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教程(286--290)

 zqbxi 2025-02-18 发布于江西

286课

     部首汉字:彳相当重要,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没有彳字,但显然“彳”是由“行”字分化而来,所以从“行”字的字形来说,看图:

(从“行”到“彳”)

在甲骨文中,“行”字“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所谓的“行”是象形字,就是人行走的道路的象形,人们描绘出来十字路口的情形,就成了“行”字,如图:

(十字路口)

古代跟“行”相关的字,或者省去左半写成“亍(chù)”,或者省去右半写成“彳”,写成“彳”。在甲骨文、金文里,彳旁与辵、止、走、行旁常常相通,在作义符时,放在左、放在右区别不大,后世逐渐固定到了左侧。就是今天要讲的“彳”部部首汉字,其详情如下:

彳。有两个读音:(一)ch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三属者:上为股、中为胫、下为足也。单举胫者、举中以该上下也。胫动而股与足随之。”单以小腿来说明,是因为小腿动,必然带动大腿和脚的行动。

(胫三属相连)

问题来了,许慎认为“彳”是象形字,象形的是人的大腿、小腿、脚三部分相连接的样子。依照上面我们对字形的分析,许慎的这个解说与“行”字的字开发展史不符合,实际上“彳”是行字的左半部分,表示与道路或行走相关的意义。也就是说,它的确是象形字,但许慎的解释却并不准确。因为它是行的一半,不过,不论是哪种象形,它的本义是小步行走或慢步行走,这个本义没有争议。

在本义解析方面,又因为彳、亍常常连在一起解释,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行部》:“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左脚走这一步叫彳,右脚走的一步叫亍,这实际上是割裂字义的相当然,了解就可以了。

“彳”字在现代汉语里作为部首,比人部附形部首“亻”多了一“丿”(撇),所以称为双立人旁或者双人旁。“彳”部的部中汉字大多与道路或行走有关系,比如“径、往、循、徐”等。

实际上,在典籍应用中,很少有“彳”字单用的,比如张衡的《舞赋》:“蹇兮宕往,彳兮中辄。”用以形容跳舞者的动作乍往乍还,舞姿曼妙。

(汉画像砖中的舞姿)

大部分情况下“彳亍”连用,组成专用词,指慢步行走;徘徊。比如明代李贽《观涨》诗有:“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用彳亍形容自己在渡口前犹疑不定、徘徊许久才上船的状态(因为天在下雨,河在涨水)。又比如潘岳《射雉赋》:“彳亍中辍,馥焉中镝。”用的也是这个意思,描摹射雉猎人蹑手蹑脚的动作(动作不敢大)。

(二)fú。这个读音出自《集韵》。足下齐。《集韵·烛韵》:“彳,足下齐。”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亦不常用,了解即可。

彳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彳字的小篆写法)

“彳亍”在现代汉语里经常见到,美国尼克松的《1999年:不战而胜》(王观声等译):“1972年北京大部分人彳亍而行,如今他们骑自行车,有些人还有汽车。”又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雨巷》诗意)

因为这首诗的流行度很高,于是“彳亍”成了较为常见的生僻词。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可以准确理解这个词了。

287课

德。读d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德,升也。从彳,㥁(dé)声。”形声字,本义是升,登。这跟现在的常用义“道德、品德”不同,要十分注意。

因为“㥁”实际上就是古德字,而这里成了德的声符,所以也说说“德”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字源》中所列的字形发展)

甲骨文里,德从彳,直声(就是目上一竖,古“直”字。其实古“德”字结合后来的字义,有点会意的意思,眼中只有直道,可不就是有“德”,再有,直着向前走,用力于始终如一的目标,可不就是德。)到金文中竖上又加了一点,强调目标点,点又渐渐演变为一横,强调终点线。后来又在直下加了一个“心”字。德遂以“㥁”为声。㥁字从直从心,也就是古“德”字。

但后来德字本义之外最常用的意义是道德,品行、节操。《篇海类编·人事类·彳部》:“德,德行。”比如《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颍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君子要增进美德、营修功业。又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范武子之德何如?”其实就是(子木向赵文子询问说:)“范武子的德行怎么样?”

