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著《道德经》现行本理解(五)

 天下小粮仓 2021-12-23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理解:善于修建道德的人,不会改变于道,善于持守道德的人,不会脱离于道。修道于身,他的德行才真,修道于家,他的德才盈余,修道于乡里,他的德才受尊长,修道于邦国,他的德才丰、满,修道于天下,他的德才普惠。由此观彼,道理是一样的,同理可以知天下。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二声)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四声)牡之合而睃(zui:一声)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a:四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理解:具有大德的人,如同婴儿,无知无欲,聚精会神、中气调和。不入危险的境地,则毒虫、猛兽、攫鸟不能伤害到他。骨弱筋柔,手的抓握却很牢固,精气足,中气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而大部分人心境是,太过、太甚、太贪、非常、非明,益生曰祥,即太苛求生活,不是好兆头,靠贪欲驱使自己的精、气、神叫逞强。要知道,物壮则老,太壮是不符合道性的,正所谓物极必反,现在社会(老子的时代)不符合道性已经很久了。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理解:有智慧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是不明智的表现。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要有同道同德思想,不可因得多得少来区分亲、疏,利、害,贵、贱,保持平常的、一视同仁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人尊重。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理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里提到以奇用兵的概念,似乎与老子思想不太统一,老子反对武力,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有道之人不处;不能以兵强天下,战争之后则荆棘重生、必有凶年,因此,提倡不战而胜。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则要以弱胜强,以柔弱胜刚强,这正是老子的奇谋。老子提倡清净无为,无为自化,无欲自朴。

5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 四声),直而不肆,光而不耀(yao:四声)。

理解:政闷闷而民淳淳,政察察而民缺缺,看似没有作为却结果良好,看似勤政有为却结果较差。祸、福两面,相互转化,谁也不知道终极是好是坏,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正可以反面变为奇,善可以反面变为妖。而人们爱痴迷于一面,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所以,有道之人,不走极端,可以综合、辩证看待问题,能够分门别类却不分割开、棱角分明却不割伤、直率却不放肆、显露却不耀眼。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se:四声)。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i:三声), 长生久视之道。

理解:莫若啬,即不如吝啬,治人事天,做到像很吝啬的样子。吝啬美的、吝啬善的、吝啬贤的、吝啬难得之货、吝啬五味、吝啬五色,使民达到无邪智无贪欲,以至于无为状态。唯有吝啬,可以称为早服,为无为,要像病了早一点服药一样,要早做准备、早做打算,才能将邪智贪欲扼杀于无形。尽早修无为,就是重积德,有德则无不克,则可以有国,无为是有国的根本条件,只有以无为而治,才能使国长久。

60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i:四声)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理解:本章虽然短少,但现代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现在社会信鬼、信神的已经很少了。老子拿鬼、神举例,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就很难理解。治理大国,以无为而治,就像烹煮小鱼,小鱼鲜嫩骨肉易碎,如果翻来炒去,干涉太多,就会煎得稀碎。以无为治理天下,则天下安、平、太,鬼都不会显灵。所谓其鬼不神,是因为天下大治,使天下无屈死之 “鬼”,不会有鬼显灵报复人间。不仅仅鬼不显灵,神也不会伤人。所谓神伤人,是因为人都爱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多子、多福、多财、多禄,等等,满足自己的贪欲,如果神灵显灵,满足了其贪欲,可谁知,福之祸之所依,最终却导致其灭亡,神岂不是伤了人?不仅仅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所谓圣人不伤人,即圣人为无为,天下没有好坏、贵贱之分的人,不偏袒任何人,圣人一视同仁,人人安之自然,所以圣人不伤人。正因为为无为而不需要祈求神和圣人增加个人贪欲,伤害到自己的无为状态,所以才会使阴阳之德回归本身。

6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四声),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u:三声),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理解:大国谦虚、居下,则天下都归顺、依附它。雌性始终以静胜雄性,以静为下。大国对小国谦虚、包容,则能够得到小国的依附。小国对大国虚心、恭敬,就能得到大国的包容、保护。所以,有的大国以处下取得小国依附,有的小国因为处下而取得大国帮助。大国没有太多欲望而同时养育小国,小国没有太多欲望得以入大国侍奉大国。两则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理解:道是万物的归宿或主使。道,善人之宝,不善人受其保佑。此处的善,及后面的美,意思为合于道。美言可以换取尊重,美行可以影响别人。对于不善之人,其可为善人之资,有什么可放弃的呢。在大道看来,是各得其所的、各取所需的。立天子、置三公,虽然有按照拱璧在前驷马在后的礼仪大搞排场,但其并不合道,不如坐下来好好学习无为而治的大道。远古时代为什么以道为贵呢?不是传说:求之以道,则得;有罪,以道行事,不也能够免除灾祸么?所以大道为天下贵。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理解:为无为,以无事做事,以无味调味。大起于小,多生于少,报怨以德。从简单开始解决难题,从细微处着手做大;由易到难,由细到繁,天下大事、难事,必从易、从细、从少、从小入手。所以,有道之人不为大而成其大。为人、做事都要特别谦虚,谨慎,不要轻率地认为事情是小事、易事,随意许诺、轻浮骄傲,其结果必然导致失信、摔跟头,有道之人犹犯难:怎样做才能更和于道,所以,有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终无难。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

