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造就不一样的人,文人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格。譬如一说到“唐”,人们或许会想到“狂”,提起“宋”,则不免想到一个“痴”,而谈到“明”,很多人则会用“独”来形容他们。
后世评选的明代十大才子,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性格张扬独特之辈,每一个才子都有自己的执拗和坚持。其中的罗洪先也是个性十足,是有名的“状元和尚”。
▲ 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族谱称彦明公。江西吉水县谷村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状元,授修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罗洪先出生未及两月,父亲就死了。母亲四十多岁,生了子亡了夫,祸福相连,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在苦难中将罗洪先养育成人。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罗洪先离开官场,归家务农。从此隐居山间,整日沉浸在王阳明的心学、理学中,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足不出户。 ▲ 罗洪先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精心绘制的两卷《广与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著有《念庵集》22卷,收录于《四库全书》。感念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罗洪先辞官隐居,后断然出家,投归福建龙裤禅师,朝禅暮净,终于大彻大悟。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诗偈》,警示后人,广为流传。罗洪先的行为在乡邻眼里是非常“傻”的,尤其看到罗洪先拮据的生活后,更是取笑不停。对于邻居的嘲讽,罗洪先也不急于当面辩白,回去后写下一首奇诗(《醒世诗偈》其十二),以回应嘲笑。《醒世诗偈》 其十二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 这首诗非常的简单通俗,但包含了很多的禅意,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深奥。这首诗最高明之处,就是对叠词的运用。罗洪先在每句开头都用了两组叠词,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 以“急急忙忙”来描绘世人追求功利的辛苦模样,用“寒寒暖暖”来形容世人对于世界的感受,一开头就让人感同身受。紧接着使用“朝朝暮暮”描写世人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状态。第三联指出世人执着于物质上的享受,所以招来很多烦恼。“是是非非何日了”,极富语言的张力,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洪先不反对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不希望人们终日为了蝇头小利而浑浑噩噩,深陷在盘算经营中,完全丧失了感知幸福快乐的能力。最后一联,告诉世人一生会有很多选择,也会有很多的道路可走,只要选择自己愿意走的那条,一直坚持下去就是对的。整首诗虽然没有高雅晦涩的用词,但是却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每一句都能给人以起迪。对于曾经辉煌过的罗洪先来说,状元和为官都比不上种田、研究学问更能让他感到快乐。所以在归乡后,罗洪先沉浸在学问的研究中,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快乐,也得到了后人的推崇。罗洪先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13年。出家前罗洪先有妻子并育有一子。13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可能是亲人真切思念的心灵感应,有一天罗洪先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 及至状元府,刚站在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出来施钱一贯。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醒世诗偈》其十二):“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醒世诗偈》 其廿十五 斗米千钱我不收, 十三年返故乡游。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其实,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父母去体会。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 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速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其踪影。 分享是您的鼓励!点 赞+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