解对方的拮据,这就是一个有德之人的修为与宽容。
治国安民的圣人在处理人事时也难免会有是非恩怨,像上章所说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在上位者,岂有不被批评指责的呢?如果把这一切是非恩怨都放在心中,那就不是圣人了,即使为了消除恩怨,有意和解,毕竟留有余,也还不是上上之策,那么该怎么办呢?“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比和解更好的办法,像债权人一样,虽然留有存根作为信物,却不据此向人索债,就像已经遗忘了一样,不再提起,这才是真的恩怨两忘,比找人调解的办法不知好上多少倍。
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是赢得人心的根本方法
“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天地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对万物众生皆一视同仁,没有偏私,不会对万物亲疏远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天长地久,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这是因为天地是客观的、自然的、中性的(没有感情的),正因如此,万事万物才能在天地之间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不受上帝、神、圣人的左右而得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发展变化。因此,遵循道的执政者也应近似客观的,保持中性的,并实行无为之治(遵循客观规律,自然而然的),任凭公民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能早令夕改,政出多门,采取繁多干预措施,使尽各种苛捐杂税,始终保持中庸平衡(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这样才能化解任何矛盾,才能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大治!
“常与善人”,是说天道常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默默地帮助、护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类相亲的自然属性,故有奖善罚恶、助弱抑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诸多特点。天道与一切德善类的人与事,具有极强的亲合力,唯有善德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助佑。故古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说。
为什么善良的人常常会得到好报呢?这不是上帝之志,也不是神圣显灵,而是善良的人能尊道贵德,遵循不争而争,无为而为,不私而私,其最终结果是付出的终有回报(有舍必有得)。但是,一般人总是带着情感来看待世界,心情好的时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含情,水含笑,桃花枝头俏”;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群山垂首,江河呜咽”。世界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一切都是人的感觉,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态如天地那样客观、中性、自然、平衡,才能达到超然、悟然的境界,才能达到宠辱不惊,不踏入危险境地,不谋取非法的福得,不扰乱内心平衡,不嗜好无限欲望,恬淡而内心宁静(平衡),对外无争,因循自然,依行大道,含藏精真,与众相宜,与物相助,知晓大道并笃行大道,机体盈健而处身安全,内心洞明而心态平衡,真正做到外物与自我的共同周全,这就叫做完善的境地,玄微通达而悟然的境地。
“天道无亲”,看起来人好象与天相隔遥远,很难亲善,但实际上天道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常与”善人相亲相合。实际上天与人极易相合,其合是在自然无为中,我有善德,天道必悄然来亲合;我有罪过,也必遭天道责罚。毫无亲情可讲,毫无面子可留。世人常对天道采取实用主义,平日里不修善德,昧着良心做人行事。当灾祸临头时,才临时抱佛脚,才想起来烧香求菩萨保佑,此时求之亦枉然也。

[感悟]

    1、既要重情重义,也要有契约精神

在人们的生活中,最可恨的人也可能就是赖账的人,最难干的活儿也可能就是追帐了。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利益问题,最容易产生怨恨,也最容易反目成仇。在这种利益争端中,也许让人最尴尬的有两种情景:一种只是有口头的承诺,却没有立下字据,即使是斥诸法律,也因为没有双方的契约证据,而变得难以处理。二是虽然双方订立了契约,但因为两方之前关系的亲密,一旦斥诸法律,也会引得许多人耻笑。有时,因为对方没有偿还能力,导致官司胜了,却没有办法拿回自己应得的利益。这些情况都是让人十分尴尬的。
我们要明白,第一,感情归感情,涉及到重要的事项,双方是要订立契约的。如果需要契约规定的事却使用了口头或者感情模式,最终就容易出事儿。第二,即使是对方真的不还,也不用生怨,否则,一方面吃了亏,另一方面又生了怨,岂不是双重损失,若是因反目而穷追猛打,岂不是人为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第三,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你是上善之人,人损害了你,天道也会补偿你。
2、正视恩怨,冤家宜解不宜结
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人一生不遭遇恩怨,关键的是,遭遇了恩怨也不要让自己失控,否则就会辜负这份恩怨。能够懂得恩怨对我们人生意义的人,才会在恩怨中成长、觉悟,以至于明心见性。
我们知道言语不攻人心病,我们杀人一刀,砍人一下,伤了人家的皮肤,伤了人家的身体,就留个疤痕,这个是可以愈合的。拿言语伤人,这是伤到人家心里头去,心里的伤很难愈合,所以我们言语要非常谨慎。
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放在心里头,问题不解决,恨他,讨厌他,自己就每一天被这种怨恨折磨,伤人害己。大怨虽然表面和了,可是里头有伤痕,所以必定有“余怨”。怨恨之心很难消灭的,所以能够不结怨最好了。怎么不结怨?嘴上饶人,不逞一时之快。因为很多怨恨都是因为想占人便宜来的,尤其是嘴上的便宜。做事情宁可自己损伤一点,让一点,吃一点亏,不要占人便宜。我们之所以出大毛病,就是言语伤人,嘴上逞一时之快。这种余怨最终很难消除。
3、持上善心,吃明白亏得未来福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过不了恩怨这道坎儿,往往都是认为自己吃了亏,所以在自己的内心才过不去。 
在面对恩怨这样的问题上,人生有这样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自己不想吃亏,总想占便宜的,就肯定会不断的制造人间的恩怨。
第二层次是,迫不得已,找一个吃亏是福的理由,让自己稀里糊涂过关,但心中的恩怨情结并没有消除干净。
第三层次是,发生恩怨的事件后,能够控制住负面的情绪,不再一味的指责别人,知道反过来反省自身,从而有效遏制住恩怨事件后续的恶性发展。
第四层次是,恩怨事件发生后,洞察到是自己的私心和心智水平的缺陷所导致,不仅再一次去除自己的私心,还能够升级自己的心智水平,并且感恩这种恩怨事件带给自己的这种重大的积极正面作用,从而走出恩怨的阴影,看到更高层面的光明。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出现恩怨事件后,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呢?若是处在第一个层次,你的心智恐怕就不是人的层次,而是接近于魔鬼的层次。若是处在第二个层次,吃亏是福的人间智慧,就被你歪曲成为了阿Q精神,你没有借此得到提升,这也就意味着,你以后还会遭遇类似的人间恩怨。若是处在第三个层次,也就是一个比较理性和成熟的人,已经控制住了主动推动恩怨恶性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成熟状态。  如果你能处在第四个层次,将是一种智慧的层次,恩怨变成了你人生中的礼物,你已经破出了恩怨这种表相,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高级维次的生命空间里,你的人生将被许多各种各样的礼物和惊喜所包围,那就恭喜你了,这就是悟道的智慧状态。  

[总结]

总结一下,老子在本章中告诉我们,人生百年,每个人会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想明白了,吸纳了营养,一个一个的意外就会变成人生的故事。若是想不明白,也吸纳不到营养,一个一个的意外就会变成人生的事故,这个故事和事故,同样的两个字,顺序不同,给人生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唯有修行悟道,才能把事故变成故事。尽人事,听天命。人损你,天补你。这就是天道的平衡法则,关键看人是否能够接得过来。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智慧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各位朋友:  
恩怨本是天启,俗心难以真正和解。即使以德报怨,心中怨气依然难消。人要重情重理,唯有理性能保感情。人要以情胜利,吃明白亏享未来福。不用害怕吃亏,人若损你天必补你。

作者简介

张飒娜,女,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