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九章 常与人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如冰释水 2019-02-23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能算是最好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光明磊落,规规矩矩,道理行事,不责备旁人。有“德”之人持德处世,宽容待人,没有“德”的人苛刻刁诈,分毫必争。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天道与善人同处。

和解怨恨是世间化解矛盾的方法,但其结果还是会留下怨恨及怨恨的阴影,就此而言这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有道圣人尊道贵德,只求诸己,不责诸人,凡事尊规蹈矩,‘慎独’抱怀,常柔常弱,与世无争;内不损己,外无伤人。如此行为得民心,顺民愿,怨何从起,恨何处生?这就是圣人‘有德司契’的行为。无德之人,重外轻内,以善观为明,事无巨细;以善察为明,分毫必争;责人为先,不知深省,致天怨人恨。纵然有悔悟之时,愿化解怨恨,但其与无怨无恨之心态相比,岂不相差甚远。由此可知:责推于人是轻视自己,自己的德善难以俱全;责备自己的人成全它人,自己的德善日渐丰满。人的本性就是善,所以天心眷顾,亿万年而无厌。《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太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同意思

和大怨,不如无大怨,更不如不知什么是怨。凡人消除怨恨,最聪明之举不过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揆情度理,以和为贵,有怨解怨,有恨化恨,此举难免留下怨恨阴影有为的痕迹;而有道圣人,无为处世,荡扫心田,无丝丝杂念,让怨恨无处所生,就好像要回到大道之初浑然不知有怨有恨的境界。

尊道贵德要以善为本。修身之道,以善为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修道重点在内而不在外;修己而不修人。只有事事内观,时时返照,过则改之,善则加勉。加之时日就能够明善诚身,得上天的惠顾,永为天地肖子,圣贤完人,而无有缺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