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医常识1

 一株小苗 2014-09-30

一       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果左右尺部沉细微弱,舌根发白者,就可以借用如下治疗思路:

治法:以补肾壮腰为主,配合活血止痛、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用药如下:

黄芪(通过补肺气来补肾,虚则补其母)

杏仁(入肺,性苦降,使肺之津微下输于肾)

附子、 菟丝子、 鹿衔草(补肾火、养肾精)

熟地、 锁 阳、 淮山药(补肾阴)

黑豆、莱菔子(利湿化痰,消除神经根水肿)

杜仲、淮牛膝(为使药,引药入腰)

三棱、莪术、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

油爆马钱子(通络止痛)

二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

 

-仙灵骨葆,其组方为:淫羊藿续断补骨脂地黄丹参知母。功效:滋补肾,活血通络,强筋壮;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就会非常清楚的明白,为什么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要用这些补肾的药物了。

何许有人会问,缺钙了为什么会腿抽筋?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那就是:“肾虚了,为什么会退抽筋?”

在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就是说腿抽筋,腿部肌肉痉挛,是因为湿邪引起的,湿邪停留于小腿部,所以才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而这湿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肾虚之后,对水液的代谢出现了障碍,水湿停留所致啊!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补肾治疗腿抽筋的真正意义。前面开的处方中淫羊藿是温补肾阳的,肾阳足了,水湿自然就消散了,小伸筋草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筋骨得到了舒展,筋中湿邪得到了排除,腿抽筋能不好吗?

 

三   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就会受到阻断,心脏就会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患者自然就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代为受过罢了。

只对心脏的治疗,采用活血通经的药物,其实除了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之外,对疏通小肠经也是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因为肠寒,肠寒没能解决,则小肠经脉就会长期受困,不是单纯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能够解决的。

我建议患者服用“附子理中丸”,三天后,患者过来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心脏病的药物也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四  湿阻气机!在人体,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就会出现湿郁化热证。因为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比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等。

 

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来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让湿邪利去,则人体阳气会上升,人体整个气机才能正常循环,疾病才能彻底治愈

 

五  治疗肾结石,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秋石为人尿加工而成,味咸寒,能散结、降火、化瘀,取秋石作为药引,实为“原汤化原食”之意,借用尿提取的药物,来化尿形成的结石。如果没有秋石,加上童便少许作为药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随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膀胱炎所致的膀胱壁毛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等,我就喜欢加上秋石这味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汤化原食”,体现在“化”上面,有实、有瘀,既可以化之。

 

六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肾阳虚衰,肾水无以温化,化为饮邪,伤及人体。人体心脏主火,而水能克火,当饮邪上犯扰心,就会出现心火衰微,心阳不振,出现胸痹证,脉象上就会显示为阳微阴弦。

这样的病人,中医治疗时大多从心入手,温通心脉,振奋心阳,效果也很好,但因为饮邪并非一时半刻能消散干净,病情往往有反复。如果我们除了从心入手,直接对抗饮邪治疗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控制饮邪的来源问题,围魏救赵,这样起效会更快捷。

患者,陈某,男,60岁

胸闷胸痛伴心悸半年,加重三天

患者半年来,胸闷胸痛伴心悸,时轻时重,严重时自觉胸中憋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伴腰部酸胀,夜尿频多,口吐大量白色稀痰。在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药物。三天前受凉后,心悸、胸闷、胸痛加重,服用速效救心丸稍稍缓解,患者不愿意住院治疗,寻求中医诊治。舌苔薄白而滑,寸脉微弱,关尺弦紧。

这是典型的胸痹证,寒痰冷饮,拥塞胸中,心阳衰微,寒与火长相争战,心火慢慢消弱,振奋心阳为当务之急。

然而寒痰冷饮的形成,起源于肾。患者肾阳虚衰,水饮无以温化,食物精微不被转化利用,反而化为痰湿,拥塞于内。收摄肾水,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痰饮上犯,也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给病人开如下处方:全瓜蒌30克 薤白20克 桂枝15克 丹参20克 生牡蛎30克 泽泻20克。患者服用一剂后,胸闷胸痛大为缓解,前后服用十余天,不适之证消失,半年来未在服用任何西药,胸闷未在发作。

