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实录

 liubaoliang 2011-12-0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实录
授课者:江苏省常熟中学 周志强
授课地点:上海市市东中学
授课时间:2009年12月5日
授课年级:高二
师:我们在课前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诗与画相配的传统,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请大家构思一下,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配上一幅画,大家会画什么?想想看。可以交流一下。
一生:我觉得可以画座山,……然后,画座亭子,……还要画个人。
师:画谁呢?
生:辛弃疾。
师:你准备画怎样的辛弃疾?
一生:要忧伤。
一生:惆怅。
师:嗯,是惆怅的神态。画面上如何表现?
一生:站在亭子上面往远处望吧。
一生:我认为辛弃疾应该在亭子里面,遥望着远方,手拍着栏杆。
师:哦,还要拍栏杆。因为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
生:《把栏杆拍遍》。
师:对。“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他在拍栏杆的同时,还会怎么样?
生:他会叹息。
师:很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一落笔的语气,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有叹息的意味在里面?(生点头)那么,词人是仰着头叹息,还是低着头叹息?
生:应该是低着头叹息。哦,不是,是仰着头叹息。
师:仰天长叹和低头叹息哪个更能体现辛弃疾的形象呢?
一生:辛弃疾好歹也是一代名将嘛,还是有一种气势在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仰头叹息好。
师:说得好不好?(生鼓掌)就词本身而言,它有没有一种气势?(生点头)如果垂头叹息的话,就少了一股英雄之气了。对吗?
生:(齐声)对。
师:这幅画中主体应该是词人的形象。也就是说,这首词的核心形象就是辛弃疾仰天长叹的自我形象。
(板书)核心形象:词人自我——仰天长叹
师:(给出《永遇乐》的词意画)大家觉得这幅画符不符合大家的意见?(众点头)请位同学来给这幅画配上画外音。(生沉思)大家知道怎么配画外音吗?(生小声说:“心声”)对。要把他的心声读出来。那么他的心声是什么呢?
生:就是这首词。
师:请你来把这首词读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生:胡毅炜。
师:那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还是胡毅炜吗?
生:不是,我是辛弃疾。
师:你是什么身份?
生:我是一个爱国词人,也是一个爱国名将。我想报效祖国,可是无路请缨。
师:你有官职吗?
生:有。
师:什么官职呢?书上有没有给我们?(生翻书,小声说镇江知府)是镇江知府。你是不是一直以来做镇江知府?
生:不是,我的官一直被调来调去的。
师:哦,你一直被调动,调动了很多次。一直以来,你还没有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把你调走了。对吧?(生点头:对。)而且最近的20年的时间里,你都被……
生:闲置。
师:对啊。这时候,为什么请你做镇江知府了呢?
生:因为我主战。
师:嗯,当权者韩侂胄要北伐了,是不是?你一心想要收复中原,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一机会,六十五岁的辛弃疾,一生谋求收复中原,此时此刻他任镇江知府,他离自己平生的愿望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过,你说是不是?(生点头)那么请你来朗诵这首词。(生朗诵)
师:他读得好不好?(生齐声说好)如果他能这首词读得更深入一点的话,会读得更好。把感情投入得更准确,更到位。下面我们齐读上阕,来看一看辛弃疾在叹些什么?开始。(生齐读)
师:辛弃疾在叹什么呢?陈梦央,找到了吗?
生:英雄无觅。
师:同意吗?(生点头)找找看,这部分叹息意味最浓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要抓词语。“风流”什么意思?
生:孙权等人的英雄业绩。
师:意味最浓的是“风流”还是“总被”?
生:“总被”。
师:对,你简单说说,关于“总被”。
生:就是他们的英雄业绩都经不起时间的淘洗。
师:我注意到你说的是“他们”,他们就不仅仅指孙权,那孙权就是英雄的一个代表。很多人建立了英雄业绩,但是我已经找不到了。那么这个“总被”中表达了世事沧桑的感叹。在上阕当中,最具有气势的是哪几句?
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好句子要好好品读。你觉得这样的语言为什么有气势呢?
生:首先呢,是“想当年”这三个字就很有感觉。回想当年的战绩,但是,多次被调职,怀才不遇,很忧伤。
师:我发现你在说的时候已经不再说刘裕,而是说辛弃疾自己了。你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因为这是一首怀古诗。
师:怀古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是借古讽今。用古事就是为了委婉曲折地……
生:劝谏现在的君王。
师:表达自己的……。
生:志向。
师:很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势非常足,我将之换成“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如虎”又将如何?
一生(恍然):“金戈铁马”中的“金”和“铁”是非常的坚硬,表现出他的决心非常的坚强。
师:“金戈铁马”是指决心的,还是指部队的?
生:是指部队的。
师: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借代。
师:“金戈铁马”用来借代整支军队,表现出军队的什么特点?
