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六个原因

 小罗江 2025-02-28
内容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常听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真到了医院,很多人都爱问我一句话:“医生,我怎么就得了糖尿病?我们家没人有啊!”

内容图片

说这话的时候,病人的脸上写满了不解,甚至还有点愤愤不平,好像糖尿病是某种“误伤”。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糖尿病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它背后总有原因,甚至可以说,它是我们自己一点点“养”出来的。

今天,我就用我的经验,来和大家聊聊糖尿病的六个真相。让我们从“为什么”开始,说到“怎么办”,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更多人。

一、“吃得好”也可能吃出病

有些人一听到糖尿病,立马联想到“甜”。“医生,我又不爱吃糖,怎么还得糖尿病?”

内容图片

其实,糖尿病的“糖”不是字面上吃糖那么简单,它核心的问题是血糖代谢出了问题。而这种问题,很多时候就和我们“吃得太好”有关。

我曾接诊过一个中年患者,家里条件不错,平时特别爱吃肉,每顿饭少不了大鱼大肉,蔬菜却碰也不碰。体检时发现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值,一查,胰岛素抵抗明显。

胰岛素是什么?它是我们身体里的“搬运工”,专门把血液中的糖分运送到细胞里去。而胰岛素抵抗,就相当于工人罢工了,糖分堆在血液里没法处理,血糖自然就高了

内容图片

其实,不只是甜食,过量的红肉、油脂、高热量食品,都会增加胰岛素的工作负担。长期这样下去,胰岛细胞就会“累瘫”,糖尿病也就来了。所以,别再认为糖尿病只是吃糖吃出来的,它更可能是“吃得太好、太多”吃出来的。

健康建议饮食结构要均衡,尽量做到“一半蔬菜、一小部分优质蛋白、适量主食”。别让你的胃变成“油腻重地”。

二、“不胖”不代表没风险

胖人得糖尿病?确实,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但你知道吗?瘦子也会得糖尿病!尤其是那种“隐形肥胖”的人。什么是隐形肥胖呢?就是看着瘦,但体脂率偏高,尤其是内脏脂肪超标。

内容图片

我见过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身高1米75,体重只有60公斤,看起来“瘦得让人羡慕”。可检查时发现,他的血糖和血脂都偏高。

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内脏脂肪堆积严重,肝脏还出现了脂肪肝。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长此以往,血糖就失控了

所以,别以为瘦就一定健康,尤其是平时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的“瘦子”,糖尿病有时候就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悄悄潜伏。

内容图片

健康建议运动不是胖人的专利,瘦子也要动。每周至少两次力量训练,配合有氧运动,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

三、“遗传”不是唯一的锅

总有人问我:“医生,我家里没人有糖尿病,我怎么会得?”其实,家族史确实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但遗传只是风险,不是命运。

举个例子,有家族史的人,如果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可以大大降低;而没有家族史的人,如果长期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压力大,同样可能会“后天”得病。

内容图片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可能没有直接的遗传,但胎儿时期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母亲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足,胎儿为了适应“饥饿环境”,会调整自身的代谢机制,出生后如果暴饮暴食,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这种“胎儿编程”的理论,近年来受到很多研究支持。

健康建议:无论有无家族史,都要定期体检,尤其是血糖监测。孕期的营养管理也非常重要,尽量避免胎儿体重过高或过低。

内容图片

四、“熬夜”是糖尿病的帮凶

有人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就是:白天累成狗,晚上嗨成猴。熬夜、加班、刷手机,成了很多人的日常。但你知道吗?长期熬夜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有一次,我在门诊接待了一个IT男,年纪轻轻,BMI正常,但空腹血糖高达7.2(正常范围应该在6以内)。一问,原来他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早上靠咖啡续命。

熬夜会扰乱体内的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减弱,久而久之,血糖就会失控

健康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别让“夜生活”掏空你的健康。

内容图片

五、“压力大”也会让血糖飙升

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些人忙工作,有些人愁孩子,还有些人两头兼顾,累得心力交瘁。而压力大,让人情绪崩溃,还可能引发糖尿病。

为什么压力和糖尿病有关呢?这要从“激素”说起。压力大会让身体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短期看,可能只是暂时的血糖波动,但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中,胰岛功能也会被损耗。

内容图片

健康建议:学会管理压力,比如通过运动、冥想、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排压”。别把所有的情绪都憋在心里,健康没了,压力就真的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六、“忽视”早期症状是大忌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发现就是“糖尿病晚期”或者已经出现并发症,比如视力下降、四肢麻木、伤口难愈合等。

我记得有个患者,50岁出头,平时觉得自己身体挺好,就是最近总觉得口渴,喝水特别多。一查,血糖高得离谱,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到了10以上(正常应该小于6.5)。

内容图片

他自己都很惊讶:“这点小事就能是糖尿病?”但实际上,这些“小事”往往是糖尿病的信号灯。

健康建议体检时记得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不要忽视身体的小变化,早发现、早干预,远比事后补救要容易得多。

糖尿病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时候,它看似“突然”,其实早有蛛丝马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从源头上避免它的发生。

内容图片

最后,我想给大家留下一句话:健康这件事,没有侥幸,只有选择。你今天为身体做出的每一个好选择,都会在未来某一天变成“糖尿病”远离你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2.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报告》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