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椒 小荷医典

 流形sbz 2025-02-18 发布于甘肃

花椒

[huā jiāo]

又称

秦椒、蜀椒、大椒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审核专家

郭桂明

主任药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甲

内容保障

小荷医典专业编审机制保障

中药介绍

主要药性

产地选材

性状特征

储存方法

古籍记载

治疗功效

主治病证

作用分析

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

用法用量

炮制方法

常见配伍

组成方剂

制成中成药

药膳食疗

特殊人群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鉴别用药

特点介绍

吃法用量

药膳应用

营养成分

食用注意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药食同源

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既是中药又是食物,常用于方剂、中成药中

阴虚火旺者禁用,孕妇慎用

中药介绍

花椒(Pricklyash Peel)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用于寒邪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泄泻,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痛,治疗湿邪导致的湿疹,阴部瘙痒。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花椒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1-3]。

主要药性

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1]。

产地选材

主要产于辽宁、河北、四川。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除种子以及杂质。青椒以色灰绿,花椒以色紫红,以及上述两者都无梗、无椒目者为佳[4]。

性状特征

花椒

青椒外观略呈球形,裂开为两瓣状。外表面为灰绿色至暗绿色,有细密的网状隆起皱纹和许多散在的油点,内表面类白色。有香味,有淡淡的甜味及辛味(青椒)。

花椒外表面为紫红色至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内表面为淡黄色。香气浓,味道麻辣而持久。

炒花椒

为花椒的炮制品,外形类似花椒,但颜色更深,外表油亮有光泽,香气更加浓郁[5]。

储存方法

需放置于通风干燥处[5]。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人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人右肾补火,治阳虚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本经逢原》:“秦椒,味辛气烈,其温中去痹,除风邪气,治吐逆疝瘕,下肿湿气,皆取辛烈以散邪,乃从治之法也。疮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可知也。[4]”

椒目尝起来味道通常是苦且有一定辛辣感的。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苦味和辛辣感主要源于所含的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在中医领域常被用于利水消肿、祛痰平喘等,其滋味与它的药用特性也有一定关联。 )

花椒的滋味以麻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香味和轻微的辛辣味。

 花椒中含有大量的花椒麻素,这是一种能够刺激口腔神经纤维产生麻感的物质,会让人的口腔产生一种类似触电般的酥麻感觉。此外,花椒还含有柠檬烯、枯醇等挥发油类物质,使其具有独特而浓郁的香味。当大量食用或咀嚼时,花椒还会带来一些轻微的辛辣感,但这种辛辣感相对较弱,远不及辣椒的辛辣程度。 )

治疗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1]。

主治病证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1]。

作用分析

温中止痛

本品味辛能散,药性温燥,入脾、胃经,既能温胃散寒止痛,又能温脾燥湿进而止泻,适用于外寒内侵或者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泄泻等。

杀虫止痒

本品内服能驱蛔止痛,外用能杀虫止痒。多用于治疗寄生虫引起的腹痛,湿疹瘙痒,阴部瘙痒等[4,6-7]。

临床应用

脾胃寒证

治疗外寒内侵导致的胃寒腹痛、呕吐等,可配合生姜、白豆蔻等品。

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不思饮食等,配伍干姜、人参等。

治疗夏季感受寒湿邪气导致的腹痛、泄泻,常配伍肉豆蔻等同用。

虫积腹痛,湿疹瘙痒,阴痒

治疗寄生虫所导致腹痛,手足末端冰冷、烦躁胸闷、呕吐蛔虫,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

治疗妇人阴痒难忍,湿疹瘙痒,可单用煎汤熏洗,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煎汤外洗[6]。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花椒有抗菌、镇痛、抗溃疡、降血脂、调节胃肠运动等药理作用[4]

花椒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花椒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6克。

外用时适量,煎汤熏洗,或者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8]。

炮制方法

花椒

除去椒目(种子)、果柄与杂质。

炒花椒

取净花椒,用文火在容器内炒至出油,等外观油亮,颜色加深,香气外溢时取出晾凉[5]。

常见配伍

花椒配肉豆蔻

花椒药性辛散温燥,能温中散寒,温脾燥湿;肉豆蔻药性辛温而涩,入中焦脾胃,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

二药配伍,增强温中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夏天因感受湿冷邪气所导致的腹泻不止等病。

花椒配乌梅

花椒味辛、性温,味辛可以制服蛔虫,性温可以祛寒;乌梅味酸、涩,性平,味酸能安蛔,使蛔虫安静进而止痛。

两药配伍,互相取长补短,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用以治疗蛔虫病。

花椒配饴糖

花椒药性辛温燥烈,长于温中散寒止痛;饴糖药性甘温质润,长于补中缓急止痛。

两药合用,润燥相配伍,共同起到温中补虚、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四肢发凉。

花椒配苍术

花椒药性辛热燥散,长于温中止痛;苍术药性芳香燥烈,善于燥湿健脾。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燥湿健脾,温中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邪内阻所导致的泄泻[4]。

组成方剂

大建中汤

药物组成: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功能与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适用于中焦脾胃阳气衰弱,阴寒内盛导致的脘腹剧痛证。症见腹痛连及胸部,痛势剧烈,疼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者胃脘、腹部有时可见块状物上下活动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发冷。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蜀椒、干姜、人参、细辛、黄连、当归、附子、桂枝、黄柏。