此外,德字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指有道德的贤明之人。《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孔传》:“惟有道者则佑之。”皇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的人。《周礼·夏官·司士》:“以德诏爵。”郑玄注称:“德谓贤者。”到唐代柳宗元《天对》也说:“惟德登帝。”

(2)恩惠;恩德。《玉篇·彳部》:“德,惠也。”比如《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大国畏惧他的威力,小国怀念他的恩德。指小国怀念周文王的恩德。

(周文王塑像)

又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行全国,到处立碑,刻石记颂秦王朝的功德。

(秦泰山碑拓本)

(3)感恩;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楚共王说:)“那么感激我吗?”又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因为有功劳而受赏,臣子不用感激君主。

(4)德政;善教。《吕氏春秋·孟春纪》:“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命令相国宣布德政(教化),发布禁令,实行褒奖,瞻济不足,一直施及所有百姓。

(5)客观规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指上古的君上,在天下是无为的,只不过是合乎客观规律罢了。

(6)性质;属性。《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郭象注:“夫民之德,小异而大同。”那人民有永恒的本性:织布来穿衣,种田来吃饭,这是他们共同的属性。

(耕织生活)

(7)心意。比如:一心一意。《书·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商纣有亿兆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拨乱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后来,“同心同德”发展成为成语,指心意统一,信念一致。”德“就是心意、想法的意思。

(8)五行说指四季的旺气。《古今韵会举要·职韵》:“德,《增韵》四时之旺气。”《淮南子·天文》:“日冬至,德气为土。”又:“德已去矣。”我们讲篆刻时,秦汉印一节曾多次提到过秦有水德汉有土德、火德的说法,指的就是这里的四季的旺气。

(9)始生;事物的开始。《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万物得到“一”而生成,这就叫做(德)始生。《淮南子·天文》:“日冬至,则北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高诱注称:“德,始生也。”冬至这一天,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萌生,所以称冬至为德。实际上,在地理学意义上,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但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从这一天开始,白天渐渐变长,直到夏至日再次回归,实际上,夏至日也称为德,只不过是阴之德,周而复始,永不止歇。

(冬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10)凤凰头上的花纹。《山海经·南山经》里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在传说中,凤凰是人间所有美德的化身,如图:

(传说中集美德一身的凤凰)

(12)国名,德国,在欧州。


(13)星名,《史记·孝武本纪》:“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

(14)德还是黄河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此外,德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德还分别通“直、植、得”等字,各取所通字字义,不再一一细说。

德的小篆写法如图:

(德的小篆写法)

288课

徑(径)。读音有两个:(一)jì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步道也。从彳巠声。”形声字。关于声部“坙”的理解,文字界有争论。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是水脉,郭沫若等认为是织机上的纵线。这个争论现在一般以郭沫若的论断为准。坙字在金文时候已经出现,一般认为是“经”的古文写法。如图:

(古文坙和《说文》的径)

径的本义是小路。关于这一点,文字学家们意见比较统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大路。”徐锴的《说文系传》:“小道不容车,故曰步道。”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意见统一,就是过不去车的小路叫径。

(小径)

《玉篇·彳部》:“彳,小路也。”比如《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不走小道(说明澹台灭明的品行端正)。又比如《史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就是有条大蛇挡在小路的中间。这是汉高祖斩蛇起事的传说。

(汉高祖斩蛇像)

径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走小路;走近路。《广雅·释诂二》:“径,邪也。”比如《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路非常平坦,可是人们还是喜欢走(崎岖)小路。又比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司马贞《史记索隐》:“言酒后放徒,夜径行泽中,不敢由正路,且从而求疾也。”实际是逃亡路中,选择行经大泽。再比如《礼记·祭义》:“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郑玄注称:“径,步邪趋疾也。”每抬一次脚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走路的时候选择走大道而不走邪径。这里的径,是邪路的意思。后来,“道而不径”发展成为成语,指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比喻立身行事要走正道,不走邪路。

(2)泛指道路。比如《楚辞·招魂》(宋玉或屈原):“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称:“径,路也。”江边被兰草铺满,何处是路看不清楚。

(3)迹。《广雅·释诂三》:“径,迹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4)行。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杜预注称:“径,犹行也。”以前赵衰用壶盛饮料并携带了食物与您同行,饿了也不去吃它。当时的晋文公还在流亡路上。

(流亡中的晋文公)

(5)疾速、快捷。比如《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杨倞注:“径,捷速也。”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尊循礼义更快捷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

(6)直径。《周髀算经》卷上:“此夏至日道之径也。”赵婴注称:“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就是圆的直径。直径指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如图:

(直径与半径)

(7)长。《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又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马街)东西抵山,共径十五里,南抵山,北逾江,共径一百三十里,平坞之最遥者也。”都用这个意思。

(8)径直;直截了当。《集韵·径韵》:“径,直也。”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彳部》:“径,戴氏侗曰:'小道径达,故因之为径直之义。’”小路可以直接到达,所以有径直的意思。比如屈原《楚辞·远游》:“阳杲(音gǎo)杲其未光兮,淩天地以径度。”洪兴祖《楚辞补注》:“径,直也。”曙光初露天未大亮,越过天池径直朝前。又比如《汉书·枚乘传》:“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颜师古注:“径,直也。”用石来称用丈来量,径直简便而又少有差错。这个意义跟第一项意义有引申关系。如图:

