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城早春采风五绝五首(2025年2月16日) 文/周科云 古城遗砖
青甓镌残印,犹凝义勇魂。 千秋风雨淬,兴废立乾坤 。
长虹雄关
弋江横古城,虹影耀长旌。 关隘戈矛肃,丹忱守众生 。
宅第探秘
幽寻深宅探,绮户沐朝晴。 文蕴传奇事,渊涵厚邑城 。
古巷春声
古巷商机发,欢声破昊穹。 春风融笑靥,盛景岁时隆 。
古城春望
登楼缅旧踪,极目意无穷。 新岁春潮涌,城垣绽锦红 。注: 早春二月,日暖风和。2月16日午后,芜湖市镜湖区作家协会精心筹备,迅速行动,集结起一支由30余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小分队,兵分三路,满怀期待地踏入那充满古韵的芜湖古城。一场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的新春采风活动,就在这古韵悠悠的氛围中,缓缓拉开了帷幕。 活动期间,来自《芜湖日报》三文余工作室文化志愿服务队的记者老师们,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凭借自身扎实专业的知识,口若悬河地为作家们担当起古城讲解工作。引领着大家沿着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一步步深入古城的街巷深处,去探寻那些隐匿在岁月褶皱里,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室一居、一图一案间,一同领略芜湖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沉淀与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 余有幸忝列其中,在这趟充满文化魅力的旅程中,深受教诲与启发,心中感慨万千。为铭记此次难忘之经历,特赋小诗五首,以志留念 。 芜湖古城是芜湖市的历史文化象征,展现了古代建筑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了解芜湖历史的重要窗口。 芜湖古城是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的文化城镇,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处长江以东、青弋江以北。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经过四年的封闭改造,芜湖古城于2020年12月31日重新对外开放。 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将芜湖城迁至县内的鸡毛山一带,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划长街于城外。至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将残破的城垣拓为环城马路。城内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萧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街两旁店铺林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呈徽派民居风格,前店后场,街面材料一律为青石板和麻石条,下设阴沟,其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具有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明清时期,尤其是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里长街”和现在遗留的“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2022年8月,芜湖市芜湖古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4月,拟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以上图片除合影是记者老师拍摄,其余图片均本人手机拍摄。备注资料均引自网络平台。谨此说明并感谢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