处方中的生牡蛎,就是从肾入手,增强肾的封藏能力,生牡蛎将体内的痰湿冷饮,向下收摄,然后通过泽泻利湿,将饮邪排出体外。

肾脏主水,心脏主火,水能克火。当肾水克制心火太过,出现水乘火的事态,就需要补充心火,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思路,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从水入手,从肾入手,就好比前面围魏救赵的故事中写的那样,将水邪通过肾的封藏,然后排除体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行相克太过就会导致疾病在人体传变,针对受克制的一方进行治疗,只算是治标,针对亢盛的一方进行治疗,才算是治本。

生活中很多患者喜欢熬夜泡吧,无形中伤及体内的肾阴,虚火上炎。再加上喜欢吃辛辣之物,虚火上逆更重,同时辛辣食物容易加重肺火。一方面肾阴亏耗,肝脏失养,肝火较重;另一方面肺金过亢克制肝木,影响肝气的舒畅和调达,导致肝气郁结化火。这样的病人治疗时补养肾水,运用滋肾养肝之法,固然有效,但亢盛的肺金得不到倾泻,病情依然后反复发作。金克木太过,扶木的同时,采用泻金的办法,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围魏救赵之意。

给大家推荐一个处方,来治疗这样的病人:

玄参20克 虎杖15克 乌梅15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此方看似平常,却能治疗很多因“金克木”所致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抑郁,女性可见经期乳房肿痛,患者可见齿痕舌,脉象可见右寸浮实,左关郁滞。

方中玄参滋养肝肾之阴,虎杖清肝胆之郁火;乌梅味酸,能补肝气,其性收敛,能敛肺金;薄荷疏肝解郁,如同春风拂柳;甘草调和药性。

五行相克太过,为之相乘,前面谈到了水乘火、金乘木,还有木乘土、土乘水、火乘金。按照围魏救赵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

1、水乘火的治疗思路为:围水救火,即“围”肾“救”心。

2、火乘金的治疗思路为:围火救金,即“围”心“救”肺。

3、金乘木的治疗思路为:围金救木,即“围”肺“救”肝。

4、木乘土的治疗思路为:围木救土,即“围”肝“救”脾。

5、土乘水的治疗思路为:围土救水,即“围”脾“救”肾。

这里的“围”可以理解为攻的意思,落实到治疗方法上,可以理解为“泻法”。

这里的“救”可以理解为补的意思,落实到治疗方法上,可以理解为“补法”。

 

七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尤为深刻。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地球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人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我们人体呢?

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知否违背呢?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就需要摸护肤品来保养我们的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秋冬养阴”,适当的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感到不会太干燥,就会舒适一些。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处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雨,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气温不升高,空气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结束时,我们谈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所以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的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这样来理解阴阳,理解补阴与补阳的关系,才会有深度。明白了这些,再来想一想,为什么冬天吃火锅后人很暖和,皮肤也很湿润,就很清楚了。因为吃火锅,喝热汤的时候,既补充了人体的阴份,也补充了人体的阳气,阴液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为气,濡养周身。这也就是“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是一种艺术,是道!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就好比是一个太极(人体如太极在《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

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八 失眠该如何治疗

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

如何引阳入阴呢?就需要分析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了。

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患者体内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这样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热的药物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病人体内寒湿较重,阳气入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就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这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指的是什么呢?阳明指的是胃。

太阴指的是什么呢?太阴指的是脾。

《素问·逆调论》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什么胃不和会出现卧不安呢?

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灵枢》卷十之半夏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治疗不寐之良方,功效显著。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谓“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有阳极生阴之气,是引阳入阴最好的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是无法进入厥阴肝的,因为肝火排斥阳气所致,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比较浅,只有清泻肝火之后,人体才能深入熟睡。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长夏季节成熟而枯萎,万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体前枯黄,意喻能将金秋萧杀之气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阳气入阴,所以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为什么受寒后容易咳嗽呢?

