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经十三篇》原文由宋代皇祐中学士张拟撰。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 序言 《传》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 桓谭《新论》曰:“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家之类。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以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弈棋之道,从来问矣。 今取胜败之要,分为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 论局篇第一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 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分而为四,以象四时。 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 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 局之线道,谓之枰。 线道之间,谓之罫。 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 《传》曰:“日日新。” 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译文】 万事万物的数量,总是从一开始。 围棋的路数,总计为三百六十一。 所谓一,这是其他数产生的依托,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控制四方。 所谓三百六十,这是模拟周天的数目。 分成四个角,这是模拟四季的数目。 每角各分九十路,这是模拟每一季的天数。周围七十二路,这是模拟时令的变化。 枯棋三百六十,白子和黑子各占一半,旨在仿效阴阳。 棋局的线、路叫做棋盘,线、路交错所构成的方格称之为拐。 棋局是方形的、静态的,棋子则是圆形的、运动的。 从古到今,对弈中从未出现过相同的棋局。 文字记载:“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所以,棋手应该用意深微,考虑周密,以探求胜败的原因所在,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达到前人未曾达到的水准。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 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 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 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 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双方还未交手而计策占上风的,他得胜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计策处于劣势的,得胜的可能性就小。 双方已经交手而不能判断胜负的,只能说是没有谋略。 兵法上说:“多谋者胜,少谋者不胜,何况没有谋略呢?”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胜负是一目了然的。 权舆篇第三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 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 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 近不必比,远不必乖。 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 双方先四角各落势子,然后拆二斜飞守角,一般通用棋理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如与能接应的棋子相呼应则可以拆五,近落子不要密,远不要太疏,以上都是历经很多代职业棋手的研究的棋理,是后学围棋者的标准教材,现有否创新突破就不知道了。 《诗经》里说:做人做事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有人善终。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 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 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 有先而后,有后而先。 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 两生勿断,皆活勿连。 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 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 彼众我寡,先谋其生。 我众彼寡,务张其势。 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 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 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 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 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 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 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 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 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译文】 其法则是:宁愿输掉几颗棋子,也不要失去先手。 有看起来是先手而实际上落后的,有看起来是后手而实际上占先的。 攻击左边则照顾到右边,攻击后边则照顾到前边。 如果对手两块棋都是活棋,则不要去断他,如果自己都是活棋则不必相连。 棋势应开阔,但不可太稀疏;棋路应严密,但不可太局促。 与其舍不得丢子而求活,不如丢子而取得大局的优势。 与其漫无目标地勉强行棋,不如顺其自然地自行补救。 当对手子多而自己的子少时,先考虑活棋的问题。当自己的子多而对手子少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展大局的优势。 善于局部较量的人不争求(一子死活),善于列阵的人并不在局部较量,善于作战的人不会失败,善于失败的人即使失败也不会溃乱。 围棋这门技艺,开始时按常规形成态势,而最终要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所以一定要在确信自己的棋没有漏洞、牢不可破的前提下,才能出于对手的意料之外,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凡是对手无缘无故地自行补救时,就表明他意在进犯突袭;放弃局部的棋子不救时,就表明他意在争夺大局的优势。 随手投子的人,那是没有谋略的棋手。 不假思索而仓促应对,这是走向失败的路。 〈诗·小雅·小宛〉:“小心谨慎,又害怕,又发愁,好像脚下是万丈深谷一般。” 虚实篇第五 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 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 虚则易攻,实则难破。 临时变通,宜勿执一。 《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译文】 说到下棋,头绪多自然力量分散,力量分散则难于救活。 投子不要迫近,过于迫近,便会造成对手厚实而我方薄弱的局面。 薄弱就容易遭受攻击,厚实就难以打开缺口。 因地制宜,不要过于拘泥。 