生:坚不可摧。
师:(点头)坚不可摧,锐不可当。请坐。“千军万马”仅仅从数量上讲。但“金戈铁马”告诉我们的这是精锐部队。那么,这样一支军队的统帅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才能出众。
师:刘裕在京口干了怎样的事情?
生:率兵北伐。
师: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对,北伐成功了。率军北伐,收复中原是辛弃疾一生的梦。你觉得这句“金戈铁马”仅仅是赞颂刘裕的吗?
生:不是的,还是指辛弃疾自己的抱负。
师:很好,一起把上阕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再看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和前面写刘裕的有联系吗?怎样的联系?(生沉思,师点拨)刘义隆干什么了?也是北伐,他想要封狼居胥……王晓东,你说。
生:有。讽刺了刘义隆。他好大喜功,他失败了,他想要警戒自己。
师:他会警戒谁?
生:警戒主帅。
师:对。他警戒当权者韩侂胄。请坐,王晓东同学很好,他总是注意用借古讽今的思路在解读。我们要想,辛弃疾为什么要写“元嘉草草”,他是在忧,对不对?那么,“赢得仓皇北顾”和“气吞万里如虎”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关系。
师:如果说刘裕代表的是开疆辟土,收复河山的统治者;那么,刘义隆所代表的是什么?(生思考)“赢得仓皇北顾”,特别像现实中的什么?
一生:我觉得辛弃疾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地进军。要有充足的准备再去攻打敌人,否则可能会落败。
师:对。刚才我们说词人先是叹息“英雄无觅”,然后是忧韩侂胄会草草北伐。(板书:忧未来)除此之外,你们觉得这句话的语气也是一种叹息?“赢得仓皇北顾”像不像南宋的统治者?
生:不像。
师:哦,这主要是我们的同学对背景不是最了解。大家知道,1162年辛弃疾南归,1163年张浚北伐,隆兴张浚北伐失败,从此,主战派失势,主和派得势。一味苟和的情况日甚一日,岂非“赢得仓皇北顾”吗?(生点头)所以在这里还可是咏近事。(板书:咏近事)张浚北伐失败对辛弃疾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从此,他就没有好日子了。你想,一个人登高望远,能不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吗?除了联系到古代,他总会联系到自己的身世,以抒发感慨。(众生点头)请一起再读后面的文字。(生齐读)
师:这也是一叹,叹“可堪回首”,“可堪”就是不堪。那么,“回首”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回顾往事”。
师:他回顾的内容是什么?
生:就是前面的“烽火扬州路”。
师:书上解释说,“烽火扬州路”是辛弃疾在回忆往日火热的抗金生活。是不是?那你觉得“火热的抗金生活”是“不堪回首”的吗?(生摇头)请坐。
一生:我觉得是后面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师:“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现实还是过去的?
生:过去的事。
师:老师告诉大家,佛狸祠在瓜步山,是在北固亭隔江对望所能看到的景象。
生:那就是现在的事。
师:那现在的事的话,能够用回首来讲吗?请大家再读一遍,思考一下,“不堪回首”的到底是什么?(生齐读)
师:哪里能够承受这样的回忆啊!不能回首的是什么?
生:四十三年。
师:对啊。四十三年是不堪回忆的。也就是说,从四十三年前一步一步走到如今是不堪回首的。是不是?(众点头)
师:上课前看到大家一个问题,“一片神鸦社鼓”到底是指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先问大家:你们的父辈是上海人吗?(有些学生摇头)
师:你们的祖辈是上海人吗?(绝大多数同学摇头说,不是的。)
师:那你们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吗?(生齐声说,是的)
师:不管你们的祖辈还是父辈是不是上海人,我们呆在上海我们就是上海人。同学们想想看,苟安的现状一日一日维持下去,那里的老百姓会不会承认这个现实?(生齐声说,会。)师:对啊,老百姓会想,这就是现实啊,我们的疆域本来就是这样的,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现在来想想,“四十三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二十年是一代,那么,“四十三年”是几代?
生:两代。
师:两代,就是我们的祖辈。如果说瓜步山下仍属于南宋,那么,那里的百姓会不会觉得我们的疆土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么,生活在金统治下的汉族人呢?会不会也想,我们的统治者就是金人呢?(生点头,称是)既然如此,我们就会发现,前后文有一个对比,四十三年前,北方的汉族人为什么会抗金呢?