内经云:形寒冷饮则伤肺。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形寒伤肺,也就是身体受凉后,容易伤及肺脏。第二:饮冷伤肺,也就是说饮食寒凉,也容易伤肺。

肺就好比地球上的大气层,而心脏就好比太阳。

太阳辐射大量的热量,能使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变得暖和。

在人体,心脏火力旺盛,肺中阳气就会充足,抵抗力就会强,如果心火衰微,肺中阴寒之气就会增加。这样的人,如果再稍稍受凉,患者就会咳嗽。

补充背部阳气,散肺中阴寒,许多咳嗽均可以得到缓解。明白了这些,再想想冬病夏治,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补充体内的阳气,散体内的寒痰。

心脏主火。心火衰微的人,就容易咳嗽,看看年老体弱的人,当心心衰微之后,没有谁不是经常咳嗽气喘的。

前面章节讲到过用服用肉桂粥来补火散寒,温通心脉,这一章讲到过晒太阳、捂暖水保、贴辣椒风湿膏、烤暖气片,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理想通了,方法很多,治疗起来就好办了。

受寒而咳嗽的患者,我也经常建议患者用大蒜四五瓣,拍碎后加上红糖,泡茶喝,效果也很好。曾经治疗因心脏不好,长期咳喘的患者,运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一剂见效,三五剂后,患者心脏舒服多了,咳嗽咳痰也好了很多。

从心入手,不治肺而治肺;从散寒入手,不治咳而治咳!

体内火力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对于凉性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有些人总认为吃水果有好处,却不知很多寒性的水果对人的伤害远远超过对人的补益作用。

十  

小儿经常感冒,流清水鼻涕,咳嗽,服药、打针几乎天天进行,稍稍不注意,仍然又会得病,弄得家长焦头烂额。其实这就好比没安窗纱的房子一样,屋里的蚊子肯定是灭不干净的,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安窗纱。对于小孩而言,就是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从何而来?

卫气!补充卫气,卫气充足了,护表力强了,就不会再反复感冒了。

为什么卫气不足多发生在小儿呢?

小儿如初生之嫩苗,其生长力旺盛,就好像春天一样,万物初生,生机旺盛。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为木火金水,与人体的脏腑相对应,就是肝心肺肾;对应于人,就是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春季属木,小儿也属木。木的特点是调达,春天的树木生机勃勃,小儿也是生机旺盛。

人体肝属木,小儿的肝脏,就如同木中之木,相对于成人而言,功能跟加强盛。故北宋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指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气有余便是火”。

所以小儿经常会出现肝火重,脾虚的病机。

脾虚之后会导致什么呢?

前面进过五行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脾属土。

脾虚之后,则土生金的功能就会减弱,脾虚的直接后果是说肺虚,肺气不足。

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脾虚导致肺气不足,这是典型的“母病及子”。

脾虚之后,除了表现为肺气不足,还会表现为上气不足,患者会感到头昏、气短。

脾主四肢,脾虚之后,还会伴随有四肢乏力。

脾虚导致肺气不足的治疗中,最经典的处方莫过于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益气固表止汗;白术补气健脾,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黄芪配白术,健脾益气,培补中焦,脾虚得补,肺气来源充足,从根本上解决肺气不足。

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散中寓补,补内兼疏。本方出自《丹溪心法》,为历代医家治疗体虚自汗的经典方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其中的主“小儿百病”,正是从小儿的生理特点——脾肺不足而言,黄芪补脾益肺,补小儿虚损,故治疗小儿多种虚损性疾患。张景岳谓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在前面一章,谈到咳嗽的小孩,很多爱活动,稍稍运动之后,大汗淋漓。其实这就是肺气不足,表虚自汗所致,这样的小孩,在治疗选药上,黄芪是必不可少的。

健脾益肺,增强肌表的护卫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