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第七讲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这个下,大部分医家都认为指的是下焦,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病机理论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本篇所阐述的是六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胜复的规律,以及六气运行所致疾病的病症诊断以及治疗用药方向等等。所以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是对应着六气主气逆行而上的方式而去行文的。 而这第七、第八条对应着在泉之气与司天之气由下而上的顺序而记录的。所以这里的皆属于下,不是指下焦,而是在指在泉之气。还是要强调一下,中医是宏观医学,我们多方辨证之时,要统筹全局整体的去观察,才能做到思外揣内,无论是临床临证,还是读书之时,都应该如此。 这一篇本就该在讲述六气司天在泉的内容,怎么会跳脱出来,忽然给你讲起了五行五脏三焦呢。 何为在泉之气呢? 简单来说,中医把一年的气候总结并划分了六等分,称为初之气、二气,等等,到终之气。这个顺序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气候如何变化,一年当中的阴阳更迭寒暑交替是永远不变的,称之为主气。 但每年气候属性不同,比如有时春季过于干燥,有时春季雨水又偏多。每年的季节气候都不同,那这便是称之为客气,也是影响季节气候的主要因素。这六个客气当中,三之气的客气,主导上半年气候,称之为司天之气。终之气的客气主导下半年气候称之为在泉之气。 所以,在泉之气不断流转,六气也有可能作为在泉之气出现,这个逻辑搞明白了,我们再回头过来看这句话原文。 诸厥固泄的厥证是指的是患者突然性的运到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这一类病症。而导致厥证出现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刚好六种厥证。分别是: # 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动而成风的薄厥、 # 阴竭阳脱,热入心脉,身热肢冷的热厥、 # 气逆于上,不省人事,脉来洪盛,或脉来燥急如喘的暴厥、 # 脾虚痰生,痰迷心窍,唇青身冷的尸厥、 # 内燥销铄津液,或感受暑燥之邪煎迫阴血气机逆乱的煎厥、 # 肾精暴脱,阳衰精竭,真气不固而致寒厥。 这六厥的顺序分别对应着: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脾土、阳明燥金、以及,太阴寒水。所以,厥证并不是牵强附会的认为就一定是下焦所导致的。 后世之人所整理出的痰厥、食厥、气厥、血厥,哪一个和下焦和肾有直接关系呢? 《至真要大论》篇,前文讲了,厥阴在泉,太阴在泉,等不同在泉的寸口脉象,以及不同在泉之年这里的常见病症,以及常用药,结合这一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这里的厥证讲述的是不同的在泉之气当令之年,出现厥证的常见病症。 本来厥证的出现就是各种气逆所致。在大学教材《中医内科学》里也完整的论述了肝心脾肺肾五脏所导致的各种厥证。绝非只有下焦厥证。 而后文的固泄也是如此, & 固为二便不通,泄为二便泄而不止。 固的便秘,就有:气秘、虚秘、寒秘、实秘、热秘等等。 而小便不通的癃闭,也有:湿热、气结、血瘀、中气亏虚、肾阳亏虚等等情况。 & 泄泻有:寒湿、心阳不振、湿热壅滞、外感暑湿、肝气乘脾、命门火衰等,各种原因。 所以我们发现,厥、固、泄三大类病症,他的常见原因根本就不是下焦肝肾所导致的。而是五脏气机变化皆会出现。所以,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的含义,是与《至真要大论》篇,前几段内容密切相关,交相呼应的。 这里所讲的是,当患者出现厥证,二便不通,二便泄而不止之时,病症原因与当年在泉之气有直接关系。辨证维度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人之脏腑之上,而是考虑到气候、物候的异常变化对于人本身产生的影响。这才是宏观辨证,这才是辨证思维。 如若,依据白话文就解释为下焦,也太过于片面了吧。 明天视频我们讲第八条“诸萎喘呕,皆属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