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晓东:专业阅读“六问”

 五千韧月 2025-02-1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01 是先读再做,还是先做再读?

应该先做再读,或者说边做边读。
做,就是有具体的挑战或任务,如上好一堂课,设计一个课程,撰写一篇文章,做一次演讲等。
任务驱动阅读,输出倒逼输入。难以开启专业阅读,根源处是缺乏真实的挑战。先有一个挑战或任务,在书籍中寻找方法,把阅读作为克服挑战和完成任务的方式与途径,这是成人健康的学习方式。
人的大脑天生不喜欢思考。阅读(尤其是专业阅读)是十分烧脑的事,不符合人的本能。如果不是任务驱动而开始阅读,如果不是奖赏刺激而打开一本书,没有多少人能抵抗抖音、小视频、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剧的诱惑。
图片

02 是读经典书,还是读畅销书?

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经典书还是畅销书,只要有助于解决真实的问题,都可以阅读。
只不过,需警惕两种情况。
(1)只读畅销书,止步于畅销书。表面是兴趣或能力的问题,实质是缺乏探究本质的习惯或愿望。如果你不断追问本质,一定会接触到经典书。
(2)迷恋经典书,沉浸在概念理论的世界里,理论学了一大堆,却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
初入职者经验不足,可适当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畅销书,借鉴模仿。入职十多年者需要啃读一些经典书,探究教育、生命、教学本质和规律。
但还有另外的路径,新网师倡导先从经典书开始。攻克经典书后,再读畅销书,就是一种“俯视”的姿态。

03 是依兴趣读,还是按需求读?

很多时候,感兴趣的不一定需求,需求的不一定感兴趣,专业阅读应该按照需求而不是兴趣来选择。
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喜欢文学作品,不喜欢教育学和心理学,但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弥补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短板。
要提高专业水平,就需要有走出阅读“舒适区”、长期啃读的理性认识,需阅读一些平常不喜欢、读起来烧脑的书籍,需要有克服本能、挑战自我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需求什么。极少数人“知道自己知道”,部分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更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然,兴趣和需求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兴趣即需求,需求即兴趣。
图片

04 是一个人读,还是共同体读?

除非有较强的意志力或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很难长期独自啃读。环境影响人,大多数人专业阅读匮乏,主要是缺乏共同体。
对于追求上进的老师来说,如果你遇到一个重视阅读的校长,如果所在学校重视并组织专业阅读,那是你的幸运和福气。
阅读需要三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独自阅读,只能完成第一重与文本的对话,无法完成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质量也就不高。
许多老师加入新网师得到提高,也是因为加入了学习共同体,能够与尺码相同的人一起交流探讨,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05 是读得多好,还是读得深好?

读得透彻比读得数量多更重要。
看看这本,翻翻那本,无暇咀嚼、涵泳、反刍知识,貌似数量多,但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浅学习。
深挖一井,掘井及泉。新网师倡导啃读,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聚焦、沉潜一本经典书,逐段批注,反复阅读,联系实际,力求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其实,在追求读得透彻时,也就逐渐读得多了。常人很难通过只读一本书而完全读懂,书籍之间是彼此启发,相互打通的。读那本书启发读懂这本书,读这本书启发读懂那本书。如果要真正读懂一本经典书,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
比如,我为了读懂《苏菲的世界》,又购买阅读了《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大问题》《哲学的邀请》等书籍。
这也叫主题性阅读,或研究性阅读。

06 评价专业阅读的标准是什么?

实践是检验阅读的标准。一个人仅仅读得书多,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
读书源于解决问题,瞄准解决问题,最终要解决了问题所以,评价专业阅读的标准,不是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哪个层次的问题。
有的人说,我不读书也能解决了问题啊。问题是分层次的,只凭经验能解决低层次问题,但要解决高层次问题,就离不开读书了。
图片

阅读改变人生,专业引领成长。在新教育读书会,我们用阅读点亮教育理想,共同探寻教育的无限可能。如果您也希望通过阅读提升专业能力,收获教学灵感,感受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欢迎加入我们!一起践行专业阅读,让阅读助力教育变革,共创属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扫描下方二维码,与“尺码相同”的教育人共同成长!


作者:郝晓东

编辑:王小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