功能与主治:温脏安蛔。适用于脏寒蛔厥证。症见胃脘、腹部阵阵疼痛,烦闷呕吐,不定时发作,吃东西就吐,甚至吐蛔虫,手足发冷;或者长久的泄泻、痢疾。

理中安蛔汤

药物组成:干姜、人参、白术、川椒、乌梅、茯苓。

功能与主治:温中安蛔。适用于中焦阳气不足导致的蛔虫腹痛,症见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腹痛肠鸣,四肢发冷,饥饿不想吃饭,甚至吐出蛔虫。

连梅安蛔汤

药物组成:胡黄连、川椒、雷丸、乌梅、川柏、槟榔。

功能与主治:清热安蛔。适用于肝胃郁热,虫积腹痛,饥饿不想吃饭,吃饭就吐出蛔虫,甚至蛔虫活动引起胃脘疼痛、烦躁,手足发冷,脸红、口干燥。

冷哮丸

药物组成: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胆南星、杏仁、甘草、紫菀、款冬花。

功能与主治:散寒涤痰。适用于寒痰引起的哮喘,症见背部感受寒邪,遇冷就会发作,咳嗽痰多,胸膈痞闷胀满,只能倚靠东西、不能躺卧[4]。

制成中成药

癣湿药水

药物组成: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仁、百部、当归、凤仙透骨草、侧柏叶、吴茱萸、花椒、蝉蜕、斑蝥。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风湿虫毒所导致的鹅掌风、湿脚气,症见皮肤丘疹、水疱、脱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拨云退翳丸

药物组成:密蒙花、蒺藜(盐炙)、菊花、木贼、蛇蜕、蝉蜕、荆芥穗、薄荷、当归、川芎、黄连、地骨皮、花椒、楮实子、天花粉、甘草。

功能与主治:散风清热,退翳明目。用于风热上扰所导致的眼睛生有翳膜,造成视物不清、隐痛流泪。

通脉降脂片

药物组成:笔管草、荷叶、三七、川芎、花椒。

功能与主治:化浊降脂,活血通络。用于痰瘀阻滞型的高脂血症,症见胸痛、四肢发麻、头重体困。

紫花烧伤膏

药物组成:紫草、黄连、地黄、熟地黄、当归、冰片、花椒、甘草、麻油、蜂蜡。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止痛生肌。用于I、Ⅱ度以下的烧伤、烫伤。

康妇软膏

药物组成:蛇床子、白芷、花椒、土木香、冰片。

功能与主治: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用于湿热下注所导致的阴痒、带下病,症见外阴红肿、瘙痒、带下量多、色黄;外阴炎、外阴溃疡、阴道炎见上述证候者[4]。

药膳食疗

胆道蛔虫症

花椒6克(微炒),乌梅9克。

上述两种药物用水煎,每日分2~3次服用。

小腹冷痛,痛经

生姜24克,大枣30克,花椒9克。

将姜、枣洗干净,生姜切成薄片,同花椒一起加水,用小火煎煮,煮成1碗汤汁即可。疼痛时喝汤吃枣[9]。

使用花椒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花椒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孕妇慎用花椒。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

用药禁忌

如果有花椒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本品药性辛温香燥,有小毒,所以不宜多用。药性辛热,容易损伤阴分,加重火热的相关症状,所以阴虚火旺者禁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4,11]。

不良反应

久食、多食可能会引起气喘、牙疼、眼花等不良反应,也可能有少动、嗜睡、肌肉麻痹等中毒症状[3,12]。

鉴别用药

花椒与胡椒

两药的药性都是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止痛,治疗胃寒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腹泻等。

花椒还能杀虫止痒,可以外洗治疗湿疹、阴痒;还有驱杀蛔虫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寄生虫导致的腹痛,手足末端冰冷,烦燥胸闷,呕吐蛔虫等。

胡椒药性辛散温通,可以通行气滞,消除胸中的痰液,可以用于痰气郁滞,蒙蔽清窍导致的癫痫、痰多。

花椒与蛇床子

两药的药性都是辛散温燥,能杀虫止痒,可以治疗阴痒、湿疹。

花椒能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止呕止泻;而且能驱杀蛔虫,可以用来治疗寄生虫导致的腹痛,手足末端冰冷,烦躁胸闷,呕吐蛔虫等。

蛇床子药性温热可助阳散寒,味辛、苦,又具有燥湿祛风的功效,治疗腰痛伴有白带异常,尤其适合寒湿伴有肾虚的患者[4]。

花椒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作调味品,煲粥、做酒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花椒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

花椒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如清炒等)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作调味品,煲粥、做酒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适量增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花椒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3~6克。

花椒作为食物时,可适量食用,可作调味品,煲粥、做酒等[13]。

药膳应用

粥类

姜枣花椒粥

材料:生姜5克,大枣10克,花椒5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生姜、大枣洗干净,生姜切薄片,和花椒一起加水,小火煎30分钟,取药汁,加入大米,煮到大米熟烂就可食用。

功能与主治:温中止痛。

酒类

花椒药酒

材料:花椒5~10克,白酒50毫升。

做法:将花椒加水煮3分钟,放温后加入白酒,待凉后可获得花椒酒水,倒入小瓶内用棉签蘸此药水,塞蛀空孔可止痛。

功效:止痛[13]。

营养成分

花椒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酸,以及铁、铜、锰、锌等微量元素[13]。

食用注意

阴火虚旺者请谨慎使用花椒。

孕妇忌用。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阳虚体质人群适宜使用[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