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 患者周某,女性,55 岁,南昌人,于 2024 年6 月 26 日就诊。 主诉:穿孔手术后腹胀腹痛反复不愈,症状加重数日。 现病史:患者因穿孔行手术治疗,术后三日,腹部异常胀大,遂行二次手术。术后三、四日,腹胀腹痛复作,西医内科保守治疗乏效,症状渐趋严重。多家西医医院会诊建议再次手术,然家属坚拒,转至我诊所求治于中医。 初诊时,见患者胃脘部鼓胀如釜,面色苍白无华;闻其声,痛苦呻吟不止;问其状,诉疼痛难耐,按之痛甚,只能半卧位以稍缓,伴呕恶,饮食难进,大小便已数日不通;切其脉,弦细,观其舌,质暗淡。 既往史:有穿孔手术史,此次为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相关症状。 病因病机分析:《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患者因手术创伤,致血离经脉,瘀积体内,而成瘀血内阻之证。血行瘀滞,则气亦随之阻滞,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虽此非因寒邪,然瘀血阻滞,亦令腑气闭塞不通。其痛在膈下胃脘,乃气血瘀滞之明征。 中医诊断:肠结(瘀血内阻,腑气不通) 治疗法则:行血逐瘀,理气止痛,通腑导滞。 初诊处方:五灵脂 25 克、党参60 克、当归 9 克、川芎 9 克、桃仁 6 克、红花 4.5 克、赤芍 9 克、元胡 9 克、香附9 克、枳壳 6 克。上药加水适量,浸泡 30 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 30 分钟,取汁;复加水煎煮 20 分钟,合并两次煎液,分早晚两次温服,日一剂。 药物分析:方中以党参为君,盖因患者历经两番手术,正气受损,党参味甘性平,能大补元气,健脾益肺,扶正以助祛邪,使攻邪而不伤正。五灵脂为臣,其性温味甘,善入血分,活血散瘀止痛,与党参相辅相成,扶正而兼祛瘀,使瘀血去而正气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共为佐药。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相伍,气血兼顾;桃仁、红花破血逐瘀之力峻猛,助五灵脂消散瘀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且防瘀血化热。 元胡、香附、枳壳为使药,元胡活血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三药合用,令气行则血行,气畅则腑通,诸药共起行血逐瘀、理气止痛、通腑导滞之效。 《灵枢・经脉》云:“手阳明大肠经,其病肠中切痛。” 此症瘀血内阻,气滞不通,故以五灵脂逐瘀,党参扶正,诸药相伍,活血理气,使瘀去气行,腑气通则诸症可缓。 二诊:服药 5 剂后,患者胃脘部胀满稍有减轻,疼痛亦有所缓解,但仍感腹胀,饮食稍有增加,仍有呕恶,大便未通。舌质仍暗淡,脉弦细。此乃瘀血渐化,但腑气尚未完全通畅之象。故于原方基础上加炒大黄 9 克(后下)、厚朴 9 克。《伤寒论》之大黄附子汤、厚朴三物汤等,皆用大黄、厚朴通腑泄浊。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逐瘀通经;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二者相配,可增通腑导滞之功,使腑气通利,瘀血更易排出。 三诊:又服药 5 剂后,患者胃脘部胀满明显减轻,疼痛基本消失,已能正常饮食,大便已通,但仍感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此时瘀血已基本消散,腑气已通,但正气亏虚之象显露。遂调整处方为:党参45 克、黄芪 30 克、五灵脂 15 克白术 15 克、茯苓 15 克、当归 9 克、白芍 9 克、焦四仙各 10克、 炙甘草 6 克。《脾胃论》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此健脾益气养血之方,旨在使正气恢复,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 随访:患者按三诊处方继续服药 10 剂后,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无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饮食、睡眠均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相关症状。 不拘古方,活用参灵中医用药,素来讲究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乃先辈经验结晶,为临床用药重要准则。然于实际诊疗中,若能精准把握病症,灵活化裁,突破常规,或可收获奇效。党参、人参与五灵脂的运用,以上便是典型例证。 以上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周某,术后腹胀腹痛反复,历经西医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彼时,患者胃脘鼓胀,疼痛难忍,饮食难进,二便不通,面色苍白,舌暗脉弦细。此乃瘀血内阻、正气亏虚之象。 依传统认知,人参、党参皆为补气良药,五灵脂具活血散瘀之功,二者属 “十九畏” 范畴,一般避免同用。但在此医案中,患者正气因手术耗损严重,若单纯活血逐瘀,恐更伤正气,致使病情迁延。故大胆以党参为君药,旨在扶正固本,增强机体抗邪能力;配伍五灵脂为臣,借其活血散瘀之力,消散腹中瘀血阻滞。二者相反相畏,却又相辅相成。 辅以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增强逐瘀通滞之效;佐以元胡、香附等理气止痛,使气行则血行。用药数剂后,患者症状渐缓,虽腹胀腹痛减轻,但大便仍未通利。遂于方中加入大黄、厚朴,增强通腑泄浊之力。 后续调整药方,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巩固疗效。经此番治疗,患者身体逐渐康复,随访半年未复发。 此例表明,中医临床不应拘泥于古训,需综合考量患者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在充分权衡利弊基础上,巧妙运用相反相畏药物,或可打破常规束缚,开启治疗新思路,为患者带来生机。正如古人云:“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灵活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与药物配伍,方能在传承中发展,更好地服务病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