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连地区位于洪泽湖、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的大部及淮安市、盐城市的部分地区,是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横亘本区南部的废黄河是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沂沭泗洪水均经本区排水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称。 ![]() 本地区以黄泛平原为主体,还有北部的沂沭泗流域洪积、冲积平原和东部的滨海沉积平原。平原约占56.6%,洼地约占24.8%,废黄河滩地约占4.2%,岗地丘陵约占14.4%。低产土壤主要有花碱土、滨海盐土、包浆土、湖黑土、飞沙土和砂礓黑土等。 本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除涝治碱工作可追溯到公元278年。据《晋书·食货志》载:咸宁四年(278年),杜预指出,淮北一带低田积水,高田贫瘠,形成大片盐碱沼泽,五谷不收……认为是陂塘阻水、排水不畅、人口增多等综合原因所致,主张弃曹魏以来的新建陂塘,并疏浚排水河道。杜预的奏疏被批准,淮泗流域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 《续行水金鉴》载:北魏宜武帝延昌二年(513年),李彦为徐州刺史,疏通川渎,无复盐渍之害。宋绍圣三年(1096年),彭城县令张淳疏凿汲水新渠。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浚魁山之河(奎河)以通之,积水乃消。清康熙命河臣张鹏开治房亭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浚龙塘沟、茶城、十安河诸处,导微山湖西沛、铜一带积水。道光元年(1821年),浚南北六塘河、盐河等河道。 1855年以后至1949年前,地区排涝工程发展较少,洪涝灾害频繁。 整治水系 由于黄河长时期夺汴、夺泗、夺淮,不仅打乱了徐淮连地区河道水系,而且大量的泥沙沉淀,淤塞了河道,使得地区洪涝排水通道不畅,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作。 房亭河。房亭河是徐州市以东、大运河以西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河长74公里,流域面积716平方公里。1957年,全线疏浚了房亭河干流及上游杏坡湖、乔家湖两支流;1965年,铜山县将房亭河上游陇海铁路以南上自侯集桥改道向北经庙山跌水入大运河,同时疏浚乔家湖至侯集桥旧道;1982年,铜山县疏浚时楼闸至白马河口段房亭河干流,改善了55万亩农田排涝条件。 ![]() 邳洪河。1958年,江苏省河网规划确定,徐州、淮阴两市共同开挖邳洪河,排民便河涝水,并摆脱骆马湖高水影响。废黄河以北河段结合中运河西堤加复,1959年冬季完成;废黄河以南段,由于土地挖废多,工程难度大,未能实施。1963年,重新修改工程规划,邳洪河不再跨越废黄河向洪泽湖排水,兴建邳洪河闸,堵闭民便河,在刘桥南通黄墩河口门,民便河以上369平方千米来水由邳洪河于皂河闸下入中运河,1985 年,建新邳洪河闸,代替老闸向皂河闸下排水。 安河及徐洪河。安河是洪泽湖以北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1975年11月,江苏省治淮指挥部召开徐、淮两地区和六县会议,要求在“五五”期间解决排涝出路和灌溉水源问题。1976年,江苏省开始开挖徐洪河(北接房亭河,南抵洪泽湖),北段新开,南段利用安河疏浚扩大。徐洪河以引水为主,结合排水。1978年徐洪河拟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干线之一,由国家帮助投资;1979年因经费问题而停建;1990年冬,开始续建,至1991年春,徐洪河工程全面竣工。 蔷薇河。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蔷薇河流域防洪、除涝问题,先后对蔷薇河多次进行复堤和疏浚。在上游开挖了新开河,把800余平方千米的来水导入新沂河;开挖沭新河,把5米以上坡地水导入蔷薇河下游段;沿18米等高线开挖了石安河,使10年一遇以下降雨的来水不排入蔷薇河。沿50米等高线开挖了龙梁河,拦截蔷薇河上游岭水,还建成安峰山、房山两座水库,减轻了蔷薇河的排水压力。 灌河。灌河上游为南、北六塘河,还有柴米河、沂南河、一帆河等支流,并与盐河交汇,流域面积6200平方千米,是一条直接排水入海河道。经导沂整沭和调整水系后,灌河只排泄新沂河以南的涝水。 总六塘河。1950年以前,总六塘河上接骆马湖,下接南、北六塘河并与砂礓河相通。经过1952、1956年的整治以及1959年淮沭河开挖后,总六塘河与南、北六塘河被淮沭河分为东、西两部分,总六塘河划入淮沭河、新沂河水系,流域面积598平方千米,随着嶂山切岭工程的完成和骆马湖、新沂河防洪标准的提高,1964年开始,总六塘河不再分洪,成为地区性排涝河道。 北六塘河。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开挖的。1958年开挖淮沭河,将北六塘河与总六塘河截断。1959年5月,建成六塘河穿淮沭河地下涵洞,淮沭河以西、总六塘河以南、淮泗河以东487平方千米较低洼涝水,经地涵穿淮沭河入北六塘河。1969年,在北六塘河下尾兴建北六塘河闸。 南六塘河。长 58.8公里,历史上是沂、泗、黄、淮众水汇注之处,内涝无法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新沂河一期工程完成,在南六塘河与总六塘河连结处打坝堵闭腾出南六塘河专供排涝。1950年冬,疏浚南六塘河,并裁弯取直、改道调尾。1958年,因开挖淮沭河,废除19.43公里长的南六塘河。 ![]() 一帆河。源于江苏涟水县东部,在响水城附近入灌河,长32.5公里,流域面积653平方千米。1966年按高低水分治原则,对一帆河进行了整治,专排西部高地雨水,出口处兴建一帆河9孔挡潮闸。该河是涟水、响水两县的主要排水河道。 古泊善后河。古泊善后河位于沭阳县和灌云县北部,是新沂河以北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司家荡以上为新挖河道,下接古涟河的一段,至新坝东接泊阳河尾闾,穿盐河,下接善后河,至善后新闸,由捋子口入海,干流总长 91千米,支流有西滂沟河、黑龙河、叮铛河、单王河等30余条。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经多次治理,但因出口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仍不足3年一遇。后经疏浚和调整水系,1958年河口建善后新闸,成为新沂河以北地区主要排涝河道。 其他河道。徐、淮、连地区主要排涝河道还有:烧香河、五图河、兴庄河、范河、朱稽河、车轴河等。这些河道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排涝标准基本达到了3~5年一遇。 