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多久,排便就知?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医学abeycd 2025-02-14 发布于湖北
万病之源,始于肠道。
就是这八个字,向大家揭示了肠道健康的重要,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把肠道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妨来了解一下。
唐朝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记述:“便难之人,其面多晦。”汉朝大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大家想想看,在那个科学极度不发达的时代里,古人就已经开始重视肠道,并且推断出了肠道对健康而言的重要地位,这该是何等的伟大啊。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从微观揭开了肠道的世界,我们的肠道里,有一个庞大的微生态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中寄生着100万亿个细菌,这些细菌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类。其中有益菌对人体健康有益,有害菌对人体健康有害,中性菌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有害菌。如果肠道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毒素堆积、营养吸收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有关肠道的微生态菌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认为,超过50种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均与肠道微生物紧密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深刻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免疫调节、代谢运作及衰老加速有关。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一直是医疗界研究的热点,像肥胖、糖尿病、炎症性疾病、肝脂肪变性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均与肠道微生态有关,在《柳叶刀》、《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都可以看到这些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揭开,但是其中到底还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说到肠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肠道不就是产生大便与储存大便的部位吗?
如果你把肠道想得如此简单,那你就真的大错特错了,肠道非常神奇,看似只是在制造大便和排出大便,但这个过程,却需要数以亿计细菌的参与。
大便,其实就是细菌进一步分解食物残渣,最终产生的代谢废物,肉眼看上去是大便,但其中既包括了食物残渣,也包括了大量的细菌。
现在,还有一个研究的热点,那就是粪便移植,听名字似乎非常重口味,可是粪便移植不是直接移植粪便,而是移植粪便中的肠道微生态菌群。
所以,我们每天排出来的大便,其实正是肠道微生态菌群是否稳定的重要提示,也是肠道是否健康的重要提示。
那么,寿命长的人,每天的大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1-2次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细胞》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个人每天排便的次数对长期健康影响十分显著,每天排便1-2次更为健康。研究人员收集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疾病情况、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学的数据信息。按照个人报告的排便次数将所有人分成便秘(每周排便1—2次)、低正常(每周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泻四组。
结果发现,女性、年轻人及BMI值低的人排便频率较低,而且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有关,排便频率正常的人群纤维发酵细菌丰富,而腹泻或便秘的人群蛋白质发酵细菌更多见。
研究人员还发现排便频率与几种血液代谢物和血浆化学成分也有关,这也反应肠道健康可能与慢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经常腹泻的人,含有较多与肝损伤相关的代谢物,长期便秘的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与肾功能下降相关的代谢物。
事实上,每天1-2次大便,是最让大家感到满意的排便频率,如果大便次数太少,那么很容易出现便秘,如果大便次数太多,又很容易出现腹泻。
第二,正常的大便,往往是黄色
黄色的大便,是颜色最健康的大便,如果出现异常的黑便、血便、白色陶土样大便、暗红色大便、果酱样大便、洗肉水色大便等,均要警惕疾病的来临。
第三,正常的大便,往往是非常柔软的
正常的大便非常柔软,就像香蕉一样,这是因为大便里有合适的水分,为什么是合适的水分呢?如果水分过多,那么大便就会变成蛋花或稀水一样,如果水分过少,大便又会特别干结,就像羊屎颗粒一样。
第四,正常的大便,形状是圆柱形
如果大便变得很细,那么这样的大便显然是不正常的,正常的大便形状是圆柱形。
第五,良好的排便习惯,往往反应肠道健康
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指排便时间固定且规律,如果排便频率毫无规律,杂乱无章,这个时候要警惕疾病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