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pī,同'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到来,沉寂了冬三月的陈气开始发散,天地之间一派生机盎然,奏响了春夏养阳的序曲。人们应该晚睡早起。晚睡是指亥初(北京时间北京地区21时,京外计算时差,下同)睡觉,早起是指寅时(3-5时)起床,适应天人生发之气。春季木气太旺,适度晚睡可以消耗过盛部分的阳气,令人沉睡。早起可以令身心阳气与早春同步,得以生发。于风和日丽的天气,人们应该适当地多户外放松散步,心情舒缓,展望美好的憧憬。与冬季紧衣重裘不同,春季人们衣着宜逐渐宽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南北温差大,立春时节北方依旧春寒料峭,因此外出不宜摘帽子,穿衣仍以保暖御寒为主,谨记「春捂」原则。随着春天温度逐渐升高或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春季应该多播种而避免扼杀,多给予而不可以剥夺自然赋予万物焕发生机的权利;多赞赏勉励而少惩罚。心中常怀善念及施舍助人之心。这是顺应春气而保养人体生发之气的原则。春三月做到了上述各项,即是符合养「生」之道;如果与天相悖,违反这些原则,春天生机不旺而肝为之伤,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茁壮成长的能量气血缺少,到了夏天容易出现虚寒的病变。无有春生,何谈夏长? 影响乙巳立春节气五运六气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中运为金运不及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民病肩背瞀(mào)重,鼽(qiú)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 此间涉及两个方面。 1. 肺金不及,收气乃后 「瞀重」,大医王冰阐释:「瞀,谓闷也。」即人们多感觉到肩背闷痛,因为「肺发病于肩背」。《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气虚则肩背痛寒。」即为描述人们肩背疼痛不得屈伸,只得手臂交叉,低头缩颈以缓解疼痛的样子。 除肩背痛外,金所对应的肺与大肠系统均易失衡。「肺开窍于鼻」,肺弱则鼻病,如鼻炎,鼻塞,嗅觉异常等。有的人,尤其是孩子,容易流鼻血,名「鼽」;有的表现为过敏类,如打喷嚏,名「嚏」。「
喉为肺系」,则咽干喉痛,咽炎等。「肺司呼吸」,则易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炎等。我国冬春季流感高发于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或3月,目前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故金运不及的乙巳年,加之正值冷热交替的立春时节,对肺的免疫系统将是一次考验。「肺主皮毛」,此间人们的皮肤疾病相对高发,病机为火邪郁于皮下,烧灼皮肤,造成红疹,过敏,瘙痒不适等。肺虚累及大肠,大肠气虚则便秘或排便无力等,若寒凝大肠,则易矢气腹痛,或便溏腹泻或便秘。甚者大便下血,名「血便注下」。 肺气主收,肺虚则收之滞缓错后,故曰「收气乃后」。因何而虚?此即引出第二方面,「炎火乃行」。 2. 炎火乃行,生气乃用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金不及,金所不胜为火,火会克金太过,造成心火旺。金所胜为木,金不及
,木轻而侮金造成肝火旺。 火主炎热。炎火乃行,是描述火性上炎的状态,即为心火。木主生荣。生气乃用,是肝火大的一种描述。故为什么「收气乃后」,因为心肝火旺,二火灼肺金不得肃降,故使得肺收迟缓。 心火上扰。心脑相通,则头晕。「心主喜」,心火使得喜少而烦多,人易心烦意乱。心热脑乱则入睡难。舌为心窍,则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肝火旺盛。春应肝,木气本就旺于春季,加之金不及木反盛,则肝系统内的肝、胆、目、筋均受影响。如头晕头痛,眼干眼胀,膝盖软痛等等。肝主怒,气有余便是火,人还易因肝火而情绪波动,抑郁烦躁等。 二、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 《黄帝内經》中有多处阐述厥阴风木司天对人的影响,重点影响是肝木乘脾土太过而脾虚。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厥阴司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厥阴风木司天,大寒到小暑的上半年,受木盛乘土的影响,人们多脾虚。脾主肉、主运化水湿,脾虚肉气不足,脾虚湿气缠身,故身体沉重,肌肉萎缩。脾开窍于口,即脾主管口味食欲等,故口不知味,食少纳呆等,均为脾虚之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泻,瘕(jiǎ)水闭,……,病本于脾。」 足厥阴肝经挟胃,胃脘居心下。肝气盛实而横乘胃土,是以「胃脘当心而痛」,此亦为肝盛乘脾而脾虚之故。肝主管调节脾升胃降,肝脾不和故脾胃升降失常,故「饮食不下」。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包括夹咽部两旁并且连舌根,散布舌下,故脾虚而「舌本强」。「食则呕」,
