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泉宫昭灵大帝、法主仙妃历史典故。

 莆仙小郑 2025-02-18 发布于广东

       圣泉宫在县南七里,供奉法主仙妃、昭灵大帝等神明。这两位被乡民们尊为昭灵大帝、法主仙妃的神明,不仅是两位解救干旱、守护农田的神祇,更是在农业时代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在农忙时节,水利灌溉是农民们最为关切的问题,而法主仙妃与昭灵大帝正是通过带领乡民们挖掘水渠、引水灌溉农田,从而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代《仙溪志》卷三祠庙条:“昭灵显佑真君行祠,在县南五里,祀昭灵大帝,熙宁十年以旱祷致雨护饷有功,封保禧真人。绍兴三年赐昭灵庙额,寻加封妙应普佑灵济。相传真君谓之张赵,俗称正一天师妙观大帝,里人传真君化现身凿井得泉,虽遇旱岁不涸,灌田万亩,民利之,号其泉曰圣泉,井曰龙井,因立祠焉。岁旱祷必雨。

       又按明代《兴化府志》五十六卷记载;圣泉宫,在孝仁里郑宅,相传唐时有法主聖妃,以铁鞭引泉,從地中行,灌田千餘畆,号曰:圣泉。 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县人来此请水有验。    

         据道教科仪本记载:昭灵祠祀昭灵大帝,圣泉宫祀法主仙妃,后来两庙合并成一殿,称圣泉宫昭灵祠,到了明代称圣泉宫祖殿,香火旺盛。法主仙妃神灵显赫,还有分灵到莆田、泉州、三明、漳州等地。

       相传,法主仙妃(许七娘)和昭灵大帝(张赵胡)为师兄妹(小说《平闽十八洞》里面被演义成夫妻),在闾山相识,是闾山老母的徒弟,共同学法。五年艺满,两人拜别师傅下山,云游天下,为民救苦解难。唐昭宗乾宁二年,他们两人到仙游赖店先是向罗峰傅家乞地定居,但是傅家不允。于是两人到巩桥郑家乞地,郑家好客慨然与之,并让出一房屋给他们定居。从此二人定居巩桥,终日上山采药,治病救人。乾宁三年,莆仙瘟疫肆虐,仙妃建坛作法祛邪。并施符水、药丸、青草药,救济万民。乾宁四年,久旱不雨,巩桥一带赤地万倾,百姓叫苦连天。为解决民众遭受旱灾之苦,许仙妃与张赵胡二人演法,以铁鞭插地,地泉涌瀑,又开渠筑坝,水到渠成,灌溉七个村万亩良田,万民得益,诚为圣泉,圣泉村也因此得名。

       后来,他们两人分别仙逝,为纪念仙妃、大帝造福百姓的光辉事绩,郑宅村民兴建圣泉宫奉祀,绍兴三年赐昭灵庙额,故称昭灵祖殿、圣泉祖殿。明万历四十年,神宗御赐“水为救民”宸翰一幅以褒封其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