(那小孩径直跨过了护栏)

那个小孩子径直跨过了护栏(抄了近道,过马路也直截了当)。

(9)用作副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即”。比如李白《月下独酌》其三:“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再比如苏东坡《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三杯卯酒人径醉。”都是用的这个用法。

(王子武《月下独酌图》)

(二)jī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两个:(1)取道;经过。《集韵·青韵》:“径,行过也。”比如《战国策·秦策五》:“燕者必径于赵”从秦国到燕国必然经过赵国。再比如《汉书·张骞传》:“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张骞从匈奴经过。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2)南北为径。比如张衡《西京赋》:“于是量径轮,考广袤。”李善注引薛综曰:“南北为径。”

径的小篆写法如图:

(径的小篆写法)

289课

“復”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列为“复”,而“复”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而且,在《说文解字》“夂”部中另一“复”的写法(读作fú),字形写法如下图左上,最终也发展为“复”,实际上,今天这一课,解决了复的两个《说文解字》所载字形:

(“复”的两个来源)

因此,“復”是个重点汉字,需要着重记忆。其详情如下:

復(复)。读f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復,往来也。从彳,复声。”形声字。上图中的另一个写法,《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行故道”,两个写法意义基本没有差别,而且,从字形发展来看,甲骨文中,“复”即从“夂”部,“夂”本已有“行”的意义,所以“彳”是后来的累增义符。复的字形发展如图:

(《字源》中载“复”的字形发展)

你看,早期的“复”,本来就没有“彳”旁,是后来又加上的。

復的本义是返回;还。《尔雅·释言》:“復,返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復也。皆训往而仍来。”就是去了又回。《小尔雅·广言》:“復,还也。”《易·泰》“无往不復。”比如《左传·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復。”杜预注称:“国有危难,不能自安,故出朝而遂不还。”淳于公到了曹国。自己估计他的国家将发生危难,因此就没有再回国了。再比如《楚辞·九章·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即(屈原)在外边过了九个年头没有回归故国。

(长期流放中的屈原)

又可以指反覆。比如《诗经·小雅·蓼莪》:“顾我復我,出入腹我。”《毛传》称:“復,反覆也。”指父母对孩子的照看,不停进进出出无法取舍导致抉择不定(是放下孩子劳作呢,还是抱着孩子?)。

本义之外,復的用法还有很多,举一些常用的说说:

(1)恢复;收复。比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復位。”指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又比如唐元结《大唐中兴颂》(学颜体字的一定临过《大唐中兴颂》的字帖):“其年復两京,上皇还京师。”这里的“復两京”,指“安史之乱”后,官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局部)

(2)报复。比如《左传·定公四年》:“(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杜预注称:“復,报也。”伍子胥逃亡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颠覆)楚国。”实际上,他最后真的报复了楚国。

(伍子胥像)

(3)报答。比如《汉书·匈奴传下》:“以復天子厚恩。”颜师古注:“復亦报。”报答天子的厚恩。

(4)告诉;答复。《小尔雅·广言二》:“復,白也。”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以王辞而不復。”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郭璞曰:“復,答也。”指齐王没有回答任何言辞。

(5)补偿。《礼记·曾子问》:“除丧则不復昏礼乎?”郑玄注:“復,犹偿也。”大意是:(办婚礼的时候出现了丧事,先办丧事),丧事过去之后还要再补办婚礼吗?

(6)实践;履行。《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復也。”朱熹注:“復,践言也。”守信接近于义,说的话一定要履行。

(孔子像)

(7)免除(赋税徭役)。比如《墨子·号令》:“男女老小无分守者,人赐钱千,復之三岁。”不分男女老少参与防守的,不赐予官爵每人赏钱一千,免除三年赋税。

(8)宽宥;优待。比如《吕氏春秋·当赏》:“故復右主然之罪。”指秦献公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9)安宁;安抚。比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季氏之復,天赦之也。”杜预注:“復犹安也。”季氏得到安抚,是上天赦免了他。

(10)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就是招魂的称呼,比如《礼记·檀弓下》:“復,尽爱之道也。”郑玄注:“復谓招魂。”

(1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易·復》:“雷在地中,復。”一般认为复卦的解释是震雷在地中微动,象征阳气“回复”。

(复卦的卦象)

(12)用作副词,又有三种用法:

