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以下是相关介绍: 狭义的草书是指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起源于汉代,是在隶书基础上为追求书写简便而演变出来的。这种特定的草书被称为章草,后来发展出了今草、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等不同风格。 总之,广义的草书概念涵盖了所有潦草的字,而狭义的草书则是指作为一种成熟字体形式的草书,具有特定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标准草书3500字 ![]() 历史背景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发展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唐代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 到了现代,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