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 “少走弯路”十二条规律与技巧

 宝妞 2025-02-1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作者:Ashid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之路,恰似在茫茫文字之海扬帆远航,看似一片广阔,却暗礁丛生、波涛汹涌。每一位踏上这征程的写作者,都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与表达的渴望,期盼能以笔为舟,抵达理想的彼岸。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诸多弯路与歧途常常令写作者迷失方向。但倘若我们能从前辈作家的宝贵经验中汲取养分,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注意事项,便有望在写作中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与进步。

    写作之路,充满挑战与机遇,也布满无数的未知与可能。从众多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中汲取养分,有望在写作的征程中少走弯路,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愿每一位热爱写作的人都能怀揣着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在这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一、扎根生活,挖掘素材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的文字,宛如湘西的潺潺溪流,清澈而又充满生机,这一切皆源于他对生活的深深眷恋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沈从文生长于湘西凤凰古城,那里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旦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老舍先生的创作生涯便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无不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老舍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底层社会,对城市贫民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都了如指掌。

    这启示我们,要想写出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用心感受、观察、倾听,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闲谈,还是大自然的四季更迭,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瞬间,将生活的真实融入到文字之中。

    二、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对书籍的热爱,如同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一般炽热。他的作品充满奇幻的想象、深邃的哲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博尔赫斯精通多种语言,他沉浸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从古希腊神话到中世纪文学,从东方哲学到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无不涉猎。在他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可以看到他对时间、空间、命运等抽象概念的独特诠释。他巧妙地将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深邃哲理的文学世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阅读能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如何构建独特的叙事结构,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位良师益友,能够启发灵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三、明确主题,有的放矢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始终围绕着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寻这一深刻主题。在《局外人》中,他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展现一个荒诞的世界。

    加缪在创作时,心中始终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想要传达的思想。他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融入到作品之中,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对于写作者来说,明确主题是写作的关键。要在写作之前,认真思考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主题明确,文章才能有灵魂,才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四、精心构思,巧妙布局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创作《百年孤独》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构思和布局能力。这部作品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兴衰变迁。

    马尔克斯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神话、民间传说与科学幻想等元素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自由穿梭,人物的命运在不断的轮回中展现出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奈。他通过精心构思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构建起一个宏大而神秘的文学世界,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是写作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写作之前,要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规划,确定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安排情节,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感。一个好的布局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叶圣陶所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五、锤炼语言,简洁生动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情感。

    在《老人与海》中,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刻画出老人饱经沧桑的形象,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的坚韧与顽强。

    语言是写作的基石,锤炼语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力求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和生僻、晦涩的词汇。通过多读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语言技巧,同时多进行写作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老舍所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别人想不出来的,他能想出来,这就是绝活。”

    六、注重细节,以小见大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而著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例如,在《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如他对小狗态度的反复变化、脱大衣和穿大衣的动作等,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又如,在《凡卡》中,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细节描写,如他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对老板一家的恐惧、写信时的动作和心理等,展现了一个九岁小男孩在沙皇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这些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注重细节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其融入到文章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以小见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七、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贾宝玉的叛逆多情、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薛宝钗的端庄稳重、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极其细腻、深入。

    他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描写林黛玉时,曹雪芹通过她的诗词、言行举止,如“葬花吟”“冷月葬花魂”等诗句,以及她对贾宝玉的深情与猜忌,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曹雪芹还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王熙凤与贾琏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注重人物的塑造,赋予人物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让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一旦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事实外,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不可思议,那就是事实的真相。”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其精彩绝伦的悬念设置而吸引了无数读者。在每一个故事中,柯南・道尔都会巧妙地设置悬念,如离奇的案件、神秘的线索、难以捉摸的罪犯等,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谜底。

    例如,在《血字的研究》中,故事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具离奇死亡的尸体,现场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死者身旁却留下了神秘的血字。这个悬念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随着福尔摩斯的调查一步步深入,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这种悬念的设置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我写作,是为了让读者心跳加速,让他们坐立不安。”斯蒂芬・金是一位擅长设置悬念的大师,他的恐怖小说和惊悚小说常常让读者欲罢不能。在《闪灵》中,他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氛围,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个个悬念不断涌现,如酒店里隐藏的秘密、主人公逐渐失控的精神状态等。这些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谜底。

    这告诉我们,在写作中,不管是大作品还是小文章,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期待和好奇,从而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悬念的设置要合理,不能过于突兀,要与文章的主题和情节紧密相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悬念是一种艺术,它能让观众在期待中获得满足。”

    九、运用修辞,增添文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著称。在《春》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段文字,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春天分别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又如,在《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叶、荷花描绘得细腻入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文采。但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自然、贴切,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正如秦牧所说:“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

    十、注重逻辑,条理清晰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议论文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而闻名。他在论述问题时,总是先提出明确的论点,然后通过列举论据、进行论证等方式,逐步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论求知》中,培根开篇就提出“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这一论点,然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和名言警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他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思想。

    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能够使文章更加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在写作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文章,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正如列宁所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十一、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一切初稿都是狗屎。”海明威这句话虽然直白,但却道出修改的重要性。他在创作时,常常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据说,他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曾经修改了三十几遍。他通过不断地修改,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简洁、情节更加紧凑、主题更加深刻。

    “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对作品进行无数次的修改。他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反复琢磨,还对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进行精心的推敲。据说,他为了写好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对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多次修改,力求将她塑造得更加丰满、真实。

    反复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写完初稿后,要认真阅读自己的作品,检查其中的语法错误、逻辑漏洞、语言表达等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修改,如内容、结构、语言等。同时,也可以请他人阅读自己的作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写作也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要经过反复打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十二、保持热情,坚持不懈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村上春树在写作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从早期的作品《且听风吟》到后来的《挪威的森林》《1Q84》等,每一部作品都展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他每天坚持写作,即使遇到灵感枯竭、创作瓶颈等困难,也从不轻易放弃。

    他曾经说过:“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写作四小时,然后跑步十公里。”这种规律的生活和坚持不懈的写作态度,使他能够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告诉我们,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热情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我们才能在写作中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