一吃饭就想吐 ,也是脾不运化的表现。「冷泄腹胀,溏泻」,皆为脾虚腹胀腹泻。「瘕水闭」,为水湿之气凝聚心腹之间,亦因脾虚不运化水湿之故。故后文明确指出「病本于脾」。 三、主运太角,客运少商 乙巳立春处于初运中,主运太角即木运太过,客运少商即金运不及。客运与中运相同,加重了金不及即肺虚的影响。主运木运太过,增强了肝木气盛之势。 四、主气厥阴风木,客气阳明燥金 春季的时间段,但真正掌权的客气为秋分到立冬时空阶段的阳明燥金之气,此为「春行秋冬令」。秋令为金燥,冬令为水寒,为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木郁、金郁与倒春寒。 为何木郁?春生秋杀倒春寒。初之气立春至春分,阳明燥金当令,秋杀之气主宰春生之季,抑制生命的生发形成木郁,使人肝系统的舒发受到损害形成肝郁。肝郁达之。 又为何金郁?《素问·气交变大论》描述乙巳年为「庶物以茂。」前文已述,炎火,生气,木火相煽,又逢春生之际,万物生长茂盛,木气势大。但司令之气即发号施令的客气为金。金克木,蓬勃的木气与下临之金气狭路相逢,孰胜孰负?木胜而金负。 因为乙巳年为中运不及之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厥阴,少商,少阳,……,同正角。」即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中运为金运不及(少商),在泉为少阳相火的乙巳年,虽金为中运,但整体以木执政。大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做了诠释:「少商六乙年也,金运不及。若逢巳亥风木司天,以金不及,火来兼化,则木得其政。」故金负而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泄之。」金郁,指肺气壅滞。前文已述,火烤肺金,不得肃降,人易咳嗽,痰多,鼻塞,水肿等。泄即宣泄,渗泄之意,即宜用宣肺、利小便解决失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金郁泄之……然调其气。」王冰注:「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虚则补母,故肺虚应健脾以解之;渗泄健脾,脾主运化水湿。故缓解金郁,还是告诉我们乙巳年养护脾胃的重要性。 倒春寒是由于在春季时空,除了秋令,还包括了立冬节气的冬寒气的影响。民俗讲「年前立春年后暖,年后立春倒春寒」,「大寒不寒,来年倒春寒」等。今年是年后立春,而且大寒节气,全国普遍不是酷寒,所以要谨防倒春寒对农作物寒、旱的影响。 乙巳立春处于初之气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描述乙巳初之气为:「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春行秋冬令,秋令肃杀,冬令寒凝,故肃杀与病寒共存,人们的右下腹以及右腿易受寒扰。 综上可知,乙巳立春之后的气候,木郁、金郁并存,影响身心因素错综复杂,特点为「春行秋冬令」,表现可概括为「风火相值」。《素问·六微旨大论》总结为:「寒湿相遘(gòu),燥热相临,风火相值。」遘、临、值,均为遇到之意。乙巳立春,包括了寒湿相遇、燥热相交、风火相逢,故简称「风火相值」。 影响人的健康因素颇多,五运六气是其中重要的篇章,但还要结合个人体质、地域特点、温度湿度、饮食习惯、起居心态等综合判断,不可一刀切。但大的指导原则以饮食健脾为主;若心火肺燥者,则泻火润金;若肾虚肝火者,分清阴阳以滋水涵木,等等。总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平为期。 具体饮食起居建议如下: 严防梗证 立春木气偏旺,加之炎火、金克等影响,肝盛且不通者,气亢而脉不畅,佳节饮酒或情志不遂后,身心不当易致心梗、脑梗。尽量不饮酒,更应不生气,不烦恼,顺应自然。遇有心脑不适,及时就医,身心缓和之后辅助以养生。 此类人疏大于补。因为春分前太阳直射点未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居住的人,心肺脑的压力渐增,过了春分太阳直射点过了赤道,阳气一泻千里,压力骤减。故立春到春分45日,脸绛色且眼袋鼓胀的人,对肝气而言,宜疏不宜补。 谨慎食辣 春不躁怒 引阳归肾 初春慎动 心态护生 避风保暖 饮食清淡 茶灸养肝 每日寅时,以及头晕头痛之时,玄黄茶灸。有机绿茶加宁红茶谓之「玄黄」。滚水沏之,熏面烫牙,洗血醒脑,以辅头面气血通畅,肝气条达,降低面瘫中风概率。茶灸之功,「四亮一通」,即头脑亮、眼睛亮、心情亮、气色亮。茶洗百脉,清气上升,心脑放松,浊归大肠,以助便通。 一年之计在于春。把握当下,不负春光。希望时令养生人从立春之日起,怀时令养生之文化自信,顺春季万物勃勃之生机,养成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欢喜的心情,扬帆起航,春与人宜。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 作者:养生文章指导组 |
|
来自: 秋荷荷 > 《允斌!承恩!甲辰年,乙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