理解:本章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警句较多。其中稍难理解的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大致意思是说,妄为必败,固执必失,所以圣人为无为而无不为,执无执而不失。圣人以不欲而欲,不贵难得之货;以不学而学,道法自然,自然而学,改正众人不以道性而学的过错,以辅万物之自然。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理解:稽式即法式、法则。

理解:自古善于为道的统治者,不是去启迪人民以明智,而是使民尽量淳朴、敦厚。使人民摒弃智巧、妄为,使民淳朴而自然。玄德既深又远,与万物复归于自然,然后至大顺。

66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理解:圣人为无为,处下。所以,在上位,民没有感到负担沉重,在前位,民没有感到受到伤害。所以,天下人都推崇他,因为其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67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理解:道大,空而虚,好像不成材,没啥用。正因为大而空,才好像没啥用。如果有用,时间长了也就用完了。我有三宝,即仁慈、节俭、谦卑。以慈能勇,以俭能广,以谦卑成器长。以慈战则胜,以慈守则固,天将救谁,就会以慈保护谁。

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理解:善为士的不穷兵黩武,善战的,不暴躁易怒,善胜敌的,不给与对方机会。这就是不争的德,用人的德,符合天道的德,自古就有的道理。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ang:三声)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理解:古代用兵曾说:我不敢为主,应为客,我不敢进一寸,而应退一尺。即以无为退出死地而求生。祸莫大于轻敌,双方对峙,哀兵必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理解:我说的道,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知道的很少,照做的更少。我说的是有根据的,有主旨的,人们不知“道”,是因为不知我所言。知我者很少,效法我的更难能可贵。所以,有道之人,穿着粗布衣服,却胸怀大道。

7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理解:知道自己不知“道”,尚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则是病态的。圣人不犯这种毛病,是因为他把这种自以为是的毛病当成毛病。只有自知并努力实践大道,才没有毛病。

7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a:二声)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理解:人民不害怕的威严,才是真正的威严。不感觉自己现有的居住条件狭小,不感觉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厌恶,只有不主动厌恶,才不会厌恶。所以,圣人自知而不自我显露,自爱而不自以为贵。去此取彼。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an:四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理解:勇敢则被杀,勇不敢则活,敢与不敢,或利或害。不合于道,是天之所恶的,谁能知道不合于道的缘故?圣人犹对其犯难。天道,为无为: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二声)。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理解:统治者用暴政通知人民,人民就会不惜死亡来推翻它,这个时候用死亡来威胁它,自然不会起作用了,正如老子所言,民不怕死,奈何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反之,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时,对于那些不安分守己、作奸犯科的邪恶之徒,我们可以抓住他把他杀掉,那就不会再有为奇的人了。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掌管生死的来执行杀戮,而不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肆意滥杀。如果统治阶级代替天道而杀戮,就会像代替大匠伐树,越俎代庖,很少不会伤到自己的手的。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理解:人民的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税负太多。人民的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政令繁多,胡作妄为。人民的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贪图享受,收刮民脂民膏太甚。所以,那些不以贪图享乐而为的统治者,比只会贪图享乐的统治者要贤明的多。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理解:活着的人皮肉是柔软的,死人皮肉就会变硬,活着的草木是柔脆的,死了就会枯槁。因此,柔弱胜坚强。兵强为什么毁灭?因强会导致自大、骄傲,其结果则灭,木强壮为什么会折?正所谓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结果则折。因此,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理解:天道,就像张弓,偏高了就抑制下,偏低了就举高点,蹦紧了就松一点,蹦松了就紧一点。天道是削弱多余的补充不足的,比如,河流山川,山高了,则会被风吹日晒,受到风化而降低,河谷低了,就会汇聚水、石。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比如,能力水平一般的人,做一般性的服务型的工作,能力水平高的人,做难度相对大的工作,如创造型的或决策型的工作。岂不是表现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谁能够有余以奉天下?也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为无为,正因为不去追求欲才显示出其贤能。

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ou:四声),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理解:天下水最柔弱,而攻坚强者没有比它更能胜的,以至于它是无可替代的。弱胜强、柔胜刚,天下人都知道,却没有人去实行。所以,圣人说:承受国家的诟病、耻辱,称得上社稷主,承受国家的不祥,称得上天下王。正话好像反话。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理解:人为的去调和深仇大恨,必然受到亲疏关系的影响而有失公正,其结果必然有无法调和的余恨,这怎么能称得上善呢?所以,圣人执左契(即债权人的契约),按照草拟好的规则来管好账目,不分亲疏、不随意向债务人(执右契的人)索要债务,积累矛盾。有德之人掌管契,无德之人掌管彻(周代的田税法),可见老子对当时不以契约为标准,而以亲疏为标准,随意征收田税人的贬斥。天道对人无亲无疏,常常给予眷顾善人,即有德之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i:三声)。虽有舟舆(yu:二声),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解:本章老子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设计出自己的没有战争、阖家团圆、民风淳朴、衣丰食足、安居乐业的田园之国。其中,不用什伯之器(即很多兵器)及无所陈兵,即没有打架斗殴、没有战争,不远徙、不乘舟即都能够阖家团圆。这里有个现在思维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小国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概念,如果以当时的环境来思考,也比较好理解,人员聚集,则人多事杂,不便管理,祸患之源。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理解:真诚的话不太好听,花言巧语不值得信任。好人不去与人争辩,善于争辩不是好事。有智慧的人不去贪多而博取,爱博取的人不聪明。圣人不崇尚自我积累,处处为着别人,反而使得自己更富有,给予别人很多,反而会使得自己更多。天之道是利万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