文字记载:“见到合适的机会就前进,知道难于成功便后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 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 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以逸待劳者,胜。 不战而屈人者,胜。 《老子》曰:“自知者明。” 【译文】 富于智慧的人,在事物发生前就能看出动向,愚昧的人,即使事情已经完成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以,清楚我方所常受到的威胁,再来谋划占对方的便宜,能够取胜。 知道何时可以战、何时不可以战,能够取胜。 清楚多子与少子的用场,能够取胜。 作好充分的准备,迎战准备不充分的,能够取胜。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到来攻的对手势头减弱后再出击,能够取胜。 不在局部激烈争夺而从整体上压倒对方的棋势,能够取胜。 《老子》说:“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 自始至终,着着求先。 临局离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 局势已赢,专精求生。 局势已弱,锐意侵绰。 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 弱而不伏者,愈屈。 躁而求胜者,多败。 两势相违,先蹙其外。 势孤援寡,则勿走。 机危阵溃,则勿下。 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 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 能审局者多胜。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 说到下棋布置阵势,务必在整体上连成一气。 自始至终,着着求先。 一旦面对棋盘较量高下,胜负未分,一毫一厘的差错也不能出。 如果大局已占上风,则一心一意地求生;如果大局已处于劣势,那就勇往直前地侵占对手的棋路。 顺着边缘走棋,即使活了,也仍旧不免失败。 处于劣势而不承认,局面将更加难以挽回。 心情急躁,一味求胜,这样的人,大多都会失败。 双方相互围攻的时候,先压迫对手的外部。 倘若被围而又势孤援少,就不要逃跑了;倘若机危阵溃就不要下了。 所以,围棋中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的说法。 使人犯错误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向成攻的路却只有一条,只有那些仔细了解棋局特点、认真估计情况变化的人,才能经常得胜。 《易·系辞下》说:“事物处于穷尽即须改变,改变然后能开通,开通才能久长。”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 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 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 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 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 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 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 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 能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 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 语默有常,使敌难量。 动静无度,招人所恶。 《诗》云:“他人之心,予时度之。” 【译文】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静态的,其所思所虑,难于发现,但一与外界事物接触,便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然后才能清楚地加以辨析。 根据这一道理来推测下棋,胜败也是可以预先观察出的。 其法则是:谨慎、稳重而不贪的,多得;轻随便而贪婪的,多失。 不贸然相争而加强防御,多胜;一味杀夺而不顾后果的,多败。 因为失败而回想、检查其错误的,棋艺能够长进;因为胜利而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棋艺必然减退。 寻求自己的毛病而不寻求他人的毛病,对己有利;只顾攻击对手而不知道对手在进攻自己,对己有害。 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棋局上,其思虑必然周密;心灵为种种杂事所纠缠,其思虑必然散缓。 目标远大而下正直,吉利;心机浅隘而奸诈,不吉利。 能够承认对手的实力的,是强大的人;以为他人不知自己的,灭亡。 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从而能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的,棋艺高;固执不变,迂执到愚蠢地步的棋艺低。 说话和沉默保持常态,使对手难于测度。行动如静止没有分寸,只能招致他人的厌恶。 《诗·小雅·巧言》说:“他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不妨加以揣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 予曰:“不然。” 《易》云:“师出以律,否藏凶。” 兵本不尚诈,谋言诡行者,乃战国纵横之说。 棋虽小道,实与兵合。 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 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 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 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 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 神游局内,意在子先。 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 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 《传》曰:“正而不谲。” 其是之谓欤? 【译文】 有人说:“围棋致力于权变欺诈,以劫杀名之,这难道不是诡诈之道吗?” 我回答道:“不是这么回事。” 《易·师》说:“战队出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不按法则办事,则会暗藏凶险” 用兵本来不崇尚欺诈阴谋,倡诡诈之道的,本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论调。 围棋尽管属于小道,究其实质,确与兵法相合。 所以,围棋的品类很多,而下棋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属于下品的棋手,完全没有周密的考虑,动不动就是权变欺诈,有的用手来比划棋势,有的说话来泄露心机。 属于上品的棋手则与此不同,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具体情况而随机应变,其精神活动于棋局之内,在投子之前已拿定主意,所以总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谋划取胜之道,在未成为现实的时候消除输棋的可能性。 哪里用得着喋喋不休地说话、故作洒脱地打手势呢? 文字记载:“正直而不欺诈。”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 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 有先着者,有后着者。 有紧㠔者,有慢行者。 粘子勿前,弃子思后。 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 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 路虚而无眼,则先觑。 