梯级河网 1955年,在睢宁县朱楼圩进行沟洫畦田治理试点,开挖沟渠、培修畦田,实行分级排水、缩短排水时间和降低地下水位,并打井、扩浚原有注塘;在经常受渍的低洼地区改种水稻,减轻内涝威胁。 1956年,徐淮连地区涝灾严重,江苏省提出淮北地区除涝改制、发展水稻等要求。195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开展以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主的冬季水利建设,徐淮地区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排涝、积极发展灌溉。1957~1959年,徐淮地区的排涝措施按“深(深沟、深河)、网(沟河网)、平(平底河道)”要求,实施“梯级河网化”,首先在铜山、涟水等地试点。 ![]() 1957 年以后,徐淮连除涝治碱梯级河网工程逐步建成了“深(深沟、深河)、网(沟河网)、平(平底河道)、分(分片分级控制)”健全的排灌体系。 梯级河网利用“深沟、深河”多蓄地面水,截取浅层水,拦用回归水,引取外来水,降低地下水,淋盐洗碱,改良土壤;由大中小沟构成“河网”,田间毛腰墒沟构成“墒网”,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达到局部暴雨迅速排出田面水,尽快降低地下水,及时控制土壤适宜水分;平底河道有利调度引排,提高抗早排涝能力;沟、河底平,水道相通,既增加蓄水容量,又改善航运交通;高地、低地分级分片梯级控制,做到高水高蓄、高排,低水低蓄、低排,提高河网引、蓄、排、灌、降效能,消除高低地矛盾,改善了高旱、低渍局面。 淮阴市地处淮、沂、沭、泗下游,黄河长期夺淮造成地形地貌发生很大变化,酿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早灾”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经导沂整沭、治淮治运,兴建了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等河道工程,并相应浚治骨干河道,调整水系,使洪水得到初步控制,但是除涝任务仍十分艰巨。淮阴市根据地区特点,按地面高低划为若干梯级,沟河联网,形成梯级河网化,以便蓄泄兼施,又可排灌用水,相互调度,同时,将地面高差2.0~2.5米分为一个梯级,全市从最低洼的地面到废黄河滩地,共设12个梯级。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骨干河道为纲,以支河,大、中、小沟和干、支、斗、渠为网的梯级河网工程基本建成,境内田地基本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面积624万亩。 土壤改良 徐淮连地区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黄泛冲积平原地区、沿废黄河一线,据1959年土壤普查结果,地区共有约780万亩盐碱地。1986年再次普查,尚存盐碱地247万亩。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徐淮连地区治碱工作采取水、土、肥、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建立健全排灌水系、排灌分开、开好田间一套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基础上,引水灌溉,淋盐爽碱,种稻洗盐,同时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 水旱绿肥轮作。徐淮连地区不仅沿河、沿湖洼地的抗涝能力差,而且存在着大面积的重盐碱地,旱作物难以立苗。 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排灌条件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改革耕作制度,大力种植水稻,水稻面积每年在600万~650万亩。种稻改土在徐淮连地区效果显著,如涟水县1965年后相继建成的能灌、能排的四大灌区,实行稻麦、绿肥轮作,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花碱土由新中国成立初的56万亩减少到1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965年的0.75%提高到0.87%;花碱土表土平均含盐量由1965年的0.177%降低到0.103%。 竖井鼠道排水。竖井抽排地下咸水,可以迅速降低地下水位,淡化地下水质,加速土壤脱盐,防止渍害。鼠道排水不仅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表返盐和次生盐碱化,而且随着雨水淋溶,加速土壤脱盐。 ![]() 据实验数据:竖井排水在近海地区,若平均每亩抽排水量达到200立方米,则平均每亩可排盐达4吨左右;鼠道排水,若洞深在 80~100 厘米、洞距15米,一般暴雨后田里则无积水,鼠洞田的三年脱盐率可以达到近50%,其田表碱斑可消除。 水肥土林化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要以水改为基础,结合农业化学等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绿肥轮作、秸秆还田、铺生盖草,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上升,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涟水县从1965年开始,大面积实行水稻与绿肥轮作,到1982年,全县大部分地区实行了“水稻一冬绿肥一麦子轮作制”,水稻面积扩大到53万亩,绿肥面积发展到 83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面积的63.9%,土地愈种愈肥,盐碱面积逐年下降,1965年全县43.5万亩花碱地,到 1990年已基本消除。 平整土地、深耕深翻并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可改良耕层土壤结构,抬高地面,抑制土壤返盐。营造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改善农田小气候,而且林木强大的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近林带的土壤脱盐效果也显著。徐淮连地区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沿路、沟、河、渠边,营造了大量的田间防护林,树种主要是耐盐碱的洋槐、臭椿、桑树苦楝、紫穗槐等。 徐淮连地区还使用石膏改良碱性重的花碱土,通过钙离子置换的化学作用,生成对作物危害较小的碳酸钙、重碳酸钙和硫酸钠,再经过水改措施可逐步根除花碱土。 ![]() |
|
来自: ha888cz > 《地理、物产、动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