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了用民 2025-02-16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复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知镇江府。嘉泰四年(1204年)或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山。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乃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力大略如虎之出穴,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图片

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西周初年,周康王封宜侯封地为。春秋时属吴国,称朱方。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通长江和淮河,彼时成为重要渡口。后楚国灭吴,朱方更名谷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改称丹徒。

京岘山西北有北固山,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雄伟险固,因而名之北固。其北峰伸入江中,后峰、中峰、前峰连绵起伏,前峰怀抱开阔高平之地,《尔雅》丘绝高曰京,古人把前峰一带称之为京,口乃北固山下的江口,因而有京口之称。公元209年,孙权迁都于此,在北固山前峰铸铁瓮城,号称京,通称京口。

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设置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已九百余年。

北固山,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形似半岛,以险峻著称,因三国故事扬名天下。北固山山巅有甘露寺,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刘备招亲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北固山又因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而闻名。

唐代李延寿《南史 萧正义传》记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北固楼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后遭兵火。数次兴废,多只见亭子,故后世北固楼和北固亭并称。

《梁书武帝本纪》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并赞其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写有《登北顾楼》诗,其子萧纲也作《奉和登北固楼》。

六百余年之后,时任镇江知府的辛弃疾登上此楼,写下了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图片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程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祖上为陇西狄道西乡(今甘肃康乐)人,自五世祖辛维始迁居济南历城。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金廷。其祖父辛赞累于族众,无法南迁,遂仕于金廷。犹如此,辛赞厚望其孙与金人决以死战,恢复中原。祖父为孙儿延请名师,辛弃疾天资聪慧,日夜苦读兼习兵法,操练武艺,文治武功兼备。常随祖父望远登高,指画山河,亦曾两抵燕山谛观形势,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之屈辱生活。两次至金都燕京科考,伺而侦查,来日可图。弃疾之名乃祖父所起,祖父崇敬十八岁斩杀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军,希望有一日孙儿在战场上大败金军,沙场扬名,也为求康健,所以起名辛弃疾。怀抱匡扶天下之志、又一身文治武功的辛弃疾,正等待着上天赐予他征战沙场,恢复中原的机会。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意图灭宋,统一江南。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赋役重负,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召集二千义士,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起草文书檄告,参与机密。

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受宋廷领导,配合其军共同作战。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等人受耿京之命奉表南归,一行人在建康受到宋高宗接见,高宗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其带回朝廷的旨意。此时,耿京起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降了金廷。辛弃疾等人回程行至海州,闻讯,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袭金营,其时张安国正酣饮,出其不备将其抓获,于五万敌军中携其身,摆脱追兵,疾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处决。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孤军深入,取敌首级的气魄让人思及霍去病,就此一战,辛弃疾名重一时。晚岁时辛弃疾与友戏谈功业,忆及少年时壮举,这样写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众人以为,或辛弃疾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抱负,为国雪耻,南宋朝廷恐怕要让众人和辛弃疾失望了。

宋高宗以归正人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南宋朝廷懦弱无能,人人自保,辛弃疾归正人也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宋孝宗即位,主战派第一次北伐,后主将间嫉功害能,导致大败,签订隆兴和议。此时主和派占了上风。辛弃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客观分析宋金形势,提出周详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之法。后又向右丞相上《九议》,再述其抗金方略。这些皆石沉大海,整个朝廷似乎满足于偏安的现状,此情势亦沉重地打击了辛弃疾炙热的赤子之心。

自乾道四年(1168年)始,辛弃疾历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赖文政的茶商军后,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又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封疆大吏的荣光亦非辛弃疾内心所往,他日夜所思是驰骋疆场,恢复中原。

后辛弃疾在地方大胆整饬革新,创办飞虎军,妨害权贵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去所有职务。

辛弃疾归隐上饶,人生在勤,当以力为先,因此为庄园取名稼轩,从此自号稼轩,开始中年之后的闲居生活。

绍熙三年(1192年)至五年(1194),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弹劾罢官。辛弃疾回到上饶,在瓢泉过着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直至嘉泰三年(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起復,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知镇江府。很快辛弃疾就知道了自己不过是主战派装点之门面,所谓主战派亦打不赢此战,此生恢复中原怕是无望了。此时对朝廷失望至极的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自北固亭远望长江,眺望中原,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哪里可以眺望中原故土?眼之所及北固楼的壮丽山河。千古兴亡之事悠悠不尽,有如这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奔流不息。遥想当年,年少英明的孙权统帅千军万马,割据江南,战事不休。天下英雄谁堪作其敌手?只有曹操和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般。

辛弃疾上半阙借用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言,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见吴军战船,军容整肃,慨然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借用了此言。

镇江,即京口,曾是孙权英雄用武之地,建立功业之地,而辛弃疾自己一生空有抱负,却壮志难酬,一身武功将才,无处施展,报国无门,中原无望,抱恨终生。

辛弃疾多次登临北固山,开禧元年又写下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依旧,割据江东的孙仲谋,已无处可寻。吴宫的舞榭歌台,英雄的霸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余晖中的草树,寻常百姓的街巷,人说寄奴曾住。遥想当年,指挥金戈战马的军队,气吞骄虏凶猛如虎。

元嘉帝鲁莽轻率,欲建立不世功勋,却落得仓皇逃奔,北望追兵苍茫叹息。犹记得,四十三年前,我于烽火弥漫的扬州路厮杀战斗。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谁人识得,唯神鸦叫鸣应和着社鼓热闹,日常如斯。有谁惦念,廉颇将军老矣,身体康健如故否?

身在北固亭,北望江山,不由得思及孙仲谋的功业,千古英雄,霸业风流;又忆寄奴率军气吞山河如虎。而元嘉帝鲁莽轻率,只落得仓皇北顾。韩侂胄冒进轻敌,未做充分准备,不可草率从事,辛弃疾心忧朝廷,却气郁难耐,谁会听他廉颇老矣的建言,此生恢复中原无望矣,辛弃疾空怀抱负武功,无处施展,心潮澎湃,无法释怀。

此时的辛弃疾和写《登高》的杜甫心境上有点像,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一日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凭高远眺,天高风急猿声凄鸣,渚清沙白鸟儿回旋。落叶萧萧堕下,长江滚滚而来,皆无边际。万里悲秋,常自漂泊为客,残弱多病,独自登上高台。国事艰难我亦艰难,深恨残躯多病鬓发日蒼,困顿潦倒病后停杯,暗自伤怀。

五十六岁的杜甫,自知病弱残躯,生活困顿无依,漂泊不尽的西南,回不去的故土,老杜深感此生无望了,老而衰朽,生命在消逝,此生恐怕回不去我的故土,此生恐怕就如此了,再做不了我此生想做的许多事了。我的憾事隐恨愁绪如同那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无有绝期,无法介怀。

二岁半后,大历五年(770年)的春,杜甫带着无数憾事隐恨愁绪,离开了无限眷恋的人生。

写北固亭二首之后两岁余,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故,也带着许多无法实现的抱负,中原无望的憾事结束了此生。

此生,会有许多憾事、隐恨、惆怅愁绪,且无法释怀,也许,这才是真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