无害于他棋,则做劫。 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 择地而侵,无碍而进。 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 《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 围棋中有种种应该考虑到的情形:有时候表面上得益而实际上受损,有时候表面上受损而实际上得益;有时候侵占地盘得到好处,有时候侵占地盘反而受害;有时候应该在左边投子,有时候应该在右边投子;有时候先下子,有时候后下子;有时候紧紧压住对方,有时候不慌不忙地行棋。 粘子不要太急,弃子须考虑有什么好处。 有时候开始显得近而最终远了,有时候开始显得少而最终却多了。 打算加强外围就先在里面进攻,打算充实东部就先在西部进攻。 棋路虚而无眼则先看看势头,如果对其他的棋没有妨害便做劫。给对方让路则行棋应疏,接受对方的让路就不要争斗。 选择合适的地方加以侵占,如果没有妨害便继续推进。 这都是棋家的深微之处,不能不认真了解。 《易·系辞上》说:“不是天底下技艺极为精巧的人,谁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呢?” 名数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 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 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劄,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㠔,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槃。 围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可周。 临局变化,远近纵横,吾不得而知也。 用倖取胜,难逃此名。 《传》曰:“必也,正名乎棋!” 【译文】 说到围棋,棋手投下的任何一子,都有固定的名称。 棋盘上的形势,死生存亡,从名称便可以观察出来。 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劄,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㠔,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槃。下子的名称,共计三十二个。 凡是对局的棋手,考虑务必周全,至于随机应变,远近纵横,我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的。 凭侥幸取胜,也难以超出这些名称的范围。 文字记载:“一定要回答的话,首先该做的事是辨正名称。”下棋也是这样的吧! 品格篇第十二 夫围棋之品有九。 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 《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译文】 围棋的品位一共九类:第一是入神,第二是坐照,第三是具体,第四是通幽,第五是用智,第六是小巧,第七是斗力,第八是若愚,第九是守拙。 九品之外,数目极多,无法计算,但都未能入格,这里不再列举。 文字记载:“生来就明白道理,是最上等的;学习了然后明白道理,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然后学习,又是更次一等的。” 杂说篇第十三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 约轻于捺,捺轻于㠔。 夹有虚实,打有情伪。 逢绰多约,遇拶多粘。 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 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 施行未成,不可先动。 角盘曲四,局终乃亡。 直四扳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 十字不可先纽,势子在心,勿打角图。 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 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 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 高者无亢,卑者无怯。 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 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 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 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复劫。 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 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 皆筹为溢,停路为芇。 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 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 弈棋者不可不知也。 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 夫棋者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 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 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 《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译文】 说到围棋,占边不如占角,挂角不如拥有腹地。 遮拦不如抑制,抑制不如紧压。 夹有虚实,打有真假。 遇到对手侵占我方棋路则加以遮拦阻挡,遇到对手压迫我方虚眼则粘上一子。 大眼可胜过小眼,斜行比不上正行。 两关正对则先察看情形,前面的路上有障碍就不要征子。 如果还未实行,万不可先动。 曲四位于角端,到棋局结束才会失去。 直四、板六,都是活棋。 花聚透点,大多没有生路。 四角的十字,不能先纽。 势子位于中心,不要在角上多打主意。 下棋不应太频繁,频繁就不免倦怠,倦怠则棋艺不精;下棋也不应次数太少,太少就容易忘记,忘记则失误较多。 胜了不多话,败了不唠叨,发扬清廉、礼让之风的,才是君子;因输棋而怒形于色的,不过是小人。 棋艺高的不要傲慢,棋艺低的不要怯懦。气韵温和而舒展,这是为即将取胜而高兴;心跳加速而脸上的表情发生变化,这是为即将失败而忧虑。最令人惭愧的事莫过于悔子,最令人耻辱的事莫过于偷子,最为美妙的棋莫过于宽纵不逼,最为糊涂的棋莫过于反复打劫。 凡是下棋,直行三着就要改变,正方小块达到四子便是错误。 胜而路多名为赢局,败而无路名为输筹。 全是筹嫌多余,停路则属于和棋。 打筹不得超过三次,淘子不应限其数目。 劫的名目颇多,有所谓金井辘轳,有所谓无休之势,有所谓交递之图,下棋的人不可不知。 棋的名目也很多,有所谓敌手,有所谓半先,有所谓先两,有所谓桃花五,有所谓北斗七。 说到下棋,有与无相互赖以生存,远与近相互补充促进,强与弱相互映衬烘托,利与害相互倾斜移动,下棋的人不可不察。 因此棋局安稳但并不大意,取得优势但并不骄傲。 棋局安稳而大意就会出现危险,取得优势而骄傲就会导致输棋。 《易·系辞下》说:“君子在太平或安定时不忘危难,在生存时不忘灭亡的危险。” 题跋 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昔年待诏老刘宗,今日刘仲甫、杨中隐,以至王琬、孙先、郭范、李百祥辈,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体其常而生其变也。 古人谓:“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尽可知。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于盘也。” 《棋经》,盘也。 弈者,丸也。 士君子无所用心, 则可观焉。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