其一,表示重复或继续,相当于“再”。比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二,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比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其三,表示频度,相当于“又”、“也”。比如陶渊明《读山海经》:“不老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13)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与”。比如王维《雪中忆李楫》:“长安千门复万户,何处躞蹀(读xiè dié)黄金羁。”

(14)用作助词。起补充或调节音节的作用。比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又比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15)用于地名。其一,湖北省沔阳县西。《集韵·屋韵》:“復,州名。”;其二、就是现在辽宁省复县。

(16)此外,復还通“複、覆、腹”等字,各取所通字字义,此不详述。

復还是姓氏,《正字通》有载。《左传》《史记》里都记载有姓復的人。

復的小篆写法如图:

(復的小篆写法)

290课

1、<彳+柔>(GBK字库没有这个字,字形描述是左边一个“彳”,右边一个“柔”)。读音有两个:(一)rǒu。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復也。从彳从柔,柔亦声”形声字。本义是往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复也。谓往来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niǔ。这个读音出自《广韵》,读这个音时,同“狃”。意思是因袭,拘泥。《玉篇·彳部》:“<彳+柔>,习也。忕(shì)也。或與'狃’同”。《广韵·有韵》:“<彳+柔>,习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引申为狃忕之义,故《玉篇》云习也、忕也。或与狃同。”现代汉语中,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狃”,“<彳+柔>”已经消失了。

<彳+柔>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彳+柔>字的小篆写法)

2、徎。读音也有两个:(一)chě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徎,径行也。从彳,呈声。”形声字。本义是疾行。我们知道,《说文解字》在“辵”部录有汉字“逞”(详见278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依今本《说文》,音义则徎与逞同。”在典籍中也未见有用徎的句例。

(二)zhè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小路。《玉篇·彳部》:“徎,径也。”小路实际是“径”的字义。

徎的小篆写法如图:

(徎的小篆写法)

3、往。往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列在1988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是重点汉字,需要着重记忆。往有两个读音:(一)wǎ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往,之也。从彳,㞷(huáng)声。”形声字。本义是去;到(某处)。这个字字形中的声符有争议,看一下字形发展:

(《字源》所载“往”的字形发展)

在甲骨文里,“往”字已经出现,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称:“甲骨文从止,王声。”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也认为“㞷,从之从王,王为声符,为往来之往本字,《说文》:'㞷,草木妄生也,从之在土上,读若皇。’草木妄生显非㞷之本义,《说文》谓㞷从土亦误。”

到春秋时,往字从“㞷”字形演变为后来加上了“彳”部的“往”,用以强调行的意义,至战国时期又有分化,或者从彳,或者回归原来的字形。到秦隶时期发展成接近现代汉字的字形。后世“往”的小篆字形,除了“彳”部之外,也是上面一个“止”,下边一个“土”,跟最早的甲骨文字形仍有相关性。

总之,往是形声字。跟“行”有关系。先放下声符的争议不提,往的本义是去;到(某处)。与“来”、“返”相对。这个基本没有争议。《广雅·释诂一》:“往,至也。”比如《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季归去就有暑季到来,暑季归去就有寒季前来。

(寒来暑往是自然现象)

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本义之外,往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交往;来往。《礼记·檀公上》:“非兄弟,虽邻不往。”不是兄弟,虽然是住的很近也不来往。 又比如《陈书·袁枢传》:“而枢独居处率素,傍无交往。”袁枢居处一向俭朴,和他人没有交往。

(2)昔时;过去。《玉篇·彳部》:“往,古往也。”《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周易》,是彰著往昔的变故而察辨将来的事态。“察”字后来改为“考”,发展为成语“彰往考来”,指彰明往事,考察未来。又比如杜甫《往在》:“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过去在西京的时候,胡人住满了宫城。再比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往事知多少)

(3)以后。比如《论语·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说):禘祭从酹酒以后的节目,我就不想观看了。

(4)实行。《玉篇·彳部》:“往,行也。”《国语·晋语二》:“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韦昭注:“往,行也。”我的话说了就要实行,怎么能一边想要实践自己的话,一边又吝惜自己的生命呢?

(5)送。比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曹植与杨修关系密切,曹植把自己从小的辞赋作品都送给杨修交流切磋。

(6)死;死者。比如《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送走死去的,奉事活着的。

(7)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指秦王所指之处以外的十五城都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二)wà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

(1)归向。《集韵·漾韵》:“往,归向也。”比如《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执持了大道法象,天下来归。这里的大象,指的是“无象之象”,即“道”。

(2)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比如巴金《家》五:“李嫂应道,便往外面走了。”(多数平时未在意声调。

往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往字的小篆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