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22个核心信念

 书香文斋 2025-02-15 发布于新疆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改变外在很困难,但改变内在永远是有可能的。

即使人们不能改变过去发生的创伤事件,但可以改变对创伤事件的感受、看法,改变因创伤事件引起的负面自我评价,从而改变创伤事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外在改变的有限性,以及内在改变的无限性,而且这个内在改变的发生永远是有可能的。

2、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之。

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了全力在为他们的内在渴望负责:学生会努力学习,从而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父母会努力成为一个好父母,从而被他人、被社会认可;教师会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从而被同学和同事欣赏。但是人们又有各自的限制,因此,有些人是用了一种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他们内在被欣赏、被认同、被重视的渴望,但大多数人都是尽力而为的。

3、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人生下来就具备足够的特质资源,拥有了人世间的一切:善良、智慧、美丽、自信、果敢、聪颖、关怀……只是随着我们失败的经历、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和正向回馈,那些特质开始被隐藏,我们渐渐放弃了对自己原本的认识。可是内在特质资源从来没消失过。当你愿意去看见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一直都在。

4、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关注病理的、负面的部分,而是关注健康的、正向积极的部分。

人们带着他们的问题来见咨询师,咨询师需要看到问题背后的人,并看到人身上积极正向的部分,这是治疗需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关注在人们所带来的问题上。

6、“希望”是“改变”的重要前提。

只有人们的内在状态发生改变,才可以缓解或消除外界事件对人们的冲击。内在发生改变的动机在于人们联结到了自己的内在资源,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咨询师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内心深处接纳、欣赏来访者,看到来访者的资源,并协助来访者也能看到自己的资源,从而看到希望。

7、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人们在内在渴望的层面上是相同的,都需要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被重视、有价值、有意义、自由等。不过,人们在满足他们内在渴望的方式上又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诸多矛盾。现实中,人们借着这些矛盾的磨合,学会接纳异己,从而变得越来越完整。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通过帮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模式,使他们感到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9、我们都来源于同一个生命力,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每个人都来源于同一个生命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宇宙能量。每个人的内在都充满着生命力,每个人的外在都在不断彰显这个生命力。不管巨石压顶,还是土壤贫瘠,是种子都要准备发芽、努力生长。人也一样,这就是宇宙能量的明证。

10、多半的人倾向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1、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来访者带着他的“问题”来见咨询师,咨询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外在的事件本身不是问题,来访者应对这个事件的方式以及不走奏效的原因、来访者固着在这个应对方式上的动力、协助来访者改变应对策略等,才是咨询师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12、情绪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会有情绪,而且也能够驾驭情绪。

感受就像一个访客,他来敲你的门,如果你使劲地顶住门不让他进来,他就会用斧头砍坏你的门、霸占你的家,久久不走,你被他折磨得很痛苦。如果你很温和地请他进来,倒杯水给他。本来他想来找茬的,看到你很温和、有礼貌,他也就坐一坐然后走了。情绪需要被接纳,这是人们又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前提。

13、人性本善,人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并与之建立联结,确认自我价值。

人性都是向善的,每个人的内在都拥有面对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资源,只是这些资源被掩盖住了,人们就像坐在满是宝藏的箱子上的乞丐,不知道内在已经如此富足。人们需要看到这个宝藏,并相信每个人都拥有的、完满的、富足的内在,就是人们价值平等的体现。

14、父母常常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现在来说已经是丧失功能的。

做父母的在他们小时候一样经历过求生存的状态,这个状态塑造了他们应对压力的模式。当他们养育下一代的时候,他们会常常重复这些模式,不是因为这些模式适用,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模式更熟悉,即便这些模式已经丧失功能。

15、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改变外在很困难,但改变内在永远是有可能的。

即使人们不能改变过去发生的创伤事件,但可以改变对创伤事件的感受、看法,改变因创伤事件引起的负面自我评价,从而改变创伤事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外在改变的有限性,以及内在改变的无限性,而且这个内在改变的发生永远是有可能的。

16、欣赏并接受昨天可以增加我们管理今天的能力。

如果人们不能接纳自己的过去,那么人们的心理能量就永远倾注在过去,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管理现在。接纳了过去那未满足的一切,人们的心理能量就会从过去收回,专注到当下,就会更好地管理当下。

17、在迈向统整中的一个目标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性的层次、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相遇。

18、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统整。

19、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

20、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

21、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22、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之上。

人与人之间是有角色分工的,父母小孩、老板员工、教师学生等,这些角色分工的确不是平等的:父母会为小孩建立规则,老板会分配员工做不同的工作,老师会要求学生做作业并遵守学校的规则。这些都是角色不平等的体现。但从价值上、从人性的角度,父母小孩、老板员工、教师学生没有谁的价值高与谁,他们之间是平等的,都应该被互相尊重。

图片
图片

 王 华(闻净)

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NLP大学执行师(导师张国维)

催眠及时间线治疗师(导师张国维)

CBT认知行为治疗师(导师郭召良)

国家注册企业管理咨询师

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国家一级劳动关系协调师

中级经济师

中级会计师 

主讲课程

●《压力与情绪管理》★★★

●《NLP高效沟通》

●《管理心理学》

●《教练式管理》

●《管理人员心理疏导技术与潜能激发》

●《心理学在员工激励和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班组EAP:心理疏导 助人与自助》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

●《精力管理》

个案咨询:

焦虑、抑郁、个人成长、压力与情绪管理、职场与职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