一生:四十三年前,抗金是因为金兵进犯。
师:对。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南侵,结果在瓜步山下被杀。北方的汉族人民就纷纷起来反抗金人的统治。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起义的。那时候,抗金形势好不好?(生齐说,好)收复中原的形势好不好?(生齐说,好)那么如今呢?(生齐声,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是南宋统治者要苟安南方造成的。
师:对。是苟安的政策决定了现在的状况。所以是不堪回首。刚才我们说的是收复中原的形势不堪回首,想想辛弃疾呢?是不是不堪回首的?四十三年之中,辛弃疾只能看着苟安的现状日甚一日,他很无奈,他只能做的只是登上“落日楼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这样吗?四十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它可以将一个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头发花白,牙齿脱落,暮气沉沉的老人,它能够将你的满腔的激情消磨殆尽,甚至化作坚冰。何况,这个四十三年,还不是一般的四十三年,那是饱受打击,屡被废弃的四十三年!同学们,我们还记得辛弃疾的《丑奴儿》吗?怎么背?
(师生齐背)“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辛弃疾内心的痛苦有多深?同学们有体会吗?(生点头)四十三年那是多少个日月?五百多个月份,一万五千六百多天,辛弃疾就在这样的失望与希望中煎熬,你们说,他的痛苦有多深!是不是不堪回首?是不堪回首啊!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那么同学们想想,四十三年中,变化的难道仅仅是形势的变化?还有什么变化了?
生:他自己。
师:对,他叹息自己变化了。往事不堪回首,身为镇江知府的他,登临这京口北固亭,遥望昔日孙权、刘裕曾经建功立业的地方,踌躇满志,但是,他还有机会吗?他心里很清楚。“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是反问,还是一般性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反问。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这问题的结果了。但是他还是故意问一遍,因为辛弃疾这时候已经年事已高,已经无力再去做与抗战有关的事情了……
师:他认为自己有没有能力?
生:他认为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了。哦,不,他认为自己是可以的。
师:谁认为他力不从心了?
生:朝廷已经不重用他了。
师:对。朝廷任用他的目的是看中了他主战派元老的身份,把他作为主战派的一个招牌。是不是?用反问表现的是什么?有没有人来问?
生:没有人。
师:肯定没有人。辛弃疾有没有这个机会?
生:没有机会。
师:请坐。非常好。同学们,有补充吗?有没有同学赞成是一般的诘问?是不是也有道理?
生:他确实非常想去抗战,但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一定能赢。也就是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收复失地……
师:你觉得辛弃疾对自己的才能没有足够的自信吗?
生:有。
师:有自信的。但是,他对谁没有自信呢?
生:朝廷,对韩侂胄。
师:对。韩侂胄是不是草率的?(生齐说,是)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等待了四十三年的机会终于放到了你面前,你要不要抓?抓住啊。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现在已经不会有人来问,来请我了”,那么,朝廷当权者看了,还会请他出山吗?当然不会。还有,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两年之后他就去世了。这是他人生的最后的机会,你觉得他会放弃吗?(生齐答,不会。)不会放弃。感情上不能接受,理智上呢?韩侂胄是一个草率之人,北伐大计让这样的人去承担,辛弃疾没有信心,他觉得只有自己参加北伐才可以吧?一片忠诚,化做一声低低的询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能期待吗?同学们可以体会吗?(众点头)下面齐读下阕。
(生齐读)
师:我们看一下,一共有几叹?四次。词人登上北固亭,仰天长叹,连叹四声,哪一声最为悲呢?
生:最后一声。
师:很对。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首词?(生推荐庄柠菅)请庄柠菅。
(庄柠菅读)大家鼓掌。
师:非常浑厚,非常有磁性的男中音,把辛弃疾的那种感触读出来了,我觉得非常好。这首词一开始通过叹“英雄无觅”表现了词人的抱负与杰出的才能,而后面主要是写他的忧虑。因为有了抱负,就有了一股雄豪之气;而忧,又让我们感到他在深深叹息。所以,整首词它的风格我给大家一个词来概括——“沉雄悲慨” 。
(板书“沉雄悲慨”,又示范背诵一遍。)
师:(总结)想,最绝望的诗就是最美的诗。辛弃疾比爱国诗人陆游早去世三年,陆游有一首绝笔诗,记得吗?
(师生深情吟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师:我想,辛弃疾去世的时候,或许也有这样悲愤的心情。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什么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断?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仁人志士在执著奋斗,他们有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读这首词,如果我们的情感为辛弃疾所打动,能够继承这样的情感,那将是莫大的幸事!
师:(给出投影)余光中先生称赞盛唐诗人李白:“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也胡诌几句说南宋末造的辛弃疾:“酒入愁肠,七分化作剑光,梦中叱咤醉沙场。剩下的三分,染白了髭须,断鸿声看夕阳。”(众掌声)
师:课后还有一个思考题。题目是:“人道寄奴曾住”,称颂人家英雄业绩,一般总是用尊称为好。如称其为“宋武”,这里却用刘裕的小名“寄奴”,你觉得好不好?那么,下文的“佛狸”又如何呢?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